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 新
(安徽黃梅戲藝術職業(yè)學院,安徽 安慶 246052)
作為“姚門四杰”之一,方東樹是桐城派中期的代表人物,和梅曾亮、管同、姚瑩、劉開等人相比,他學術著作豐碩,且在詩歌創(chuàng)作及理論上創(chuàng)獲更多。作為一個成熟的古文流派,隱然還有一學派和詩派存在。①以方氏為代表的姚門弟子,肩負承續(xù)“桐城家法”文、詩、道統的重任,遠紹宋人詩文及學術門徑,近接“四祖”②,尤其是姚鼐的繩墨,不遺余力地耕耘詩田,“桐城家法”便自然流轉于詩人墨管中。晚清徽州經學家程秉釗撰《國朝名人集題辭》褒贊姚姬傳、劉海峰等桐城詩家作品,曰:“論詩轉貴桐城派,比擬文章孰重輕?!笨芍蔚罆r期桐城詩家的影響力。創(chuàng)作實踐呼喚總結,外界質疑更需回應,③方東樹繼承古桐國諸子“以文論詩”的傳統,有《半字集》(二卷)、《考槃集》(三卷),此二集后由方氏本人刪汰合為《儀衛(wèi)軒詩集》;另有《王余集》(一卷),后世弟子輯錄《儀衛(wèi)軒遺詩》二卷,存世作品四百余首,甚為可觀。方氏結合創(chuàng)作體悟和獨特視角縱論歷代詩作,所撰《昭昧詹言》“在詩歌理論上自成一家”④,他“用古文的章法布局要求詩歌,認為詩歌須有頓挫截斷之感”⑤。這里以方氏所言“起棱、汁漿”為中心考察其詩論內涵及詩作法度。
《昭昧詹言》中多次出現“起棱”“汁漿”之評。他論說心中詩之“神品”:“凡詩文之妙者,無不起棱,有汁漿,有興象,不然,非神品也?!雹蕖捌淙朊钐?,全在神來氣來,紙上起棱……此為有汁漿,此為神氣?!雹叨~有時分開說,有時合起而論,均不見于前人著述,為方氏發(fā)明之論詩范疇,其所蘊含意義及價值,頗值玩味。
“起棱”,意為詩歌章法脈絡之橫截頓挫。
方氏詩歌創(chuàng)作既豐,有感于章法脈絡之妙悟。他從詩美出發(fā),評述起筆、敘接、寫畫、議論、轉承、結勢等章法鋪排。涵詠“起棱”一詞,“起”為起筆、興起意,作詩前程的筆勢經營;“棱”為凌峰、山棱意,起筆后形成的騰挪委蛇氣勢。補足為“起筆有棱”,庶幾助于今人理解。
“起棱在神氣,存乎能解太史公之文?!雹嘟狻妒酚洝肺恼?,大抵歸于文章中用辭雅潔卻波瀾起伏的敘事筆法,義在法先,且法隨義變的為文態(tài)度,才能使作品避免平滑無力,詩意淺薄。類似的觀點另見方氏對杜甫詩老淡有力的品評中。其評《奉先劉少府新畫山水障畫》中“悄然坐我天姥下,耳邊已似聞清猿”句:“隨手于議寫中起棱”;評“不見湘妃鼓瑟時,至今斑竹臨江活”:“又于寫中起棱”。案此詩為詠畫長詩,盛贊善畫的奉先縣縣尉劉少府(至今未確考其人名姓)的畫作。詩作開篇,將畫作動人心魄。層層敘寫之下,未免虛空。于是“悄然”句,開始抒發(fā)觀者賞畫的主體感受,先說畫作移人情,如在耳邊目前;甚者,可以驚天感神。此處波瀾為之一轉換矣。至此,詩作開始就畫論畫,全幅屏障中山水上下遠近,至“不見”句,山水視角終于回環(huán)交錯,賞畫情緒為之再轉換矣。此處“起棱”,妥帖道出詩作虛實相生的筆法。
章法頓挫,筆勢橫截,詩歌為之縱橫跌宕,不僅可指詩意的起伏闊達,也鼓勵用筆簡省生新,方氏反復肯定的“事外之妙”,因之全開。如評杜詩《暮歸》后四句:“一氣頓折,曲盤瘦硬。”此詩虛實結合,前四句情景刻畫入化境,后四句承接前四句:月明,所以碧梧、白鶴皆見;風凄,所以烏鴉、梧桐倍感哀愁?!耙粴忸D折”,詩體一氣直下無突兀,物情之哀連著主體愁思。南去北歸進退維谷,此處為一“起棱”;年過半百仍不如意,再一“起棱”;明日看云依舊遠行,三“起棱”而結筆。故而,方氏贊評該詩“筆勢回旋頓挫闊達,縱橫如意,不流于直致,一往易盡……百煉鋼化為繞指柔矣”⑨。章法脈絡有“起棱”,洋溢著方氏的詩學旨趣。
