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指出了選擇容器袋的時候,可視造林地的地理條件、苗木的植株大小、運輸距離長短而定。無紡布容器苗造林方法具有透氣性好、牢固可靠、苗木容易與土壤接觸并生根發(fā)育、成本投入低、質量小、好運輸?shù)戎T多優(yōu)點,相比于塑料容器育苗方法而言,對土壤幾乎沒有污染,適合大力推廣。選擇文山地區(qū)苗齡在160d左右的云南松苗木作為試驗材料,通過L9(34)正交設計方式,按照無紡布容器規(guī)格、培育基質以及追肥進行3因素3水平苗木培育試驗,分別于苗齡190d和250d時對地徑和苗高進行測定,圍繞試驗因素的水平跟不同組合對苗木生長狀態(tài)的影響展開了分析試驗。結果顯示:苗齡190d和250d時,苗木的地徑和苗高平均值分別為1.19~1.72mm、1.89~2.23mm和1.36~3.40cm、3.11~4.09cm,2個苗齡的地徑和苗高由于容器規(guī)格大小、基質配比和根博士濃度組合的不同而呈現(xiàn)出的差異是極其顯著的(P< 0.01)。云南松對空間和養(yǎng)分需求具有動態(tài)的變化;森林土6份+碳渣3份+珍珠巖1份的組合基質對其苗木生長更加有利。苗高與地徑呈y=1.2322x+0.8013的線性關系。
關鍵詞:云南松;無紡布容器;基質;施肥;苗木
中圖分類號:S791.25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9944(2019)17-00108-03
1 材料與方法
1.1 試驗地情況
試驗所用苗圃在廣南縣壩美鎮(zhèn)八達村,海拔約1100m,年平均氣溫16.5℃,年均降雨量1056.5mm,屬亞熱帶季風氣候。山地黃壤,光照通風條件良好,無積水,完全符合云南松苗木的的培育要求[1]。
1.2 試驗材料
本實驗種來自廣南縣清水江林場云南松采種基地,質量約21.05g/千粒,貯藏在低溫狀態(tài)下已6年。培育苗木時以封底無紡布袋為容器,所用根博士水溶肥含氨基酸,1L原液中含:氨基酸100g、海藻酸10g、氮磷鉀20g、鈣40g、蕓苔素3g、黃腐酸鉀40g、有機質20g、甲殼素3g、微量元素2g、生根粉3g、葡萄糖1g、維生素B10.8g、甘氨酸3g、維生素B20.8g、細胞分裂素4g、生物酶2g。
1.3 試驗方法
試驗所設3個因素見表1,各含3個水平,設容器規(guī)格為因素A、基質中森林土、碳渣與珍珠巖的配比為因素B;追肥所用根博士溶液的濃度水平為因素C、時間從2018年3月開始。按照表2所示L9(34)對試驗進行正交設計。各組合小樣本分12袋,重復3次,每袋播4粒種子,種子共需1296粒,各因素組合分別播144粒種子。
種子在播種前,先浸泡于50℃的溫水中20h,取出濾干后再將種子放入0.5%高錳酸鉀溶液中,通過為期0.5h的浸泡對其進行消毒處理,然后用3倍的消毒河沙將種子拌勻,堆放于室內(nèi)利用充足的光照進行催芽,灑水翻動一次/d,催芽室的溫度保持20℃左右。在種子有1/3開裂露白就開始播種。自苗齡160d時起灌根追肥,1次/14d。等到苗齡190d和360d時,按組別對各苗木的生長指標進行測量并如實記錄。
1.4 數(shù)據(jù)分析
數(shù)據(jù)統(tǒng)計用SPSS22.0軟件完成,并做多重比較、方差分析跟線性回歸。以苗高為因變量y,地徑為自變量x,a和b分別是常數(shù)項和一次項的系數(shù),采用y=a+bx方程進行線性回歸,了解苗高和地徑之間的相關狀況。
2 試驗結果
2.1 處理組合差異帶給苗木生長狀態(tài)的不同影響
