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青青
摘要:《功利主義》是著名政治思想家密爾的作品,其對功利主義獨到的見解使功利主義得到完善。功利主義的出現(xiàn)對西方,乃至世界都產生了重要影響,人們對功利主義也是有著不同的見解,客觀理智地理解功利主義。
關鍵詞:功利主義;內涵;理解
約翰·斯圖亞特·密爾(1806~1873年)是英國哲學家、政治思想家,19世紀自由主義思想的主要代表之一。《功利主義》的出版,奠定了密爾作為近現(xiàn)代功利主義創(chuàng)始人之一的地位,在倫理思想史上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功利主義的主要代表人物有邊沁、密爾等。邊沁,他不僅熱心于英國的政治和法律體系的改革,而且還積極地去尋求改革的理論根據(jù)和指導原則。正是邊沁發(fā)覺到了當時的制度與社會的發(fā)展不相適應,且沒有強有力的新的理論作基礎。在這個時候,邊沁提出了新的理論——功利主義學說。邊沁系統(tǒng)闡述的功利主義是一種哲學倫理學說,將人類所有行為的動因歸結于個人利益,并將“最大多數(shù)人的最大幸?!币暈楦镜赖略瓌t。此外,邊沁的功利主義還將 “追求快樂和避免痛苦”視為個人的本性和個人的利益所在,且認為它決定了人的行為的動機和目的。個人利益與社會利益的關系一直從過去到現(xiàn)在都是生活中的難題之一。在邊沁看來,個人利益就在于增加其快樂的總和,或者是減少其痛苦的總和。按照他的邏輯,只要每個人都能夠追求并實現(xiàn)個人利益的最大利益,那么整個社會也就實現(xiàn)了最大利益?!按蠖鄶?shù)人的最大幸?!笔瞧浜饬繃曳珊椭贫荣|量好壞的根本價值標準,也是衡量其功利主義理論的根本原則。邊沁用功利主義來解釋和考察政治問題,是功利主義政治思想的創(chuàng)始人,開啟了19世紀實證主義思潮的先河。
基于政治思想理論,密爾在其基礎上繼承了邊沁先生的功利主義哲學,并使其更加完善和系統(tǒng)化。通過閱讀《功利主義》,了解到作者密爾主要是從四個方面介紹功利主義:它的含義、最終約束力、證明以及與正義的聯(lián)系。
功利主義的含義,作者定義了幸福、不幸。以功利和最大幸福原理作為道德基礎,行為的正確和錯誤,與其增加幸?;蛘咴馐懿恍业膬A向是成正比的。幸福是快樂和免除痛苦,而不幸則意味著痛苦和喪失快樂。這里的快樂都是心靈上的快樂,因為心靈上的快樂有著更加持久、更有保障且成本低等優(yōu)點。唯有快樂和免除痛苦才是值得欲求的目的的這一人生理論是道德理論的根據(jù)。快樂的質量有差別,能給人們帶來數(shù)量較大的且被人們偏好的快樂就是質量高的快樂,而對于兩種快樂都熟悉的人,則會用其高級官能的生存方式來進行選擇,通常人們不會為一些低級的快樂而讓自己淪落到一種低級的生存中,而這也就是人尊嚴感的體現(xiàn)。此外,功利主義強調功利行為標準不是行為者本人的最大幸福,而是所有相關人員的最大幸福,高尚的人能使身邊乃至世界的幸福增加。同時,為了獲得最大的幸福,就要求行為者在自己的幸福與他人的幸福之間,要做到個人的幸福應盡可能與社會整體的利益和諧一致,做一個公正無私的仁慈的旁觀者,不偏不倚,而在法律和社會上的安排中更應該體現(xiàn)出這一要求。行為的動機與個人品格有關,但與行為的道德性的關系卻不大。而對于犧牲與不犧牲的問題,功利主義的道德并不承認犧牲本身就是一件善事,但是也提出如果犧牲并沒能增進或不會增進幸福的總量的時候,它就是浪費的,其唯一贊成的是能夠為了他人(全體人類或者是為人類集體利益所限定的個人)的幸?;蛴欣谒诵腋5囊恍┦侄味龀龅臓奚?。功利主義者們認為,大多數(shù)人的行為只有1%是出于義務,而剩下的99%都是出于其他動機(正確的動機),且行為只要合乎行為規(guī)則,就可以認為是正確的。從長遠的角度來看,良好的行為是最能證明良好品格的。
