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曉雯
(烏魯木齊市體育運動學校,新疆烏魯木齊 830017)
新時代背景下,社會的迅猛發(fā)展,不再滿足于被傳統(tǒng)教育方式培養(yǎng)出來的人才,為了緊跟時代發(fā)展的腳步,中職教育一定要進行轉變與創(chuàng)新。而中職生正進入到一個價值取向建立的關鍵期,在中職語文教學中滲透德育教育十分重要,而這不但和學生的個人素質有關,還和教師與學校的重視程度有莫大關聯(lián)。中職語文教師要在日常的教學活動中靈活、巧妙地加入德育的內容,教導中職生形成健康、積極的三觀,幫助他們在職業(yè)道路與人生旅途中走得更遠、更穩(wěn)[1]。所以,相關部門需給予德育在中職語文教學中滲透工作高度重視,通過行之有效的手段,將其內含的有效性發(fā)揮出最大化,以提高中職語文教學水平,增強學生的綜合素養(yǎng),滿足現(xiàn)代社會對新興人才的具體要求,促進我國社會良性發(fā)展。該文重點闡述在中職語文教學中滲透德育的要點,詳細內容如下。
相比于高中生,中職生的文化基礎薄弱,對學習興趣不大,到中職院校學習的主要目的是學會一技之長,為日后步入社會工作做鋪墊。因此中職生對文化課的重視程度不夠。由最初的聽不懂,到后來的聽不進去,有些學生甚至產生抵觸的心理,提到文化課就想逃避。對需要背誦、寫作文的語文學科更是提不起興趣。中職生在上語文課時很少主動參與活動,積極性參與度欠佳,在課文背誦時,更是缺乏主動。每周一次的作文活動,學生的參與度與積極性不高,甚至還有很多學生存在對付的情況,所寫的文章邏輯不清,主題不明,沒有用心去完成。
中職院校的學生沒有升學壓力,導致一些語文教師教學書本化、形式化,課上缺少與學生的溝通和互動,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不高,一些學生甚至認為語文課沒有實用性,不愿意花費更多的時間去鉆研。在講解文章背景知識時,教師對內容更新不及時,依據(jù)教材及教案重復教學,所講解的內容與新時期學生學習的實際需求相分離。例如,在寫作練習中,固態(tài)的按照書本上的內容進行寫作訓練,不能將自我介紹撰寫以及簡歷撰寫等學生參與性較高的內容引入。作為一線的中職語文教育者,要明確自己的使命,在日常教學中,將語言基礎知識與思想道德教育平衡融匯起來,不斷學習完善,不斷教學創(chuàng)新。
學校的相關部門對德育教育缺乏應有的關注,導致學生們對課堂敷衍了事,教師們對待德育多是應付。消極的課堂最終會影響整個學校的學風校風。教育不是一個空口號,德育更不是一個空目標。中職教育具有特殊性,中等職業(yè)學校也有著自己的教育使命,中職生是未來社會發(fā)展的基層工作建設者[2]。學校的黨政德育部門應該行動起來,結合團員黨員活動,學習先進思想道德內容,培養(yǎng)愛國擁黨的基層建設人才,為社會主義事業(yè)的建設添磚加瓦,貢獻力量。
在中職語文教學中滲透德育不只是對學生進行說教,還應通過生動的事物來感染學生,動之以情、曉之以理。例如,在老舍先生的《我的母親》一文中,通過母親一生的經歷,凸顯了作者對母親的敬愛之情,描繪了母親的平凡與偉大。教師在講解時一定要對母親這個形象進行深度剖析,應用生動的語言進行描述,讓母親的形象鮮活起來,可以借用現(xiàn)代化媒體手段,通過影視作品,將作者想要表達的情感呈現(xiàn)出來。教師可以通過對學生引導,思考“子欲養(yǎng)而親不在”的內涵,觸動學生珍惜“親還在”,懂得感恩。另外,教師還可以借鑒教材內生動性較強的人物形象感染學生,讓學生產生情感共鳴。
