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君
古詩詞是我國文學史上一種重要的文學表達形式,也是中華文化的重要組成。中華文化源遠流長,在中華文化的長河中古詩詞是非常重要的結晶,是我們中華民族獨有的一塊文化瑰寶。因此在中小學語文課程中都有古詩詞的內容,學生通過學習古詩詞可以學習到我們中華民族優(yōu)秀的傳統(tǒng)文化,可以學習我們中華民族的優(yōu)良傳統(tǒng),可以學習很多先人給我們的啟示和教誨,對學生的審美和道德品質的提升也有很大的幫助。然而,在平時的教學中,有的語文教師沒有注重古詩詞中蘊含的文化和內在意義,只注重讓學生背過并且背寫過,單純的背誦和翻譯會讓學生失去學習古詩詞的興趣,打消了學生的積極性,無法達到學生學習古詩詞的教育意義。
學習古詩詞不僅可以讓學生學習古人對景色、人物、情感以及事情的描述方式,還可以讓學生真切地感受到世間一切事物皆可出現(xiàn)在詩中的絕妙。還可以讓學生感受到古人描寫事物的語言之生動、手法之奇特。但是目前我國小語文詩詞教學中存在一些問題,本文接下來的內容將為大家總結目前小學語文古詩詞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和提高小學語文古詩詞教學的方法。
由于古詩詞的表達對于小學生來說比較陌生,而且里面很多詞語他們都不明白是什么意思,所以很多學生對于學習古詩詞不感興趣。再者古詩詞在現(xiàn)在的生活中也用不到,相比詩詞學生更加喜歡一些俏皮的網(wǎng)絡詞匯。所以很多老師在進行古詩詞教學的時候就是讓學生來背誦。背詩句、背解釋,背作者字號、年代和生活背景。他們對于古詩詞的印象只是停留于李白、杜甫等詩人寫了很出名的詩,學習時他們需要背過并且背寫過,至于詩蘊含了什么道理或者從中學到了什么,學生學得并不深,也不了解為什么這首詩那么出名。老師只要求學生在考試的時候能夠把空填對就行,根本不考慮學生感不感興趣,是否理解了詩中描繪的事物和情感。
語言的美麗在于通過文字的表達可以讓人對所描述的事物展開想象,引起情感上的共鳴,這也是文學的美麗之處。審美對于古詩詞學習來說是十分重要的一環(huán),當讀者領會了作者的意思之后,才能發(fā)現(xiàn)古詩詞的魅力和精彩所在。對于小學語文中的古詩詞學習來說,現(xiàn)在有很多教師的教學步驟是先帶領學生通讀一遍文章,然后一句一句地去解釋古詩詞的意思,然后再重點講解古詩詞中的關鍵字詞句,以及文章的寫作背景、作者的生平事跡和作者想通過文章表達什么樣的思想,想要表達什么樣的訴求,最后讓學生背誦過全文,并且掌握考試中??嫉淖衷~句的解釋,這堂課就算完成了。但是學生沒有領會到古詩詞中蘊含的哲理和古詩詞自身的美麗,學生的審美觀沒有得到提升,他們不能理解“漂亮”和“驚為天人”的區(qū)別在哪里,也無法體會“秋水共長天一色”的壯闊,更無法感受“南北驅馳報主情,江花邊草笑平生”的悲壯。
要想讓學生喜歡上古詩詞,學到古詩詞的精華,首先小學語文教師要對古詩詞十分熱愛,然后通過老師的講解和感染,讓學生慢慢地體會到學習古詩詞的快樂。問題在于,當前有的小學語文教師沒有調動學生積極性的意識,在學習古詩詞時想當然的就按照機械式的流程進行教學,雖然重點的字詞句解釋得很清楚,但是學生只是學到了知識,沒有學到古詩詞的精髓所在。單純的總結和分析會讓學生覺得枯燥乏味,學生沒有主動進行思考和求知,只是背誦會將學生的思維限制住。如果因為教師自身對于古詩詞理解不到位,或者沒有和作者達到共鳴,不能很好地將作者的想法和心境傳授給學生,那樣會使得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體會不到作者的心境,理解不了古詩詞的內涵。比如在學習《春曉》這首詩時,這首詩的重點是讓學生理解“夜來風雨聲,花落知多少”的美好意境和作者對春天的喜愛,有的教師在講解時只是解釋了這句詩的意思是夜晚刮了風,下了雨,好多花瓣都灑落在地上了。但是學生體會不到這兩句詩的重點在哪,如果只是這么講解,學生體會不到春光的難得與寶貴,也體會不到洋溢滿滿的青春活力與生機。
由于古詩詞這種文學形式對于學習一直使用白話文的學生來說比較陌生,再加上一些生僻的詞匯,使得學生對其不感興趣也很正常。老師應該去培養(yǎng)學生對古詩詞學習的興趣,讓他們沒慢慢喜歡上古人這種表答的方式。在進行古詩詞學習之前老師可以先給學生創(chuàng)造一些情景,讓學生置身其中,然后給學生講述作者的生平以及性格等,然學生結合作者的生平喜好再聯(lián)系當時的意境去理解整首詩詞。例如,在學習《贈汪倫》這首詩的時候先讓學生想想平時和好朋友玩了一天要各回各家的時候是什么情景。有的學生就回答了說是“今天玩得太高興了”“好舍不得你”“改天再約起來”這些話,分別前還會送送好朋友。那么古代的大詩人是怎么跟友人分別的呀,像李白這樣豪情又有才華的人肯定不能像我們這樣表達與友人離別的情景和感受吧,然后再讓學生去學習這首詩。老師要巧妙地引導,要善于以學定教、順學而導,讓學生通過自讀自悟,領會文本所蘊含的情感,去感悟語言文字的美,再通過朗讀外化表達,使學生的思維始終處于活躍狀態(tài),提高學生學習的興趣。
