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 美 華
(蘇州大學,江蘇 蘇州 215123)
2016年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立足“大思政”的戰(zhàn)略定位和工作格局,強調要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實現(xiàn)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要使各類課程與思想政治理論課同向同行,要開展形多樣的文化實踐活動,形成黨委統(tǒng)一領導、各部門各方面齊抓共管的工作格局[1]。同時他認為社會實踐等活動對拓展學生眼界和能力、充實學生社會體驗和豐富學生生活十分有益。高校學生支教、送知識下鄉(xiāng)等活動,展現(xiàn)了學生的風貌,也樹立了對人民的感情、對社會的責任、對國家的忠誠[2]。2019年習近平主持召開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座談會,他強調推動思想政治理論課改革創(chuàng)新要堅持理論性和實踐性相統(tǒng)一,用科學理論培養(yǎng)人,重視思政課的實踐性,把思政小課堂同社會大課堂結合起來[3]。習總書記的重要講話以及《關于加強和改進新形勢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見》等系列文件對思政教育的重要性、迫切性做了充分闡述。作為思政教育重要組成部分和實現(xiàn)途徑的思政課實踐教學和社會實踐工作也被提到前所未有的高度。筆者旨在厘清思政課實踐教學和社會實踐內涵的基礎上,對兩者融合的可行性進行客觀分析,提出有針對性、可操作的路徑選擇。
相關文件《教育部等部門關于進一步加強高校實踐育人工作的若干意見》等,在同一個文件中提到了實踐教學、社會實踐,但是對于思政課實踐教學并沒有明確的界定,因此對于思政課實踐教學是什么實踐?與社會實踐的區(qū)別和聯(lián)系是什么,依然存在爭議。有學者在梳理有關文件的基礎上提出:“高等學校思政課實踐教學是在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的指導下,依托理論教學內容,通過組織學生參加各種體現(xiàn)思想政治教育內容和要求的各種社會實踐活動,是完成思政課教學目的的教學環(huán)節(jié)。”[4]同樣的,關于社會實踐,在團中央、全國學聯(lián)等下發(fā)的文件中沒有明確的界定,但是相對而言大家沒有太多爭議,一般認為社會實踐是學生依托所學專業(yè)或興趣愛好、特長,以社會為舞臺,開展的接觸社會、了解社會、服務社會,并從中接受教育、提升綜合能力的活動的總稱,是高校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對促進大學生了解國情,增長才干,奉獻社會,磨煉意志、培養(yǎng)品格,增進社會責任感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5]。有學者對兩者內涵有過這樣的分析“思政課實踐性教學是任課教師按照課程大綱的要求,引導大學生積極參與多種形式的社會實踐活動的教學方式,包括課堂內的實踐性教學和課堂外的實踐性教學,與大學生社會實踐活動形式相近的是課外實踐性教學活動?!盵6]
由于思政課實踐教學由馬克思主義學院、教務部負責,而社會實踐由團委主導,在長期的實踐過程中,形成了互不交流、各自為陣,各成體系的割裂局面。不論是思政課實踐教學還是社會實踐,由于這種割裂帶來了以下的弊端:
