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心怡,牟玲
(大連外國語大學日本語學院,遼寧大連 116044)
日本人自古以來就有珍惜事物的傳統(tǒng)美德。 筆者認為靈魂會住在人們認真對待的事物中。 然而,最近,以消費為基礎的生活方式和尋求保守生活方式的人數(shù)增加了,并且注意力集中在用于組織個人物品的“整理方法”上。從平成22年起,“斷舍離”這個詞成了一個流行語。同時,“斷舍離”的生活方式正在成為現(xiàn)代生活的生活理念。因此,該研究的目的是了解現(xiàn)代日本人的生活方式,并通過“斷舍離”的概念來認識自己與事物之間的關系。該稿首先解釋說明流行語“斷舍離”的概念,追溯其流行和發(fā)展的時期,討論日本生活方式中“斷舍離”的表現(xiàn)和價值。其次將討論傳統(tǒng)的日本生活方式如何變?yōu)楝F(xiàn)在的“斷舍離”的生活形式的,探究它的背景和發(fā)展的理由。 最后總結“斷舍離”這種日本人的生活方式對我們生活的影響和建議。
“斷舍離”是一種生活和處事的技巧,旨在通過減少不必要的物品數(shù)量來實現(xiàn)生活的和諧。 基本上是以瑜伽練習時的“決心”,“丟棄”和“離開”的原則為基礎適用于日常生活等方面, 以削減和丟棄日常生活所不需要的東西。 這種想法和生活方式使人們會為了擁有輕松舒適的生活從困境中能夠得以解脫。 據(jù)說簡單的“陣容”和“整理”使事物之間劃清了界線。 它是由倡導者山下秀子(Hideko Yamashita)提出的。
“斷舍離” 原本來源于瑜伽中三種練習方法的名稱。 瑜伽是一種起源于古印度的運動方式。 如今,有許多人為了美麗和健康而練習瑜伽, 但狹義的瑜伽的目的是解放。這種解放是為了擺脫束縛你的事物,讓人們擺脫煩惱和憂慮的束縛。
“斷舍離”這個詞分別取源于瑜伽三種方法的第一個漢字。 斷=切斷不需要的事情。
舍=舍棄不需要的東西。
離=遠離對事物的依戀。
如上所述,“斷舍離”是從瑜伽練習中提取的單詞。那是什么時候在日本變得流行的呢?日本產(chǎn)品因其質量和精致外觀而受到來自世界各地的游客的歡迎。 許多去日本游玩的人都半開玩笑說他們已經(jīng)是“日本錢包”,因為他們購買的東西從家用電器到服裝,各種化妝品和藥品,無論他們是否使用過,只要聽到朋友介紹好用都會購買。
與這些外國人相反,日本人經(jīng)常拒絕購買不必要的東西,他們認為這是一種浪費,只保留最低限度的必需品,并以最少的必要事物獲得最大的幸福。他們的生活態(tài)度是遠離對事物的執(zhí)著和依戀。
然而,幾十年前的日本人變得患得患失,開始像中國人一樣開啟瘋狂的“爆買”的生活方式,如果冰箱里沒有食物,有人就會擔心。很多人似乎如果沒有被包圍的實感就無法完全放心。
在日本遭受了幾次經(jīng)濟危機的沖擊之后,以“斷舍離” 為生活理念的人漸漸變多了。 這時近藤麻理恵(2009)提出“整潔技術”的主張,她讓自己房間和生活環(huán)境為之協(xié)調由此可以為自己的生活帶來快樂, 這個想法很快引起了公眾的注意。然而,無論房間多么美麗整潔,新事物都會不斷涌現(xiàn),再次回到凌亂的生活中。這就是山下英子的“斷舍離”和的佐々木典士的“極簡主義”,呼吁大家拒絕不必要的事情并且減少房間和生活的“負擔”。隨著這些理念被大眾所接受,講述這些理念的書也成了暢銷書,“斷舍離” 的生活理念已成為一個熱門話題。
“斷舍離” 的理念主要表現(xiàn)在組織和儲存日常生活,決定人際關系和選擇生命價值。 也就是說,當準備打掃一個房間時,首先會清理日常生活中的雜物,如扔掉不必要的衣服;當和周圍的人一起外出時,如果選擇去自己喜歡獨處的地方,就會建立起不好的關系。作為一個獨立的個體,在諸如思維方式和生活方式等方面,人生價值觀的選擇使人能夠通過拒絕不必要的事物,擺脫煩惱和過多的焦慮來達到自由的界限。
通過“斷舍離”的生活技巧和處事方式,會使自己的房間變得干凈,清潔變得容易;停止剁手式購物,節(jié)省金錢;改善周圍環(huán)境,提高工作效率。 通過“斷舍離”的生活方式,“勇于舍棄什么,就會得到什么”會增加信心,使心態(tài)變得積極,增加幸福感。 以“斷舍離”為生活理念的人,運氣會變好,自己的工作生活也會變得順利。
日本自古以來就有「もったいない」這樣的理念?!袱猡盲郡い胜ぁ梗ú槐匾兀┮馕吨皩τ谖矬w不應該消失的一種哀悼和哀悼的感覺”。 「物體(もったい)」最初是一個佛教術語。 「もったいない」最初用于表示“不方便”或“不容易”。如今,由它原本的意思轉換成現(xiàn)在通常用于告誡人們“物體的價值沒有得到充分利用,被浪費了”以及造成這種狀態(tài)的行為。想要毫不浪費地利用這些物品的想法是美妙的,值得贊賞的。 “不浪費精神”在世界上受到高度評價,并且會將它作為一種世界通用語言進行傳播和宣揚。
