鄭 慧 董建立
(新疆庫爾勒市兵團二師庫爾勒醫(yī)院內分泌腎病科,新疆 庫爾勒 841000)
糖尿病為一種慢性非傳染疾病、代謝紊亂疾病。隨著人們飲食結構與生活方式改變帶來的超重和肥胖比例逐漸增加,加上老齡化與城市化的進一步加劇,糖尿病發(fā)病率逐漸增加[1]。糖尿病中以T2DM最為多見,隨著其病程進展會出現失明、腦卒中、冠心病等多種并發(fā)癥,威脅眼睛、血管等多組織器官的功能與結構。此外,持續(xù)高血糖可致血管內皮細胞損傷進一步加重,致使血管變脆弱,極易造成血管堵塞和破裂,促進血栓的形成,誘發(fā)腦梗死[2]。ACI會造成患者神經功能缺損、降低日常生活能力,當T2DM合并ACI時致殘率與致死率較高,預后較差。充分掌握其血糖波動情況,分析其是否影響ACI的發(fā)生,及時給予患者針對性的預防措施尤為重要。本研究旨在探討T2DM合并ACI 患者血糖波動對血管內皮損傷的影響。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選擇2017年2月至2018年4月我院接診的50例T2DM合并ACI患者為研究組,男28例,女22例;年齡33~70歲,平均(57.83±9.62)歲;T2DM病程3~12年,平均病程(3.56±1.28)年。納入標準:符合《中國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3]和《中國急性缺血性腦卒中診治指南》[4]中T2DM、ACI診斷標準;ACI發(fā)病至住院時間<24 h。排除標準:合并其他腦部疾??;1型糖尿病;惡性腫瘤;其他影響血糖水平疾病如甲狀腺功能障礙等;自身免疫性疾病。選擇同期就診于我院的42例單純T2DM患者為對照組,男24例,女18例;年齡32~73歲,平均(57.79±9.55)歲;T2DM病程3~12年,平均(3.53±1.35)年。兩組基本資料對比,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采用動態(tài)血糖監(jiān)測系統(tǒng)檢測兩組患者24h血液波動情況,將埋入式感應探頭放置在腹部皮下位置,其具有自動記錄功能,經探頭測定葡萄糖濃度,將血糖值輸入,矯正動態(tài)血糖值,4次/d。所有患者在監(jiān)測期間的食物種類、進食量和進食時間相似。計算SDBG、MODD、MAGE、MPPGE。分別采集兩組患空腹靜脈血,離心后取上清液,使用ACL TOP全自動血凝儀測定D-Dimer;使用LBY-NJ4血小板聚集儀測定PAg T;使用Multiskan MK3型酶標儀測定vWF。
1.3 統(tǒng)計學方法 使用SPSS21.0統(tǒng)計軟件分析數據,以n(%)表示計數資料,用卡方(χ2)檢驗,以(±s)表示計量資料,用t檢驗;MAGE與各檢測指標的相關性采用Pearson相關分析。以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各檢測指標:研究組SDBG、MODD、MAGE、MPPGE、D-Dimer、PAg T、vWF水平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表2。
表1 兩組血糖變化情況對比(±s,mmol/L)
表1 兩組血糖變化情況對比(±s,mmol/L)
表2 兩組D-Dimer、PAg T、vWF對比(±s)
表2 兩組D-Dimer、PAg T、vWF對比(±s)
2.2 MAGE與各指標的相關性 SDBG、PAg T、vWF與MAGE具有相關性(P<0.05)。見表3。
表3 MAGE與各指標的相關性
凝血功能的紊亂、動脈粥樣硬化、各種炎性血管疾病均可造成血管閉塞或狹窄,促進血栓形成而誘發(fā)腦梗死。血小板活化聚集和血管內皮細胞損傷在血栓形成病理中發(fā)揮關鍵性作用。血糖波動是獨立于糖化血紅蛋白的糖尿病評價指標,而糖尿病的發(fā)生、進展與機體血糖水平相關,尤其和血糖波動情況密切相關。波動性高血糖會造成生化通路異常,增加過氧化物與炎性因子的生成,損害血管內皮細胞。內皮細胞受損后可造成膠原纖維暴露,致使血小板聚集進一步加重,促使血栓的形成,而當血栓發(fā)生于腦部血管時,則會引起腦梗死[5]。
MAGE是對日內血糖波動進行評估的較為全面的指標,計算時不依賴于平均血糖水平,并可將次要的血糖波動除外,是目前公認的血糖波動金標準。本研究研究組患者SDBG、MODD、MAGE、MPPGE水平均高于對照組,提示與單純T2DM患者相比,合并ACI者血糖波動幅度較大。因ACI起病急,一旦T2DM并發(fā)ACI,機體可在短時間內出現劇烈變化出現氧化應激反應,促進腎上腺素的分泌,也會導致生長激素與脂肪酸水平上升,促進糖原分解,提高血糖水平,進而加劇血糖波動。vWF屬于一種糖蛋白,儲存在血管內皮細胞中,當內皮細胞受損時會分泌至血漿中,大部分血漿中vWF是由內皮細胞分泌而來,其能有效反映內皮細胞功能狀態(tài)。而血小板黏附在血管內皮上必不可少的媒介蛋白為vWF,血管內皮細胞受損后,大量vWF釋放入血,可促進血小板聚集、黏附在受損的內皮細胞位置;vWF可與纖維蛋白黏附在一起,致使血管腔閉塞或狹窄,促進腦梗死的形成。本研究研究組患者D-Dimer、PAg T、vWF水平均高于對照組,經Pearson相關分析顯示,SDBG、PAg T、vWF與MAGE具有相關性,提示T2DM合并ACI患者體內存在繼發(fā)性纖溶活性增強,血糖波動上升后可加重血管內皮細胞損傷。血糖波動可經激活氨基己糖通路、多元醇通路、終末糖基化產物、蛋白激酶C活化等使機體內氧化應激水平提高。波動的高血糖可進一步加重內皮細胞損傷;其在激活細胞內氧化應激反應時,還會致使蛋白激酶C、核轉錄因子kappa B活性增強,啟動、調節(jié)炎性因子轉錄,減退血管舒縮功能,經活性氧簇造成直接毒性作用,進而損傷血管內皮細胞[8]。同時,血管壁損傷后可促使膠原暴露,并釋放其他血小板誘導劑,如vWF、凝血酶等,促進血小板在血管壁黏附,經連接FIB,促進血小板聚集,誘發(fā)血栓,最終引起腦梗死。
綜上所述,T2DM患者的血糖波動可導致血管內皮細胞損傷進一步加重,促進血栓形成,增加ACI發(fā)生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