1.思政課實踐教學不受重視。在原有的評價系統(tǒng)中,相較于思政課的理論教學,思政課實踐教學是不受思政課老師重視的。由于固有觀念的影響,從事理論研究、課堂教學的老師對實踐總是相對漠視,傳統(tǒng)的課程路徑,對專業(yè)老師來講,也更為熟悉,更好操作。因此實踐教學的教學大綱、內容安排等鮮有有針對性地編排、備課。同時大部分高校對思政課實踐教學也缺乏重視,所撥經費有限、考核評價機制缺乏、師資培養(yǎng)力度不夠。對思政課實踐教學的重視,依然停留在口頭上、字面上,缺乏有效的具體舉措。
2.思政課實踐教學效果不如人意。由于上面提到的主觀上的不重視,客觀上條件的限制,加之實踐教學對專業(yè)老師來講,屬于全新領域,沒有現(xiàn)成的經驗,缺乏系統(tǒng)的培訓,而實踐涉及的環(huán)節(jié)眾多,需要精心設計和周密安排,其難度和挑戰(zhàn)性可想而知,需要老師投入的時間、精力、經費是幾何級的增加。實際操作的難度使得思政課實踐教學的老師,大多還是沿用理論教學的方法,零星點綴式地加入社會調查的內容,對學生的指導也是乏善可陳,實踐教學形式上的意義大過實際意義。思想政治教育是做人的工作,要觸動心靈,要深刻深入,走過場的、完成任務式的實踐教學不僅不會取得好的效果,有時甚至會產生反作用。
3.社會實踐工作缺乏理論高度和實踐深度。社會實踐工作作為共青團系統(tǒng)的品牌工作,經過三十多年的發(fā)展,機制體系較為完善,具有廣泛的覆蓋面和較好的影響力。但是由于負責此項工作的團學老師長期從事事務性工作,具有豐富的工作經驗,但卻缺乏理論高度,因此社會實踐工作容易陷入停滯的狀態(tài),當下多數(shù)高校的社會實踐在內容設計方面存在因循守舊、跟不上時代潮流,思想引領存在高度不夠、難以觸動人心等方面的問題。習近平總書記就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出要堅持政治性和學理性相統(tǒng)一,以透徹的學理分析回應學生,以徹底的思想理論說服學生,用真理的強大力量引導學生[7]。只有理論上的清晰,才有行為上的堅定和實踐工作的深度,目前阻礙社會實踐突破性進展的一大重要因素即缺乏強有力的理論支撐。
4.思政課實踐教學與社會實踐各自為陣,1+1<2是當下最突出的問題。在“大思政”背景下,學校各部門應該共同推進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當下,至少有團委、學生工作部、教務部、馬克思主義學院等單位各自開展相關工作,部門之間缺乏交流互動,很多工作分開開展,或者重復開展,不僅耗費學校資源、占用學生精力,實踐效果也因為資源沒有予以合理地整合難以令人滿意。各單位分管的隊伍之間不能互相配合,成績認定不能互相銜接、資源分散甚至會出現(xiàn)爭搶資源、互相阻礙的現(xiàn)象。
首先從政策導向上看,《關于加強和改進新形勢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見》中明確強調:“要組織師生參加社會實踐活動,完善科教融合、校企聯(lián)合等協(xié)同育人模式?!薄蛾P于進一步加強高校實踐育人工作的若干意見》中則提出:“要加強對實踐育人的認識,調動各方面的資源形成實踐育人的合力。”這些為思政課實踐教學與社會實踐的融合提供了外部的政策保障。此外兩者在內涵上、對象上、目標上、內容上、形式上都存在或多或少的重合性,有著共同的訴求,兩者的融合具備內在的可行性。
1.從內涵上看,思政課實踐教學和社會實踐都與思想政治教育有著密切關系,正如前文所言,思政課實踐性教學包括課堂內的實踐性教學和課堂外的實踐性教學,社會實踐活動屬于課外實踐教學,這是兩者工作融合的前提。
2. 從對象上、目標上看,思政課實踐教學和社會實踐的對象都是學生,其目標都是要通過實踐,引導學生了解世界和中國的大勢,知道我們從哪來,處于怎樣的歷史方位,又將去向何方,從而堅定“四個自信”,立志做社會主義事業(yè)的建設者和接班人。同樣的對象,共同的目標導向,為兩項工作的融合提供了可能。