“汁漿”,意為詩歌內在情意飽滿淋漓。
筆下起棱,章法頓挫,還需胸有丘壑,方得興象全出,方氏所謂“汁漿”之境至矣?!爸瓭{”一詞,生動形象,初義是漿果內的汁水,不難和詩體蘊含相關聯。“起棱”用語應生新,“汁漿”也應意象生動,“但有敘說而無象,故不妙也?!雹?/p>
若以“起棱”為詩歌線條筋骨,那么“汁漿”當為色彩肉肌?!爸瓭{存乎讀書多,材料富?!?即以胸襟識見灌注詩氣流轉,提升詩體審美價值。又說“汁漿起棱,不止一處,愈多愈妙,段段有之乃妙?!?詩歌之“起筆有棱”,乃氣勢飛起頓挫有致,如何可以“段段有之”?筆者以為,詩法的錯落有致,奇崛求變,這些虛實順逆變化,直接導致詩體內容的多重生發(fā),內涵更加豐厚充實。這就是兩者渾融的高妙處,使詩體之局部也呈現骨氣端翔的風采。
在《昭昧詹言》中,老杜太白東坡陶詩皆有“汁漿”, 以“汁漿”論“妙、力、氣”,因知“汁漿”應為植之先生詩學追求。章法開合跌宕,淋漓詩情便隨詩筆噴薄而出。其評韓詩“筆勢涌出,讀之攔不住,望之不可及,測之來去無端涯”;評太白詩如“龍?zhí)魈扉T,虎臥鳳閣”?。揭示意蘊豐厚、涵養(yǎng)萬千的“神品”風采:“言中有物,故聞之足感,味之彌旨,傳之愈久而常新?!?/p>
“棱汁”:“起棱”“汁漿”合用,呈現工妙興象。
“起棱”“汁漿”二詞為方氏獨創(chuàng),雖然難以確解,卻不失趣味。外有棱峰即奇崛不平,內有汁漿便頓生滋味。兩者融合的詩作,華妙 靈動“在興象與詞”。如評杜甫《天育驃騎歌》的詩歌章法,他將詩句行文筆勢一一安頓:開頭二句,就是“突起奇縱”的“起棱”之筆,以此提起后六句,句句寫真馬,句句都為畫上之馬。后又以“閱清駿”再起棱,意謂“四十萬匹”都付與“大奴”,獨以“別養(yǎng)驥馬”來形容其“神俊”。這里“四十萬匹”本因緊接“閱清駿”,卻在詩意傳達后,補入一句,詩勢筋脈因之一頓,方氏曰:“而‘當時’四句,提筆跌宕,以補敘為棱汁,即借此逆入?!倍旁姵S小袄庵本阍诘暮锰?,故植之先生極為推崇。
“棱汁”雖出自植之首創(chuàng),但內在精神仍和“桐城家法”一體承傳。有論者著文從“詩法之妙”和敘、寫、議三法解讀“棱汁”的意蘊,也是行之有效的路徑。另該文指出,“‘棱汁’強調文法高妙……這就是‘言有序’;‘棱汁’還追求詩意的層深和密致……這就是‘言有物’。”?此評確實精到!這更能體現出方氏對本派文論的開拓之功。
確然,主體之情思和具體物象的結合,借助章法的安排和意趣的轉移——“棱汁”的俱在完滿,遂有生動氣韻、工妙興象??傊綎|樹以“起棱”“汁漿”為中心,構建了一個章法上波瀾頓挫,內蘊上情思滿溢的詩學理想。
既以“起棱、汁漿”為詩歌審美的“妙境”,方東樹詩歌創(chuàng)作便可高屋建瓴,向上一路,能感物生情,能品味不盡,能傳之彌遠。如果分析具體詩作,既可以印證“棱汁”詩論內涵,又可總結出建立在此詩美理想上的筆法。