許多學者都反對功利主義,他們把問題集中在人性的常見弱點上,或者是放在那些有良心的人在規(guī)劃自己的人生道路時感到的困擾上,認為功利主義必須對這些方面做出有說服力的解釋,并認為功利主義者們常常把自己特定的情況歸結為道德原則的例外。這其實是一種苛刻的反駁方式,在密爾看來,世界上的任何行為規(guī)則都不可能做到沒有例外。并認為沒有哪種行為是被斷定為永遠都該做的,或者永遠不該做,這些問題的根源不是信條引起的,而是人類事務本身的復雜性,所以信條在制定的時候才會留有某種余地,以此來緩和自己法則的剛性。就算功利主義的標準可能很難運用,但有標準卻勝過沒有標準。雖然大家對功利主義有著很多的反對意見,但是密爾認為只有在次要原則之間發(fā)生沖突的時候,我們才追究第一原理,任何事物都有自己存在的理由,如非要揪著一個沒意義的問題不放,這自是不理智的做法。
功利主義原則的最終約束力是存在的。功利主義的約束力分為兩個方面,一個是外在約束力,而另一個就是內在約束力。外在約束力是指人們“希望從自己的同胞和宇宙的主宰那里得到恩寵,不愿在自己的同胞和宇宙主宰那里找不痛快,以及我們對同胞的同情摯愛和對宇宙主宰的敬畏等等”。人們總是在追求幸福,人們也總是會覺得那些為增進大家幸福的別人的行為是好的,這外在的約束力對于功利主義道德是一種促進,這些行為的推動強度都是與承認功利主義道德所能達到的程度相一致的。有了這外在的約束力,功利主義的目的就會不偏離自己原本的方向。密爾把功利主義原則的內在約束力歸結于我們內心的情感,內心的情感也是一切道德的最終約束力。無論義務標準是如何,違反義務都將會產生程度不等的強烈痛苦,簡言之,當其純粹的時候就是被稱之為“良心”的道德感情。功利主義道德需要天然的感情基礎,這樣其中的道德關聯(lián)才不會被分析消解掉。幸運的是,這種強有力天然感情的基礎是實實在在存在著的,當公眾幸福被大家承認成為倫理標準時,此天然情感也就成為功利主義道德的力量源泉。并且只要人們能認識到各種情感的存在,功利主義道德就對他們產生約束力,如果人們能克制自己的私心,做到自己能正確對待別人要實現(xiàn)自身福利的需要,并且能夠促進他人福利,這是非常值得認識并具備的信仰,這樣的信仰也就是最大幸福的最終約束力,有了這種信仰就能使自己在內外的約束力達到平衡。這些就是功利主義道德的約束力。
功利主義的原則要想得到人們的認同,就得拿出相關的可信證明,密爾就這些證明向我們做出來自己的解釋。首先就是它的目的,功利主義的目的在上文就提到過,功利學說主張唯一值得欲求的目的是幸福,為了要讓人們相信這一論斷,作者提出了它的證據(jù)。密爾認為,人們實際上看到了它就是證明一個對象是存在的,所以推理得出,要證明事物是值得欲求的,唯一的證據(jù)就是人們確確實實是欲求它的。這樣就可以找到證明功利主義原則是值得人們認同的。“幸福是一種善,也就是說,每個人的幸福對他本人來說都是一種善,因而公眾幸福就是對所有的人的集體而言的善。幸福有權利成為行為的目的之一,所以也有權利成為道德標準之一?!绷硗饩褪侨藗儗π腋J怯蟮模⑶乙矠榱嗣赖卤旧矶鵁o私地去欲求美德,最后都是追求善。功利主義原則并不是意味著每個人都只能追尋特定的快樂,那些值得去欲求的東西的價值在于事物的本身,這些東西是手段(幸福的組成部分)也是目的一部分。如果上述確實是人們所贊同和存在的,那么這些就是功利原則的證明,這也需要我們自己進一步去思考。最后,密爾談到了金錢觀,他提出愛好金錢是人們生活中最強大動力之一,人們把欲求金錢視為自己人生目的的一部分,使得原本是為達到幸福的一種手段的金錢,成為了個人幸福觀念的主要成分。這其實是很多人都有的卻不值得提倡的想法,人們當然可以追求自己想要的東西,但是要保證獲得的過程和手段是正確的,且達到的目的不能有損于他人。