該次實驗松試驗苗齡達到190d時,9種因素組合的苗高平均為1.19~1.72mm、地徑1.36~3.40cm,且不同組合之間的差異極顯著(P地徑=1.152E-21,P苗高=4.74E-98,<0.01);因素組合一A1B1C1,用12cm×15cm的容器,基質中森林土和碳渣等量,灌根追肥用的是根博士200倍液,其地徑遠遠大于其它;因素組合2A1B2C2是12cm×15cm,6:3:1的基質,400倍灌根追肥,僅次于因素組合1,也遠大于另外的7種因素組合;同時,這兩個組合的苗高也遠遠高于其它7個組合,因素組合3(12cm×15cm,7:2:1的基質,600倍灌根追肥)和因素組合5(13cm×16cm,6:3:1的基質,200倍灌根追肥)的苗高雖然沒有因素組合1和組合2高,但是顯著高于其它因素組合(具體見表3)。說明容器較小與濃度較高的灌根追肥組合有利于苗木生長。苗齡達到250d時,9個因素組合的平均苗高為1.89~2.32mm,地徑是3.11~4.09cm,不同組合間的差異也非常顯著(P250d地徑=3.816E-08,<0.01,P250d苗高=160E-15,<0.01);地徑仍然是因素組合1、組合2的遠遠高于其它7個因素組合的;而云南松苗木生長指標的苗高參數(shù)則是因素組合2、4、5、6的遠遠高于其余5個因素組合,因素組合2不管是地徑還是苗高都是較優(yōu)的組合,適用于培育壯苗的生產(chǎn)實踐。
2.2 主因及其效果最優(yōu)的因素組合
在云南松苗齡為190d時,影響地徑指標的主因是容器規(guī)格(RA=0.29mm>RB=0.12mm>RA×B=0.05mm=RC=0.05mm),而且理論上來看其效果最優(yōu)的一種組合應該為A1B2C2(12cm×15cm的容器,基質配比應該是5:5:0,灌根追肥濃度應該是400倍),與試驗中的實際結果不一致,這可能與其它因素的交互影響有關;影響苗高指標的主因跟影響地徑的主因一致,也是容器規(guī)格(RA=1.44cm>RC=0.69cm>RB=0.27cm>RA×B=0.18cm),其理論最優(yōu)組合應為A1B2C1(12cm×15cm的容器,基質配比為6:3:1,200倍灌根追肥),也不同于實際結果。苗齡達到250d時,影響地徑的主因是灌根追肥濃度(RC=0.25mm>RA=0.18mm>RA×B=0.15mm>RB=0.10mm),其理論最優(yōu)組合仍然與190d時一樣;而影響苗高指標的主因雖然仍然沒有變,還是容器規(guī)格(RA=0.79cm>RB=0.24cm>RC=0.22cm>RA×B=0.22cm),其理論最優(yōu)組合卻變?yōu)锳2B2C2(13cm×16cm的容器,6:3:1的基質,400倍灌根追肥),實際試驗中沒有包含,這時苗高理論上的最優(yōu)組合中容器需要增大、追肥濃度也應該加大,實際容器的變化情況與理論生長規(guī)律相~致,但追肥濃度則與理論相悖,可能是因為前期灌根肥料尚有存余。這兩個苗齡階段,影響地徑跟苗高的主因,還有最優(yōu)組合有區(qū)別,這與各階段苗木地徑和苗高生長對環(huán)境因素的需求不同有關,試驗結果顯示云南松各苗齡,對空間和養(yǎng)分需求均不同,故而,在培育期間應按其實際生長狀況進行動態(tài)管理(表4)。
在2個不同的苗齡階段,各因素水平之間,容器的3種規(guī)格對地徑和苗高指標產(chǎn)生的差異影響均極顯著(P190d地徑=1.152E-21,P250d苗高=3.816E-08,P190d苗高=4.74E-98,P250d苗高=160E-15),其中190d時,12cm×15cm容器的地徑(1.56mm)跟苗高(3.06cm)均全都顯著優(yōu)于其它規(guī)格;250d時,地徑仍是12cm×15cm容器的(2.17mm)最大,且差異極顯著,苗高則是13cm×16cm的(3.95cm)最大,而且差異也較為顯著,其它2種規(guī)格分別是3.70、3.16cm,顯示苗木的生長中,對空間的要求尺度也有所增加。