且以《夢異之》?為例:這是寫給好友管同的悼亡詩。首句,即以力開篇:“故人舍我沒”,交代直接,橫截見山,大筆作“起”;“舍”字,既明說“故人”之可慟,又道出我之不舍,“沒”字尤見力量;“宿草已生墓”,更增一層力量。此句“禮在哭斯絕,情親夢還屢”,本應以敘筆順接,卻以詩意逆入:禮雖在,哭斯絕;情雖親,夢還屢;詩勢頓起,方氏所謂“起棱”意可感矣?!八茞澅趁婢谩本湟韵氯⑺摹⑽寰?,極言夢中二人之“良晤”“寒暄”“肝膈言”“發(fā)心語”。再以“文章一小道,于學非本務”作提,插入“議”筆:“故人”學行、文章、覺悟。至此全篇已過半。至“君笑我何必,求足此名數”,以“議”筆作“轉”,也照應首句,卻筋脈跳躍:“聞言驚欲請,展轉忽已寤?!庇忠弧袄庵痹谝?!此句為詩篇一大轉折:一是挑起末段,橫截詩篇;二是夢中言語驚起“我”今時之惑;三是“寤”亦可作“悟”解,是“夢異之”有大徹悟。以“撫枕淚浪浪”作轉,再以“君今有羽翮,來去隨煙霧”,進入寫意階段:“有疑”“有懷”“幽滯”“沉吟”,一氣流轉。至此,可作結語,卻以“生常各一方,死長隔泉路”直起突接,意謂和“故人”生不在一處,死更隔音信,是生死無望之嘆息,方氏所言“題后墊襯出汁起棱更妙”,豈非印證之言?!末句“生死永相念,我懷如旦暮。”以興筆收尾,情遠韻闊。
賞罷全詩,“起棱”“汁漿”在焉,“興象”在焉,“沉郁頓挫”在焉!此詩真為方氏佳作,可謂諸法皆備,且印證其詩美理想。
方氏之“起棱”,或實或虛,波瀾層出;其“汁漿”,筆力雄健,生動傳神。以“棱汁”為中心,便脈絡分明,詩法可循:起句直接開端,甚至可以突兀,若能籠罩全篇最好;敘筆乃是承接,既要承接詩題,也要有精神自由,富有情趣;寫筆全看層次,可運以賦筆,使詩句鋪陳之中,詩意勃興,重疊綰合,更須另起筋骨,重新“起棱”;議筆深化詩意,既可觀照“詩題”,也可溝通客我,可作補敘之用,妙在跨出局外;轉筆乃頓挫處,不妨刻意奇警,出以不測之語,真正奇幻無倫;結筆,或有情,或有思,佳處在以逸宕之筆收之。章法之“棱”逐層行進,經營不亂不平;內蘊之“汁”靈動深沉,神韻氣勢兼?zhèn)洹?/p>
上述以“起棱、汁漿”為中心的詩法,是以《夢異之》為例,并結合方氏詩論總結的,是否確然,只需回到《儀衛(wèi)軒詩集》中就可以了。事實是,以此詩家三昧為宗,方氏詩作中筆法正同而各極其妙者并不在少數,謹以《海門書院春晚讀書》?為例證:
昨折嶺梅赴南國,已作迢迢愁遠客。嶺梅猶著向南枝,遠客驚看戶開北。合浦古郡人罕至,鬼門距過足心惻。海氛中體寒可畏,涇霧蒸人熱尤劇?;鹁S氣偏時節(jié)異,物候不齊語難極。蠻花競開紅早迸,晚蔬豫市果先熟。平地寸步仰看天,東雨未晴西日出。
嗟予真作越流人,足音空喜無行跡。木蒼天闊水周堂,閉門惟有書連屋。海角亭邊一樽酒,流鶯伴客畏寒食。卻憶江南三月時,牡丹芍藥成拋擲。廟堂只今賢俊登,五十天涯發(fā)徒白。君不見袁伯業(yè)平生功用不經世,垂老下帷亦何益。
我們來看詩作和詩法是否相合。這首詠懷詩的開端,起筆以實,開門見山。首句中“愁遠客”恰能籠罩全篇,合處一。敘筆乃一“起棱”:次句中“嶺梅”既代故鄉(xiāng),又代“遠客”自己,而“遠客”之“驚”,既驚訝于異地的門戶向北開,又代指身在北地,心思恍惚。三句意為北地人鬼罕至,引出詩歌主體的感受,對南國奔徙的不適;趣筆承接,合處二。承上所述,寫筆應有層次,能重疊綰合最好。四五六句為寫筆,先出以對比:“體寒”“人熱”;再出以鋪陳:“火維氣偏”“物候不齊”,“蠻花”“晚蔬”,至“東雨未晴西日出”,更以不可思議的氣候現象作寫筆之結,確乎筋骨再出,合處三。議筆當出則出:“嗟予”句作補敘之用,照應首句之“愁”,又跨出局外,另表一枝,書院歲月由此出場,合處四?!皡s憶”句,無疑為轉筆,以年盛繁華江南記憶,更增今時今日“發(fā)白”之煩愁,詩人更以袁遺作比,閉門讀書卻于世無補,情思交織,自然流露,合處五。