然而,日本人對「もったいない」具有特別強烈的想法,并且在如此過激的「もったいない」的精神中,事物并沒有完全被拋棄, 并且在不知情的情況下成為生活的負擔。 房間里擺滿了不再使用的東西或將來不再使用的東西,舒適空間被剝奪了。已經(jīng)積攢太多的東西難以處理并且難以積極地進行清潔, 因此它們的數(shù)量將繼續(xù)增加, 并且使人花費更多的時間和精力來做其他任何事情。 產(chǎn)生的后果是, 它們會逐漸吞噬人的生命。如果能通過“斷舍離”生活方式來處理的話,就能在真正意義上從復雜生活中解放出來。
筆者認為日本人的生活方式從「もったいない」到“斷舍離”的變化主要有以下兩個原因。
首先,正是由于人類的生存本能,許多人才擺脫了“浪費“走向“斷舍離”的道路。 任何人都想要認真地生活。 事實上,如果身邊有太多額外的事物出現(xiàn),人的活力就會下降。 簡而言之,純粹自然的事物就不會出現(xiàn)。例如,在商品和信息泛濫的時代,哲學和藝術不可能蓬勃發(fā)展。 當有太多無關緊要的東西削弱了人類的活力時,藝術文化力量就會逐漸衰弱。
這樣的事情同樣適用于人類的大腦。 如果儲存了太多信息,事情泛濫,就會使人感到不安和焦慮。因此,“斷舍離”的繁榮仍在繼續(xù)。其次,筆者認為“斷舍離”之所以流行是因為人類對現(xiàn)代社會病態(tài)反叛的一種本能。日本經(jīng)濟的發(fā)展似乎是通過大量滿足人們的物質需求急劇發(fā)展起來的, 但事實上他們并非有這樣迫切的需求。 人們終于開始意識到,“如果繼續(xù)這樣下去的話,是很危險的”,“如果再這樣的話,就會感到窒息。 ”人們逐漸意識到“自己會變得不知道自己真正需要什么。 ”從這個意義上,可以說“斷舍離”不僅是生活的智慧,更是一種悲傷的人類吶喊。
如果想在身邊開始“斷舍離”這種生活方式,就請丟棄自己錢包中的收據(jù)、 刪除自己的電子郵箱中不需要的郵件、處理掉放置在桌子上已經(jīng)沒有油的圓珠筆、將在鞋盒里落灰不合腳的鞋子丟棄、 扔掉衣櫥中不合身的任何東西。像這樣,“斷舍離”的生活理念不僅可以改善日本人日常生活的環(huán)境和氛圍, 而且還能對日本的儲藏文化做出一定的貢獻, 還可以作為組織和儲存日常生活事物的一種方式。
“斷舍離”的生活理念在人際關系中也是非常有效的。換句話說,通過“斷舍離”理念可以幫助篩選出一些對自己很重要的人和不重要的人, 就此可以保持更好的關系。通過這種方式,人與人良好的人際關系將有助于社會經(jīng)濟發(fā)展和社會和諧。
日本擁有傳統(tǒng)的「もったいない」理念,如前文敘述的那樣,如果這個價值觀施行得太過分,就會使人變得不可能把東西扔掉, 以至于也不可能獲得一個令人感到舒適的空間??臻g會被不斷壓縮,人們需要每天花費大量的時間和精力來處理事情, 并且在不知不覺中成為一個巨大的負擔,損害身心健康。
“斷舍離”的生活方式是一種緩解壓力和焦慮并且恢復舒適生活的方法。無論如何,筆者認為每個人都會因為“斷舍離”的生活方式而感到高興和有意義。
“斷舍離” 強調將完全沒有必要的東西用“削減邊緣”的方式使自己的思維清晰簡單,只留下“最少而有必要”的東西。 從微觀的角度來看,擁有最少的必要事物使其在經(jīng)濟生活中更容易適應, 并使自己的生活和人際關系更簡單。從宏觀的角度來看,大量的非理性消費,生產(chǎn)過剩和生產(chǎn)不必要的事物,對于國家來說是一種浪費資源和時間,加速環(huán)境污染的行為。山下和佐々木呼吁人們避免沖動購買以及之后所產(chǎn)生的內(nèi)疚和浪費,例如“不買東西或減少不必要的購買量”等。筆者提倡簡單地讓生活環(huán)境和生活變得有意義, 創(chuàng)造更多的時間去做其他有意義的事情。
該稿以日本流行語“斷舍離”為研究對象,首先解釋說明流行語“斷舍離”的概念,追溯其流行和發(fā)展的時期,討論日本生活方式中“斷舍離”的表現(xiàn)和價值。其次將討論傳統(tǒng)的日本生活方式如何變?yōu)楝F(xiàn)在的“斷舍離”的生活形式的,探究其背景和發(fā)展的理由。 最后總結“斷舍離”這種日本人的生活方式對我們生活的影響和建議。 該研究只關注“斷舍離” 生活理念和生活方式的特點, 但在其對日本文化會產(chǎn)生哪些影響方面并沒有過于深究,可以作為今后的課題進行進一步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