同理,基質配比在2個苗齡階段中,也對生長指標產(chǎn)生了極顯著影響(P190d地徑=1.152E-21,P250d地徑=3.816E-08,P190d苗高=4.74E-98,P250d苗高=1.60E-15),不管是對地徑還是苗高方面,6:3:1的基質都是最優(yōu)的;灌根追肥的3個濃度在2個苗齡階段,對苗木的地徑和苗高產(chǎn)生的差異影響也極顯著(P190d地徑=1.152E-21,P250d地徑=3.816E-08,P190d苗高=4.74E-98 ,P250d苗高=160E-15),190d時,200倍液灌根的極顯著地好過另外2個水平,到了250d時,400倍液的則表現(xiàn)出最優(yōu),對養(yǎng)分的需求與容器規(guī)模不同,隨著苗木生長,反而逐漸降低,這可能與追肥頻繁,前期的養(yǎng)分存在結余,足夠苗木繼續(xù)生長有關。苗高與追肥濃度的動態(tài)變化,不僅顯示云南松苗木對養(yǎng)分的需求呈動態(tài),同時也表明其生長所需養(yǎng)分在一定的范圍內(nèi),而不是施肥越多苗長得越高。故而,在苗木培育期間,務必按實際狀態(tài)動態(tài)的供給養(yǎng)分,即按需施肥。總之,容器規(guī)格大小恰當,基質配比也比較適宜的情況下,進行動態(tài)追肥能夠讓苗木生長的更好,從而消除蹲苗現(xiàn)象,達到快速壯苗目的。
2.3 生長指標的分析
在云南松苗木培育期間,其地徑生長指標和苗高生長指標基本呈連續(xù)正態(tài)分布。二者之間的線性相關可以用方程y=1.2322x+0.8013(n=1497,R2=0.3648,R2Adj.=0.364表示出來;其中:y表示苗高,x表示地徑)。線性回歸分析的方差(P回歸=1.40E-159<0.001)以及回歸殘差圖顯示,在不發(fā)生蹲苗病情的情況,二者是相互促進的,地徑增大的同時苗木也在長高,這種關系對壯苗培育十分有利。
3 結論
兩個苗齡期的各因素組合間,苗木的地徑跟苗高所表現(xiàn)出的差異全都是極顯著的;影響地徑生長的主因由初期的容器規(guī)格逐漸變成追肥濃度,容器規(guī)格則一直都是影響苗高的主因。三個因素對2個苗齡的2項指標產(chǎn)生的差異影響都極顯著,對容器規(guī)格的需求隨著苗木生長而增加,對追肥的需求則有所降低,即苗木對生長空間和養(yǎng)分的需求呈動態(tài);6:3:1的基質配比在云南松苗木的整個培育生長期內(nèi)一直都是最優(yōu)水平。地徑和苗高間的線性相關為y=1.2322x+0.8013,即沒有蹲苗的情況下,苗高跟地徑相互促進。試驗中的苗木在生長中,最優(yōu)追肥水平對濃度出現(xiàn)降低現(xiàn)象,這不符合苗木生長期間對養(yǎng)分的正常需求規(guī)律,可能是由于該試驗前期所施養(yǎng)分剩存有關,表明云南松苗木在生長期間對養(yǎng)分的需求是動態(tài)的,施肥也應實現(xiàn)動態(tài),盡量與生長狀況相匹配。研究表明無紡布容器規(guī)格不同時,培育的云南松苗木生長指標呈現(xiàn)的差異極顯著,說明云南松壯苗培育需要采用規(guī)格適宜的容器才行。苗木質量過關才能保證造林成功,同時也是影響林木生長狀況的一個重要因素。在林業(yè)比較發(fā)達的那些國家中,林木種苗培育基質,大多用的是珍珠巖、泥炭或者蛭石等,用泥炭成本高且屬于不可再生資源。本次研究所用基質配比為6:3:1時對于云南松苗木的生長狀態(tài)最有利。雖然已有的研究中表明,影響云南松生長的主因完全一致,但由于試驗考慮的因素及其設計水平、試驗方案有所不同,造成影響苗木生長狀況的最優(yōu)組合也各不相同,建議立足于現(xiàn)有研究主因和各因素最優(yōu)水平,繼續(xù)針對不同容器及其規(guī)格、以及多種施肥等因素水平開展對云南松苗木培育狀態(tài)影響的研究,作為培育壯苗的技術指導。
參考文獻:
[1]鄭金鎮(zhèn),彭來真,曹春鵬,等.不同輕型基質對桉樹組培苗生長的影響[J].林業(yè)調查規(guī)劃,2014,39(4):158~162.
