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述芳
批評是一種育人的手段,運用得當可促人警醒。批評的目的在于幫助學生明辨是非,認識錯誤,進而轉(zhuǎn)化成學生自覺的“自我教育”行為,主動完善自我。但在個別教師那里它卻成了一把傷害學生心靈、破壞教育基礎的“雙刃劍”:或出口帶臟,用語不檢;或疾言厲色、諷刺挖苦;或盛氣凌人、以上壓下。這勢必給學生心靈造成難以愈合的創(chuàng)傷,影響學生的健康成長,拉大師生心理距離,增加教育難度。因此,批評學生不能隨心所欲,要使之轉(zhuǎn)化成學生具有長效功能的“自我教育”行為。
一、客觀性
批評學生應首先立足于客觀,先做一番調(diào)查研究,根據(jù)客觀情況、犯錯誤的程度,擺事實、講道理,以理服人。若沒有真憑實據(jù),僅憑道聽途說,輕信“小報告”,甚至主觀臆測,就容易激化矛盾。比如同樣是打架,有的是先動手,有的是被打后還手;有的是見義勇為,有的是以強凌弱;有的是打架成性,有的是偶爾為之,要分辨輕重,不能以“一個巴掌拍不響”而一概論之。要注意傾聽學生的申辯,用民主、平等、朋友式的態(tài)度與學生交換意見,弄清事情原委,在了解客觀情況的基礎上提出解決辦法。
二、公正性
在學生眼里教師是真理的化身,正義的使者,學生之間出現(xiàn)問題和矛盾時,一般都希望教師能一碗水端平、公平合理地解決問題。批評學生要一視同仁,不受學生的學習成績、家庭背景、社會關系等因素所左右。要像愛護優(yōu)生那樣愛護后進生,像挑剔后進生那樣挑剔優(yōu)生。個別教師奉行“一俊遮百丑”,只要學習成績好,其他方面的問題就睜一只眼閉一只眼,而對犯同一錯誤的后進生則決不輕饒。這不僅無助于后進生的轉(zhuǎn)化,反而會助長優(yōu)生的不良習氣,導致優(yōu)生不優(yōu)。
三、明確性
批評學生應注意提出明確的建議和意見。有人在批評學生時喜歡使用一些泛泛的言辭,如“你太不用功了”“你就是反應遲鈍”等,這種不明確的批評猶如放空炮?!安挥霉Α甭犉饋砗觳磺澹瑢W生需要知道的是“在什么方面用功”;而“反應遲鈍”本身就包含著問題,反應多快才算不遲鈍?正確的方法應是切中要害地批評,并細心幫助學生分析錯誤的原因所在,提出具體的建議和意見,共同制定改進措施。
四、選擇性
批評學生應建立在全面了解學生個性差異的基礎上:對性格暴躁的學生不宜操之過急,先使其情緒穩(wěn)定下來,再入情入理地說服;對活潑開朗的學生不必繞彎子,像朋友般暢所欲言;對個性敏感、自尊心強的學生則采取個別談話的方式;對平時表現(xiàn)好,偶爾犯錯誤的,在充分肯定其成績的基礎上提出適當?shù)呐u;對犯了錯誤后認識較好的,鼓勵他將功補過;對平時表現(xiàn)不好,經(jīng)常犯錯誤的,將批評與關愛相結合,不能把學生說得一無是處,這會使學生長時間情緒低沉,喪失改正錯誤的信心。
五、時限性
批評學生只能就學生的本次錯誤進行教育和疏導。有些教師為了增強說服力,把學生以前犯的錯誤擺出來,新賬老賬一起算。這會使學生認為犯了一次錯誤就永遠不能銷毀,就像偷了一次東西就永遠是小偷一樣,改不改是同樣的效果,于是干脆破罐子破摔。學生犯錯誤都有其客觀原因,批評時應就事論事,不宜跨越時空,重揭傷疤,把今天的錯誤與以往的錯誤聯(lián)系起來?!澳阍趺蠢鲜沁@樣?”這種批評不僅于事無補,還會使學生心灰意冷,加重學生的心理負擔,激起學生的逆反心理。
六、適度性
和許多事情一樣,批評也要講究個“度”,不宜過頻、過長。青少年的生理、心理發(fā)展都不夠成熟,他們犯錯誤在相當程度上是受好奇心、好勝心和偶然因素的影響,不宜盲目夸大、上綱上線,不能因為學生拿了同桌一支鉛筆,就稱之為偷竊。學生對自己的錯誤有了認識并表示愿意改正時,就不要抓住問題不放。批評學生不必聲色俱厲,應表達得體,把握分寸,心中充滿對學生的尊重和愛護。
七、適境性
有些教師批評學生習慣于將其“請”到辦公室,讓學生站在自己面前,子丑寅卯地數(shù)落其“錯誤”。結果,教師傷肝損氣,大多勞而無功;學生傷心賭氣,很少聽而奏效。批評學生應盡量避免在公開場合,特別是對那些性格內(nèi)向、敏感膽小的學生,最好單獨談心,用語也應溫和些。即使是個別談話也不一定要在辦公室,可隨機應變,靈活選擇。這樣既能減輕學生的心理負擔,又使學生體會到教師的一片苦心。批評的場合應依據(jù)不同事件、不同情境、不同學生的心理特點靈活選擇運用。
八、理智性
批評學生不能感情用事和有過激行為。有人篤信“嚴師出高徒”,常以一種暴風驟雨式的批評來對待學生的錯誤:一看見學生犯錯誤就失去理智,氣不打一處來,不假思索、不講方法、不計后果地諷刺、挖苦、甚至謾罵、體罰學生。其結果,教師自己消耗了無謂的體力,受批評的學生輕則身心受到傷害,導致焦慮、抑郁、膽怯;重則造成師生反目,導致學生反抗、輟學,甚至走上不歸路。從教育效果的角度考察,受到粗暴批評的學生,往往并未對自己的錯誤感到愧疚,而是對犯錯誤的后果——教師的批評感到恐懼,他們認為犯錯誤無關緊要,關鍵是不能讓老師知道,于是撒謊騙人的不良行為出現(xiàn)了。粗暴的批評起了適得其反的作用。
九、含蓄性
不要一味相信“忠言逆耳利于行”,還是信奉“好言一句三冬暖”。批評的語言委婉含蓄,語氣心平氣和,學生聽得順耳,才能易于接受。如某生不守紀律,上課時看魔術書,下課后你走近他,對他說:“學會了嗎?沒學會就在課后學,在下次的班會上給大家露一手,好嗎?”有些教師喜歡把自己諷刺挖苦之能用于對學生的批評。如考試成績出來后嘲笑:“喲,你提前過節(jié)啦,掛好了一路紅燈?!睂W生犯了錯誤就諷刺:“瞧你這個傻樣,我就知道你干不出好事?!笔獠恢@種“黑色幽默”比直接的批評更令人寒心,容易使學生產(chǎn)生自卑感或逆反心理。
十、激勵性
批評后要不忘安慰和鼓勵,可說一些帶激勵性的話:“相信你能改掉缺點,做得更好”等,或給他提供展示才藝的機會,使他感受到你對他的信任,使他產(chǎn)生一種成功感,一種意識到自己還可以為集體出力、為集體爭得榮譽的自豪感,喚起他的進取心。同時,要允許學生有一個接受與反復的過程,不能急于求成、矯枉過正??傊?,批評學生的藝術在于使學生形成自覺的“自我教育”行為,所有缺少激勵性的批評對學生都是一種傷害。
參考文獻
[1]呂進平.激發(fā)中學生進行自我教育的方法探究[J].學周刊,2019(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