文章內的人物形象其實是作者內心的展現(xiàn),通過把不同的形象賦予到文章內的人物,能夠讓人感受到不同形象的人格魅力。中職語文課本內,有很多具有正面示范性的優(yōu)秀作品,比如,情感方面有“兩情若是長久時”的動人故事,在愛國方面有“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政治抱負等。在授課時,可以引入更多的能夠引起學生情感共鳴的優(yōu)秀人物事跡,通過優(yōu)秀的人物引領學生,中職學生在閱讀和學習這些文章時,在了解寫作背景和呈現(xiàn)的情感的同時,也會對其自身起到一定的示范性作用。
中職學生之間有一定的個性差異性,每個人心中都有屬于自己的哈姆雷特,對文章的理解也會不同,這就是德育個性化在語文教學中的展現(xiàn)。有時作者想要表達的思想感情,和學生感受到的思想感情有所差異。教師在教學中,一定要掌握學生的個性化特點,全面考量之后再進行知識講解。例如,教師在講解“我的母親”時,為了讓學生感受到母親的辛苦,教師在課上讓學生對自己母親的手進行描繪。其中有學生說道:我的母親手上經常帶著戒指。這個答案引起了全班學生的哄笑,但是這是現(xiàn)代社會的一個現(xiàn)象。在拜金主義的熱潮下,更多的人追求昂貴的首飾[3]。為了培養(yǎng)學生正確的三觀,教師可以列舉一些正面的實例,引導學生擁有正確的金錢觀??偠灾?,語文教育中德育具有較強的個性化,教師在教學中要確保方向正確,做到對學生因材施教。
課堂教學是教師與學生溝通的主要方式。在中等職業(yè)學校就讀的學生基礎較差,對未來充滿迷茫,厭學叛逆的情緒常伴其身,對知識、對書本的排斥充斥課堂,如果不加以正確引導,基礎的知識文化教育與德育教育都將陷入困局。身為中職語文教師,首先不論講臺下學生們聽講態(tài)度如何,教師都要以“赤子之心”設計活潑有趣的語文教學課堂,將基礎與課外知識融合。時刻關注課堂氣氛,在學生疲勞時,用輕松有趣的語言重新吸引關注。在課堂氣氛高漲時,多多灌輸知識要點。讓每一位學生感受到教師的重視,關懷與愛護,使中職語文的教學動作順利進行。
“言傳”做好了,“身教”也要到位。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與學生進行眼神的溝通肯定、提問回答的課堂互動、親切友好的語言交流,使課堂德育效果最大化。教師應主導課堂,帶領學生欣賞文字美、文學美、自然美、人性美。這樣一來,學生不僅可掌握課標規(guī)定的語言基礎知識,更重要的是學生們學會為人處世,會對世界好奇,會表達觀點,能形成正確的人生價值觀點[4]。
德育不是走走形式,更不能僅停留在短短45 min的語文課堂上。在課堂之外,也應該進行各種形態(tài)的德育教育。學生們在課堂知曉世事,明析道理,那課外生活就是為學生提供一個道德實踐的場地。教師可以組織各式各樣的課外實踐活動,如演講比賽、小組游戲等,也能通過作業(yè)的形式,鼓勵學生們進行課外道德實踐,在實踐中加深對課本內容的理解,不斷深化德育教育的影響。
比如,在講授《雷雨》一課時,可組織學生幾人成組,按照課文進行戲劇表演活動。在準備的過程中,學生會積極主動地研讀課文內容,置身于當時的時代背景,把握人物特點,更重要的是小組成員通過不斷交流心得、協(xié)調配合,最終呈現(xiàn)精彩的表演。在講授感恩主題的課文時,可鼓勵學生們向自己的父母表達心中的情感,使家校之間密切聯(lián)系,也有利于傳達學校的德育理念。在講解描繪祖國名川大山的作品時,可以結合學生們自己的游覽度假等經歷,組織學生在班里做展示,既鍛煉了展示演講人的語言表達能力,也間接使聽講人增長了見聞。
這是對課堂教學的深化與鞏固,對課本知識的補充與實踐。這樣的活動不僅圓滿完成了教學的目標,也有利于展現(xiàn)一些學生溝通交際的優(yōu)勢,增強學生的自信,培養(yǎng)團隊協(xié)作意識。不但提升了教學水平,增強了知識具體應用的實際效果,也使得德育融合更加具體、直接。
在未來學生會步入社會,成為基礎職業(yè)崗位的一名勞動者。積極健康的人格,會使他們更好更快地適應工作,融入社會。具有良好的大局意識與團隊意識的人,自然而然會團結同事,協(xié)作共贏、共同創(chuàng)新。
