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 崢
(鄭州熱力集團有限公司 河南 鄭州 450000)
眾所周知,藝術來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事實上,藝術本質是人類關于生活的經(jīng)驗與領悟,并將其投射于光影(電影與攝影)、感官(繪畫與音樂)等方面來使之加以呈現(xiàn)。作為其中重要組成部分的平面設計也不例外。“設計師們不斷從生活點滴中汲取靈感,用具象或抽象的不同手法進行視覺元素的拼接、融合與重組,致力于在藝術的領域中喚發(fā)起多數(shù)人情感與生活的共鳴?!盵1]食物作為人類生存的本源,正在其中扮演了至為重要的關鍵角色。
食物乃自然之饋贈。其中所蘊含的天成之美首先體現(xiàn)于食材本身的色彩與人類感官的交相呼應。從遠古時代開始,人類從食材中獲取酸甜苦辣咸等各種味道來滿足自身的感官體驗,這一過程持續(xù)了上萬年之久,其長期演化的結果是人類從中形成了一套獨有的、從生理感知到心理暗示的生物體系。比如,人們可以從“辣”中感知到火熱和刺激,從“酸”中感知到辛澀和苦楚,從“甜”中感知到喜悅和滿足……這些感知反映到人類大腦中的第一印象便是相對應的感官色彩,紅色代表火辣,綠色代表清新,粉色代表甜蜜。
仔細研究思考之后,可以發(fā)現(xiàn):這些顏色和味覺的對應并不一定是基于人類味覺和視覺之感官的人為創(chuàng)造。似乎我們在認知思維中已形成了“紅色——辣椒”“綠色——青果”“粉色——蜜桃”的思維定式,這或許是人類從食物中習得的原始認知,進而在人類的代代繁衍中形成了慣性思維。值得注意的是,在平面設計工作中,這些食材的顏色所代表的深層含義和所統(tǒng)攝的感官體驗被人們一直沿襲至今,乃至較早地在全世界范圍內發(fā)展為通用的設計語言。
食材之美顯現(xiàn)于自然造物的無限天成之美,具體表現(xiàn)為食材中物理與設計范疇的“黃金分割”[2]比例。大自然的造物萬分神奇,它既賦予了人類聰明的大腦,也賦予了食物無可比擬的美麗。這一美麗不僅僅指顏色,它在造型與結構的美感上也是獨一無二的。毫無疑問的是,在現(xiàn)代設計的基本原則當中最重要的是黃金分割律。古今中外的所有經(jīng)典設計莫不出于其中,它們雖然屬于不同的藝術設計品類,但是卻不約而同地符合黃金分割比例。譬如,胡夫金字塔、秦嶺兵馬俑、五角大樓抑或是文藝復興時期的諸多畫作?!包S金分割”為現(xiàn)代平面設計定下了黃金分割設計定律的基調。雖然人類對黃金分割律之發(fā)現(xiàn)的出處已不可考,但通過自然界的種種食材便可見一斑,這無疑是人類最早認知黃金分割率的途徑之一。
實驗證明,自然界中許多動植物的生長過程都嚴格遵循著黃金分割率的比例。因為只有在此種情況下,它們才能保證其生長環(huán)境所需的最佳光照,從而完成自然發(fā)育的過程。以常見的菠蘿、葵花籽和蘋果為例,如果仔細觀察它的表皮,將會發(fā)現(xiàn)其表層各異的塊狀表皮無論數(shù)量多少,其形成的螺旋狀紋路都遵循左旋18圈、右旋8圈的比例;盡管葵瓜子的花盤大小各異,但其上的葵瓜子數(shù)量經(jīng)過統(tǒng)計分析都遵循著34、55、89的數(shù)量分布,而8、13、21、34、55、89這些正是斐波那契數(shù)列(Fibonacci Sequence即黃金分割數(shù)列)中的數(shù)字排列;還有我們日常生活中經(jīng)常食用的蘋果,如果用刀將蘋果從水平方向橫切,可以清晰地在橫切面上看到蘋果核形成的五角星狀陳列,將五角星的平面繪制出來,可以準確測量出任意兩個近角和遠角之間的直線連接比例均為0.618,即黃金分割比例。此類現(xiàn)象和原理向我們揭示了這樣一個問題:為什么這些食材會帶給人們舒適美麗的感官體驗?因為作為食材的它們的自然狀態(tài)本身便契合著設計工作中基本的審美準則。