[2]王智斌,楊海嬌,龐岳燕,等.基質施肥對高阿丁楓留床苗生長的影響[J].林業(yè)調查規(guī)劃,2013,38(3):68~72.
[3]秦愛麗,郭泉水,簡尊吉,等.不同育苗基質對圃地崖柏出苗率和苗木生長的影響[J].林業(yè)科學,2015,51(9):9~17.
[4]杜華兵,杜婧.容器育苗發(fā)展現(xiàn)狀及趨勢[J].山東林業(yè)科技,2014,211(2):116~126.
[5]韋秋梅,黃毅翠,趙毅輝,等.細葉云南松幼苗對PEG-6000模擬干旱脅迫的生理響應[J].西南林業(yè)大學學報(自然科學),2017(3).
[6]廖良寧,盧姿瑾,李遠發(fā),等.桂西北細葉云南松天然林凋落物及土壤養(yǎng)分特征[J].西北林學院學報,2019(1).
[7]張輝紅,黃博強,余婷,等.地盤松火后自然更新能力比較[J].西部林業(yè)科學,2018(1).
[8]易弘韜,方慧鑫,黃則月.種植物生長調節(jié)劑處理對細葉云南松種子萌發(fā)后芽苗生理的影響[J].現(xiàn)代農(nóng)業(yè)科技,2017(15).
[9]黃則月,曾慶尖,趙毅輝,等.細葉云南松幼苗對不同光照條件的生理響應[J].河南農(nóng)業(yè)科學,2017(6).
[10]楊本舜.永仁縣云南松枯死原因調查及成因分析[J].綠色科技,2016(3):27~28.
[11]熊劍.ALOS PALSAR數(shù)據(jù)不同極化下云南松蓄積量分析[J].綠色科技,2016(7):181~182.
[12]陶志萍,張繼忠,文學正.營造云南松用材林的關鍵技術[J].綠色科技,2014(5):153~154.
[13]方向陽,鄭皓謙,岳彩榮.基于ALOSPALSAR數(shù)據(jù)不同極化下云南松蓄積量分析[J].綠色科技,2015(4):144~146.
[14]李春葉,周順福.云南松優(yōu)良家系的早期選擇[J].綠色科技,2016(19):9~10.
[15]屈平,陳可心,廖聰宇.旱冬瓜水提液對云南松幼苗生長的化感效應研究[J].綠色科技,2017(1):35~36.
[16]趙秦龍,李春葉,周順福,等.不同立地條件6年生云南松幼林的生產(chǎn)力及其分配研究[J].綠色科技,2017(3):122~123.
[17]盧志鋒,黃則月,唐鑫,等.不同光照強度誘導細葉云南松種子萌發(fā)的差異[J].綠色科技,2017(17):73~75,78.
[18]袁麗萍,周杰,林玉云.云南云龍?zhí)斐刈匀槐Wo區(qū)云南松干形研究[J].綠色科技,2018(9):125~127.
收稿日期:2019-09-17
作者簡介:肖云(1973-),女,工程師,研究方向為林業(yè)科研和林業(yè)技術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