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北
古籍修復師,一個古老而鮮為人知的職業(yè),修舊如舊,是穿引于茫茫歷史與現(xiàn)代文明之中,藏身在瑰麗珍寶背后默默無聞的手藝人。
歲月的流轉(zhuǎn),蟲蛀、霉變、老化等問題,讓一本本承載著華夏5000年厚重記憶的古籍、拓片日漸殘破,古籍修復師的使命就是讓這些殘破重獲新生。
遼寧省圖書館古籍修復室里,伴著淡淡的香樟味,古籍修復師王斌正全神貫注地修補一本典籍。焦黃的書頁上,纖細的毛筆蘸著特殊的糨糊勻速劃過,滿目的蟲蛀殘缺里,小鑷子夾起大小相當?shù)木d紙精準補漏,不規(guī)則的褶皺在筆直的木尺按壓下漸漸平整如初。
“這本書破損比較嚴重,只能手工一點點地揭?!蓖醣笠贿叾⒅种姓仇ぴ谝黄鸬臅撘贿呎f:“我們這行講究慢工細活兒,要耐得住寂寞。修復殘損紙片時,既要緊盯書頁,還要屏息靜氣。一個輕輕的呼吸,都可能將破碎的殘頁吹跑,讓之前的工作付之東流?!闭f完,王斌拿起鑷子小心地挑開一處卷起的毛邊,發(fā)現(xiàn)毛邊并不容易挑起,便立即拿起桌子上的噴壺,輕輕地向書面噴了些霧化的水,再用鬃刷輕柔地將書頁刷幾下,效果立見。
古書典籍屬不可再生資源,修復工作如履薄冰。據(jù)王斌介紹,一冊古書的修復,從分頁到最后裝訂要經(jīng)過溜口、悶水、倒頁、折頁、釘紙捻、齊欄、修剪、錘平、壓平、下捻、裝書皮、打眼穿線等幾十道工序,即便是經(jīng)驗豐富的修復師,滿負荷工作一天,也只能修復十幾頁。
中國古籍保護現(xiàn)狀可謂悲喜交集——相比過去,技術上有了大幅度飛躍,但時間的流逝,也讓大量古籍“病”得更加厲害。目前我國約有古籍5000多萬冊,其中1000多萬冊亟待搶救性保護,全國從事古籍修復的人員卻不足千人。
從業(yè)人數(shù)稀少主要源于古籍修復對從業(yè)者素養(yǎng)要求很高。修書如修心,不光要有匠人的品格,還要有足夠的文化底蘊和美學修養(yǎng),要對歷史有敬畏心,對中華文化有持之以恒的熱忱,并有一以貫之的保護意識。這樣的高門檻,讓不少年輕人即便有興趣,也很難真正走入這個行業(yè)。古籍修復一度成了國家瀕危行業(yè)。
直到2007年,“中華古籍保護計劃”實施,各地成立了古籍保護中心,境況才有所好轉(zhuǎn)。2013年,國家圖書館正式成立了國家級古籍修復技藝傳習中心,由古籍修復技藝傳承人定期傳授技藝。中國社科院、天津師范大學、中山大學等高校也陸續(xù)開設了古籍修復本、碩專業(yè),讓越來越多的年輕人有機會了解、走進這個充滿著民族驕傲與文化自信的行業(yè)。
“補天之手, 貫風之情, 靈慧虛和,心細如發(fā)。”這是古人對古籍修復師的贊頌??赏醣笥X得自己沒那么偉大,只不過是盡力去修復每一頁紙張、每一絲纖維,盡量恢復古籍本來的面容,為后人留下更加翔實可靠的文獻資料,讓中華文明能夠有據(jù)可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