詩詞在表達的內容和意境上有很多種方法,從內容上可以分為送別詩、抒情詩、邊塞詩等。通過對比同類詩詞可以讓學生更好地學習詩詞中的常用表現(xiàn)手法和一些寄托情感的事物。例如明月一般代表相思,大雁代表離別,秋風代表悲涼等。在我國歷史上,一千多年前的唐朝,是個詩的國度,有著成千上萬個詩人。其中名氣最大的是誰?李白。他的詩歌,我們學習了不少,讓學生列舉李白寫的一些詩詞,《靜夜思》《贈汪倫》《望廬山瀑布》《望天門山》以及《古月朗行》等詩詞,然后引出今天要學習的這首“贈別詩”——《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首先讓學生關注本詩的重點詞匯:“黃鶴樓”“送”“孟浩然”“廣陵”,并讓學生說說這些詞語的意思。黃鶴樓:樓名,在湖北省武漢市長江南岸,地處長江中游;送:送別。孟浩然:唐代著名詩人,是李白的好朋友。當時,孟浩然的名氣比李白大一些,他比李白大12 歲。之:去,到。廣陵:揚州的別名。讓學生聯(lián)系作者李白,說說題目的意思。學生能夠很清楚地回答是在黃鶴樓上,大詩人李白送別好朋友孟浩然,他要到東邊的揚州去。然后就該讓學生聯(lián)系李白寫過的另外一首送別詩《贈汪倫》,讓學生對比這兩首詩的異同之處,來更好地學習《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這首詩。出示題目和前兩句,研究題目與前兩句詩的關系發(fā)現(xiàn)兩首詩相同的是地點、人物、事情,但發(fā)現(xiàn)不同的是《贈汪倫》描寫的心情不同,“煙花三月”,指春天時節(jié)?!盁熁ā保稳莼ㄩ_得繁茂,像想浮動的煙霧。
煙花三月好時節(jié),萬紫千紅總是春。游玩黃鶴樓的人們一般都是什么心情?(興奮)然而此時此刻,李白卻要在此與好友孟浩然話別,心情又會怎樣?(傷感)傷感表現(xiàn)在哪里呢?讓學生想象情景,感受別意,孤帆——遠影——碧空盡——天際流這些詞語悲情滿滿。最后為學生總結有一下為什么兩首詩都是李白寫的送別詩意境卻不同呢,“贈”“送”:汪倫送李白,表示感謝;李白送別人,表示留戀,雖然詩歌的形式都是歌送、目送,表達的都是離別之情,感情的依托也都是“水”。
幫助學生深入理解語言文字是有情感地朗讀的必要條件,因此在這一片段中教師對每句詩中的重、難點進行了適當?shù)闹笇?。讓學生哪些把不理解的地方提出來。以《望廬山瀑布》為例,一個學生就問了老師,第一句中香爐在太陽的照射下真的生出了紫色的煙霧了嗎?師:哦,老師告訴你們,這里的香爐并不是指燒香的爐子,而是一座山峰的名字,因為樣子像香爐,所以叫香爐峰?,F(xiàn)在你們知道這句話的意思了嗎?(解決了這個問題,學生能清楚地講出第一句詩的意思。);另一個學生問道:這條瀑布真的有三千尺長嗎?然后老師就可以告訴他這里運用了夸張的手法寫出了瀑布的長。這么長的瀑布從山上流下來,通過教師的層層點撥,學生馬上理解了詩的意思。最后,教師在學生已理解全詩的基礎上再次指導學生朗讀。
低年級學生的語言特征是詞語概念總是和事物表像緊密結合著,脫離了一定的表像,學生就很難理解詞義,也很難入情。如若空洞地讀文,便難以對學生進行語感培養(yǎng)。在這一片段教學中,教師通過出示廬山瀑布圖,聽瀑布的巨響,為學生進行語感培養(yǎng)提出了模擬的體驗,在教師這種有景有情,有聲有色,有動有靜的引導下,學生的朗讀水平更上一層樓了。
培養(yǎng)學生對于古詩詞的感情和理解能力有一個非常好的途徑就是讓學生進行朗讀,“書讀百遍,其義自見”和“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吟詩也會吟”這兩句話是說的非常有道理的。當學生對于古詩詞進行有感情的朗讀之后,會跟古詩詞培養(yǎng)一種特殊的感情,可以讓學生在一詞一句之中發(fā)現(xiàn)作者的心思,更容易體會古人的情感。中學語文教師在進行古詩詞的朗讀教學時,要教會學生如何去進行斷句,哪里應該重讀、哪里應該輕讀,哪里要停頓一下,哪里要快讀、哪里要慢讀,在這一頓一挫、一輕一重、一快一慢當中把作者當時的心情和感受表達出來,讓學生與作者產(chǎn)生心靈上的共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