3.從內容上看,思政課實踐教學和社會實踐都可以涵蓋社會調查、志愿服務、理論宣講、行業(yè)實習調研、主題藝術創(chuàng)作等內容。把這些內容結合思政理論課的要求進行設計、安排、引導,兩者的融合就可以做到水到渠成。
4.從形式上看,思政課實踐教學和社會實踐均要求由教師帶隊負責指導,同學采取團隊實踐為主,個人實踐為輔的原則,依托廣闊的社會作為實踐地?,F(xiàn)實的困難是思政課實踐教學的師資隊伍數(shù)量有限,要承擔起全校學生實踐教學的任務力不從心,而團學老師是一支數(shù)量和質量都較有保障的隊伍,因此兩者的融合,也有利于解決現(xiàn)實的困難。
1.在系統(tǒng)論的指引下,樹立融合理念。不論是經典系統(tǒng)論還是現(xiàn)代系統(tǒng)論,其核心的特征是整體性,即從整體出發(fā),對系統(tǒng)、要素、結構、層次(部分)、功能、組織、信息、聯(lián)系方式、外部環(huán)境等進行全面總體思維,從它們的關系中揭示和把握系統(tǒng)的整體特征和總體規(guī)律[8]。思政課實踐教學與社會實踐都是“大思政”系統(tǒng)中的一部分,只有相互融合、相互促進,才能從整體上有利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開展。因此雖然兩項工作由不同的部門負責,但是大家要在系統(tǒng)論的指引下,遵循“大思政”的工作格局,摒棄老死不相往來的工作傳統(tǒng),推動兩項工作的融合
2.加強頂層設計,提供機制保障。要從學校層面,整體推動兩項工作的融合。出臺相關制度引導鼓勵兩項工作融合,建立工作機制,成立工作小組,由分管兩項工作的校領導共同擔任工作小組負責人,協(xié)調推進相關工作。以筆者所在學校為例,出臺了思政課+社會實踐的管理辦法,建立了由分管教學、學生工作校領導擔任組長的工作小組,明確了不同單位的職責,為兩項工作融合提供了機制保障。
3.做好內容融合,確保相互銜接。思政課實踐教學與社會實踐雖然在內容上有重合之處,但是并不是并行不悖。思政課實踐教學的內容相對偏窄,但指向性更為明確,而實踐的時間相對松散;社會實踐尤其是各高校普遍重點在推行的暑期社會實踐工作,內容范圍更廣,指向性也相對多樣,而實踐的時間卻是相對集中。因此要做好兩項工作的融合,必須要做好銜接工作,對實踐的具體要求進行協(xié)商變通,以確保兩項工作在完成原有要求的基礎上,更加有利于整體目標的實現(xiàn)。建立工作交流機制,互通有無,確保相似相近的內容、活動不重復開展,同時做好資源整合,互相配合開展工作。
4.做好隊伍融合,確保相互配合。思政課實踐教學的隊伍主要來源于馬克思主義學院,社會實踐的隊伍主要來源于共青團干部、輔導員。兩支隊伍各有優(yōu)劣,思政教師隊伍有專業(yè)優(yōu)勢、理論高度,但缺乏具體的實踐經驗、活動組織策劃經驗;團學隊伍有豐富的活動經驗優(yōu)勢和組織優(yōu)勢,但是缺乏理論高度。因此可以建立兩支隊伍合作交流、合理分工機制,讓團學老師參與思政課的部分教學、讓思政老師參與實踐方案的設計和實踐活動。也可以設計項目,通過兩支隊伍合作立項,共同申報、共同實施,提升思政老師的實踐經驗和團學老師的理論水平。
5.做好評價體系融合,確?;橹?。思政課實踐教學在以往的評價中依然以理論學習、書面成績?yōu)橹?,而社會實踐的評價注重實踐過程和實踐實效。因此兩者要互相協(xié)調,統(tǒng)一評價標準,在指導老師配備到位的情況下,更加注重實踐過程,學生的實踐收獲,淡化死記硬背的知識考核。除了學生的實踐成績,在團隊立項考核、評獎評優(yōu)等環(huán)節(jié),也要在工作小組的統(tǒng)一領導下進行,交換不同單位的意見,統(tǒng)一思想,協(xié)商評價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