人們常常會把功利主義與利益對等起來,但密爾認為功利主義與正義是有聯(lián)系的。正義是行為規(guī)則,有著正義感,在正義的情感中含有兩個本質的要素:想要懲罰侵害者;知道或者相信某些確定的受害者的存在。密爾認為人們有著自衛(wèi)沖動和同情心,也有著報復欲,所以才要懲罰侵害別人的人,這也是受害者的一種權利,而擁有這些權利就必定在社會中有需要保護某人擁有某種東西——社會功利。在社會功利中最重要的就是安全利益,唯有安全,人們才能更好地追求生活中的幸福。密爾認為,一切正義的問題都是利益的問題,功利主義與正義是有關聯(lián)的,且可受到一定程度的保衛(wèi)。
功利主義也存在著不足的地方,在理論上雖有著自己的規(guī)則和方法,但是它在實際操作時可能會存在一些問題。比如在如何衡量公眾幸福的這個問題上,我們知道每個人對同一個事物的見解會有著不同,不同人對幸福的感受也就可能不同,在對事物的價值判斷上也有著不相同。那么就會思考應該采取哪種行為,且很難直接判斷出來哪種行為才是最合理的。再有,就如何界定公眾范圍的這個問題,它到底是一個家庭、一個城市、一個國家、整個人類還是整個地球?如果其考慮的范圍不同,則得出來的結果也可能截然相反。不過我們應該了解,人類總是習慣性地去考慮離自己比較近或者與自己有著很大相關性的集體。而一些集體犯罪、戰(zhàn)亂戰(zhàn)爭、環(huán)境污染或溫室效應等的問題都可能因此產生。但是我們也不能因為功利主義的弊端而全盤否定其帶來的影響,需理智地對待。
在現(xiàn)實生活中,功利主義可能會表現(xiàn)為追求金錢、講究實惠或者世俗化等。有些人為了自己的利益,盲目地去追求金錢,不計一切代價達到目的,甚至是侵害他人利益,這都是不可取的,也違背了功利主義的“最大幸?!痹瓌t。真理制度與有效尺度相結合,在健全的理性社會中,提倡功利主義的同時,要注意了解和確定人們在當前的活動中要遵循的真理原則,不能讓其演變成利己主義。功利主義自19世紀出現(xiàn)以來,已滲透到了西方資本主義社會的各個方面,并成為了西方現(xiàn)代資本主義立法和政治改革的道德依據(jù),也構成了西方社會的一種社會的整體價值觀、生活觀、社會倫理準則和道德規(guī)范。
功利主義對西方思想史,乃至世界都有很重要的影響,有很多都對現(xiàn)實世界和社會實踐有著指導意義。要正確認識功利主義,客觀地對待西方社會的功利主義人生觀。它是處理事情的一種態(tài)度,每個人都有追求自己的幸福的權利,但是卻沒有損害他人追求幸福的權利,所以當自身在追求幸福的時候也要做到律己。功利主義的最終目標是實現(xiàn)人類最大的幸福,是全人類的幸福,在實現(xiàn)的過程中也要注意不去侵害人們的利益,這就與人們說的利己主義有著不同。利己主義是一個貶義的概念,它只強調為個人或者與自己相關的小集體服務,而功利主義是一個積極的概念,它的核心是“人們的最大幸?!?。但是當人們不能理性地正確地對待功利主義,那么就可能使功利主義向利己主義演變,這就與功利主義原則背道而馳了。
功利主義的出現(xiàn)有著其特定的理由,也是順應社會發(fā)展的需要,我們在學習和認識功利主義的時候,堅持客觀理智的態(tài)度。
參考文獻:
[1]約翰·穆勒[英]徐大建譯.功利主義[M].上海世紀出版社,2008.
[2]徐大同主編.西方政治思想史[M].天津教育出版社,2002.
(作者單位:貴州大學公共管理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