日式料理起源于遣唐使時期的盛唐學習和本土創(chuàng)造,為追求食材新鮮程度而保留的大量生食菜品是為“膾”,因為古代食材熱加工水平的不足而高度發(fā)展的燒烤類菜品是為“炙”。這是中國成語“膾炙人口”的由來,亦是日式料理中最為突出的烹飪特點。經(jīng)過了日本國千年的傳承和演變,和風文化的深刻浸潤,才形成了當今日本料理中一種極為追求食材原本形態(tài)和風味的特殊美感。
日式料理在食材的烹飪、創(chuàng)意、擺盤等方面極具日本特色。如同茶、插花、圍棋等方面一樣,它們雖然盡數(shù)來源于中國,但都在日本生根發(fā)芽、開花結果,于文化的發(fā)酵中實現(xiàn)了“道”化。一種富含哲理,飽含日本簡約自然,出塵脫俗文化的獨特美感隨之生成,烹飪亦是如此。以東京著名的米其林三星餐廳天空龍吟(Ryu Gin)料理為例,該餐廳以分子料理(Molecular Gastronomy)的形式對日式料理進行的全新的演繹,不僅僅是呈現(xiàn)在你面前的禪意擺盤,整個烹飪過程都是一部極具美感的藝術大片。其招牌甜品“分子草莓”(龍吟苺アメ)最有代表性,從選料開始展示草莓的自然之美,在烹飪過程中不斷變換草莓的狀態(tài),融合標準切片的對稱之美;凝聚精密蒸煮的創(chuàng)造之美;重塑低溫冷凝的形態(tài)之美;增添烘烤塑性的匠造之美,直到最后重新還原成草莓最初的形態(tài),堪稱食物與藝術完美結合的視覺杰作。
中式菜肴以華美的造型和繁復的烹飪技巧聞名于世。在最高級的烹飪品類——宮廷菜之中,淮揚菜絕對是其中重要的組成部分,它得益于江南水鄉(xiāng)的藝術氣息,在明清時代成為了王公大臣深愛的高級菜品。究其原因有兩點,其一,淮揚菜極為注重原料的處理,同日式料理相仿,它們在食材的選擇和處理上都遵循著自然本身的法則,重視食材的處理方式,并致力于呈現(xiàn)其食材本身的味道,而不破壞一絲一毫的自然紋理;其二,淮揚菜極為重視食物與視覺藝術的結合,無論刀工(文思豆腐)、火候(蟹粉獅子頭)、色澤(松鼠鱖魚)、還是調味(三套鴨),無一不是視覺與食物的完美結合,所以淮揚菜順理成章地成為了當今國宴的重要菜品之一,登上了最高規(guī)格的飲食舞臺。
中央電視臺于2012年推出了大型美食主題紀錄片《舌尖上的中國》[3],該紀錄片以藝術的拍攝手法和獨特的敘事風格而一鳴驚人,尤其是該片的美術組展現(xiàn)出極高的藝術修養(yǎng)和設計水平。以其中一組系列海報為例,就可以看出該片對于淮揚菜中獨特菜品風格的借鑒和吸收。例如第二季中推出的一組系列海報中,以陽春面和時蔬為主題與長江水流進行結合;以鯉魚和軟糯稻米為主題與江南水鄉(xiāng)進行了結合,既展現(xiàn)出食物的自然之美,又完美地呈現(xiàn)了江南水鄉(xiāng)的美麗自然風光,緊緊貼合“舌尖上的中國”這一主題,從而開創(chuàng)了食物主題平面設計的新風向。
民以食為天,我們從大自然中汲取食物的同時,要心存感激和敬畏,謀求生存之余,我們也需要重新審視食材本身的美,這既是大自然給予我們的饋贈,也代表了一段從頭到尾始終陪伴人類生命的美好時光。在平面設計的工作中,不妨換一種角度去思考,以天然自然的風格進行創(chuàng)作,或許會收獲一種全新的心境,于自然、人文和“道”的融通中開辟出全新的藝術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