該種方法指的是教師在教學中,結合優(yōu)秀的文章,營造不同情感的學習氛圍,讓學生在課堂上感受到道德熏陶。應用此種方法滲透德育,需要教師投入真實情感,這樣才會給學生營造出良好的學習環(huán)境。簡單地說,中職語文課本內有很多具備豐富情感的唐詩宋詞。在課上,教師可以結合最具感染力的段落,通過視頻播放、配樂朗讀等方式,讓學生感受作者想要表達的情感。另外,情感陶冶需要循序漸進,若想實現(xiàn)深入滲透,要做到持之以恒。教師可以組織一些課堂活動,比如,正能量文章朗讀比賽,激發(fā)學生參與興趣,升華學生心靈。另外,在各種節(jié)日,教師可以與文章內容相結合增強學生體會[5]。如母親節(jié),教師可以講解“我的母親”,讓學生深刻感受母親偉大的愛;端午節(jié),教師可以講解“離騷”,讓學生了解屈原的生平及節(jié)日的起源等。通過此種教學方式,能夠將德育作用充分發(fā)揮出來。
此種方法指的是教師依據(jù)一定目標,推動學生模擬一些有助于培養(yǎng)德育品德的活動。中職語文教材內有很多實踐課程,教師可以把它們編制成一些實踐活動,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近些年,學生借貸新聞頻頻出現(xiàn),教師可以安排學生模擬“威尼斯商人”讓學生感受高利貸的貪婪,及對朋友無私奉獻的情感,進而防止學生走向借貸的道路,還能增進學生與朋友之間的友誼。通過此種情感的比較,還能讓學生正確理解思想品德??偠灾?,教師通過應用教材內的文章,讓學生在實踐中樹立良好品德。另外,教師可以組織辯論和演講活動,選擇一些有爭議的話題作為議題,讓學生在辯論中,提升獨立思考的能力與判斷是非的能力。例如,有錢就有幸福這個議題,通過辯論能夠促進學生獨立思考,樹立正確的價值觀。還可以以中職學生的出路為議題讓學生探討,學生通過真實的案例,幫助自己形成準確的認識。
此種方式是指教師在教學中,不但要結合教材內容展開教學活動,還要激勵引導學生進行思維拓展,從而展開德育活動。比如,教師在講解“別了,不列顛尼亞”這一課時,不單單要講述文章內容,還要讓學生對文章進行延伸,研究不列顛尼亞創(chuàng)造于哪一年,及當時中國國情等;在講解“再別康橋”這一課時,可以引導學生體會徐志摩離開劍橋時的心情,并布置相應的課外作業(yè),查找一些有關于別離的詩詞和文章,通過此種拓展訓練,能夠讓學生感受別離的心情,進而引出讓學生珍惜當下;在講解“林教頭風雪山神廟”這一課時,可以讓學生進行演繹,以英勇為題進行研究,培養(yǎng)學生英勇無畏的精神。此種對優(yōu)秀文章的拓展訓練,比教師單一的書本講解更易讓學生學習與理解,并逐漸的滲透到學生的意識之中,形成屬于自己的道德品質[6]。
實際上,閱讀訓練和拓展訓練比較相似,不同的地方是閱讀訓練開展更加容易,教師不但可以引導學生閱讀教材內容陶冶她們的情操,還能摘選實時熱點增強學生體會與感受。如“冰霜男孩”這個故事,現(xiàn)如今中職學生多半沒有此種困難的求學經歷,中職語文教師可以通過組織學生閱讀新聞與男孩的故事,來讓他們體會男孩對學習的追求,進而更加珍惜學習時間,更有動力的學習,為中華崛起而努力讀書。另外,教師還可以開展自選題材閱讀活動。讓每個學生閱讀一篇文章,這樣一個學生能夠在閱讀活動中聽到幾十篇有正能量的文章,從而體會文學的魅力,進而得到熏陶。
綜上所述,當前,中職語文教育還存在些許問題,如學生缺乏主動性,教師缺少創(chuàng)新意識,學校沒有給予相應的重視,不僅影響中職學生學習更深層次的語文知識,還影響中職學生語文素養(yǎng)提升。為此,教師需做好教學反思工作,明確德育的教育目標,全方位結合在課堂內外,將所存在的問題進行系統(tǒng)化梳理,保證它們被一一的優(yōu)化掉,通過應用情感陶冶法、模擬訓練法、拓展訓練法、閱讀訓練法,促進中職語文教學中滲透德育的有效性提升到新高度,培養(yǎng)出一批品學兼優(yōu),人格健康的社會主義建設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