由此可說,《海門書院春晚讀書》和前述之詩法處處相合;換言之,這首詩和《夢異之》風貌不同,詩法卻是一致的。再如詩集中之《丁酉二月將赴嶺南,吾生于是為四適粵矣,感而賦此》《馬當遇風變》《思疚二首》等,皆可以“棱汁”詩法解之。
以上從方東樹詩論中剖析“起棱”“汁漿”兩范疇的內涵,認為方氏詩論確乎是以“棱汁”為中心建立起的;進而結合作品,總結其詩歌創(chuàng)作法度,并回到創(chuàng)作本身驗證。筆者認為:方東樹以“起棱”“汁漿”為中心,建立起詩歌章法上波瀾突起又承接有致,詩歌內蘊上情思交織又興象奇妙的詩美理想;更有價值的是,他以此詩美追求為出發(fā)點,建立起一完整嚴謹、有跡可循的詩歌創(chuàng)作法度。以此為契機,桐城派文(詩)論還有進一步構建的巨大空間。
注釋:
①王友勝.方東樹論蘇詩對桐城家法的承繼進而突破.衡陽師范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4(2):54。
②以戴名世入傳統所謂 “桐城派三祖”即方苞、劉大櫆、姚鼐中,今人稱“桐城四祖”,這也是當今學界的共識。
③是時,乾嘉漢學盛極一時,以宋學為學術旨歸的桐城文人飽受冷落質疑。姚鼐一代大師,也曾表達學行文章被消解虛化的苦悶:“鼐以生平用心所隱,冀相知于不可知之異世者……以四海之廣,消然相望于曠邈泬寥之中,有不使更感嘆而增欷者乎!”載《惜抱軒文集》卷七《復東浦方伯書》,中國書店1991年版,81頁。
④黃保真.中國文學理論史.北京:北京出版社,1987年版,84頁。
⑤史哲文.論方東樹的唐詩觀[D].華僑大學,2014,摘要頁。
⑥(清)方東樹.昭昧詹言.汪紹楹校點.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61:264。
⑦(清)方東樹.昭昧詹言.汪紹楹校點.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61:234。
⑧(清)方東樹.昭昧詹言.汪紹楹校點.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61:235。
⑨(清)方東樹.昭昧詹言.汪紹楹校點.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61:415。
⑩(清)方東樹.昭昧詹言.汪紹楹校點.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61:394。
?(清)方東樹.昭昧詹言.汪紹楹校點.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61:235。
?(清)方東樹.昭昧詹言.汪紹楹校點.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61:234。
?(清)方東樹.昭昧詹言.汪紹楹校點.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61:249。
?田義勇.“棱汁”:方東樹詩法論的重要范疇[J].保定學院學報,2009(3):82。
?方東樹.《儀衛(wèi)軒詩集》卷五。
?方東樹.《儀衛(wèi)軒詩集》卷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