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繼紅
(九江市中心幼兒園 江西 九江 332000)
在繼承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不斷推進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背景下,民間藝術教育資源開始受到人們的重視。我們在九江中心幼兒園成立了一個專題小組,試圖通過《民間工藝在幼兒園美術教育中的開發(fā)和利用研究》這一課題,研究傳統(tǒng)民間工藝在幼兒園藝術中開發(fā)應用的有效方案。
通過問卷調查數據發(fā)現,幼兒家長非常熱愛和接受中國傳統(tǒng)文化,但對傳統(tǒng)工藝美術缺乏了解,也沒有足夠的意識和條件來引導孩子參與一些民間工藝美術活動。從父母的意愿來看,他們對子女參與民間藝術和手工藝活動以及接受傳統(tǒng)藝術的熏陶持非常支持的態(tài)度。在對一線教師的調查和訪談中,教師的意見集中在教師的培訓上。通過有選擇地將民間工藝美術的內容與幼兒園課程相結合,開展活動,引導兒童欣賞、感受和體驗民間工藝美術活動,激發(fā)兒童對民族傳統(tǒng)文化的內在興趣,提高兒童的藝術審美能力,促進兒童身心發(fā)展。
我國各個地區(qū)的民間工藝資源非常豐富。為了充分發(fā)揮民間藝術的更大價值,我們要不斷、收集和挖掘獨特的民間藝術元素,不斷豐富藝術欣賞內容。
我們應大力發(fā)掘當地的藝術欣賞資源,讓孩子們可以欣賞家鄉(xiāng)的民間藝術。我們應以發(fā)掘當地民間藝術資源為切入點,帶領孩子們深入民間,通過實地考察、圖書館參觀和網上數據收集,發(fā)掘瑞昌剪紙、泥塑、景德鎮(zhèn)青花瓷、年畫、民間編織等民間工藝。這些活動面向所有兒童,引導兒童參與和體驗,促進兒童產生興趣和共鳴,提高每個兒童在藝術活動中的獨立性和創(chuàng)造性。
充分發(fā)揮家庭和社區(qū)的力量,使資源更加全面和豐富,重視社區(qū)和家庭各方面教材的整合,充分挖掘和利用本地區(qū)優(yōu)秀民間藝術作品,充分發(fā)揮民間文化的整體作用。例如,我們聯系民間剪紙藝術家,介紹民間剪紙,展示民間剪紙的豐富性,開展親子活動;帶領孩子去瑞昌剪紙基地,欣賞當地民間剪紙的特點,深入社區(qū),采訪當地剪紙長者,了解和欣賞老藝術家剪紙的方法和圖案;走進瓷都景德鎮(zhèn),欣賞民間泥塑藝術家的泥塑作品,初步了解瓷器的發(fā)展史,欣賞青花瓷、青花瓷、粉彩瓷、彩釉瓷、瓷雕等多種類型和不同的制作工藝。
利用假期開展一系列活動,如懸掛彩燈、猜燈謎、欣賞傳統(tǒng)圖案;引導父母和孩子制作燈籠,采訪當地民間老人,為端午節(jié)編織蛋繩,穿布老虎民間服飾;在中秋節(jié)制作中秋節(jié)月餅、欣賞模具圖案、品嘗自制月餅等民間活動。邀請家長帶孩子參觀和欣賞陶瓷展覽、糖畫作品、稻草編織藝術等,以充分利用社會資源,使收集和欣賞內容的過程更貼近生活,更便于兒童感受和理解。
民間工藝美術作品有多種形式。在探索有價值的民間藝術欣賞內容時,追求完美的藝術形式不適合3-6歲兒童的欣賞活動,必須關注兒童的興趣和原創(chuàng)體驗,遵循兒童的發(fā)展規(guī)律,選擇符合兒童精神需求的欣賞內容。一般來說,年齡越低,越應該注意對工作外部形式的感知和理解;年齡越高,越應該注意活動的操作和表現?;顒娱_始時,我們更加注重營造幼兒園的藝術氛圍和兒童對民間工藝的欣賞和體驗[1]。
如果所選作品來自兒童熟悉的生活,貼近兒童的生活,兒童就容易理解和理解,從而進一步觸發(fā)兒童開展相關的心理和行動活動,使兒童通過心理和行動反應,更好地理解民間工藝美術作品。例如,我們在活動中選擇了孩子們在生活中經??吹降墓沤ㄖ?,如九江的思賢橋和煙水亭九曲橋上的雕刻圖案,古建筑門口的石獅子。孩子們不僅熟悉它們,而且可以隨時隨地觀察它們。大部分家庭在傳統(tǒng)節(jié)日都會品嘗月餅和年糕,孩子們喜歡結合民間故事來欣賞它們的形狀和裝飾圖案。開展民間傳統(tǒng)工藝風箏欣賞活動,體驗設計的寓意和構圖的對稱性,景德鎮(zhèn)青花瓷圖案裝飾、風箏裝飾、拓片、永修縣婚紗帶編織、民間工藝元素動畫圖像數據等,開發(fā)利用民間工藝資源,將熟悉的民間工藝中的審美元素與幼兒園豐富多彩的藝術活動相結合,可以更好地促進兒童對美的理解[2]。
材料的選擇旨在提高兒童的藝術感受,簡化民間藝術欣賞作品并吸取其方法和審美元素,例如虎頭鞋和布老虎上鮮艷的顏色和對稱的圖案和圖案生動、有趣、多彩,給孩子強烈的視覺沖擊美感。教師應通過各種方式提取民間工藝最具特色的審美元素,幫助兒童理解民間工藝的表現形式和深刻內涵,例如觀看動畫電影,如剪紙、泥塑和皮影等。皮影戲、剪紙、水墨畫等動畫中人物和場景的創(chuàng)作也具有很明顯的中國民族符號語言。幼兒深受感染,對學習和制作產生了興趣。民族審美語言和興趣在他們心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記[3]。
應注重有趣和積極的作品,只有孩子們感興趣的資源才能有利于資源的創(chuàng)新,從而提高孩子們的原始體驗。一些民間工藝品表現出積極的情感,如年畫和剪紙中的“喜氣洋洋”和“百子圖”,在幫助兒童欣賞美麗生動的傳統(tǒng)圖案的同時,它們被內化到兒童的情感意識中,激發(fā)兒童重新創(chuàng)造的熱情[4]。
利用民間工藝美術資源,將民間工藝美術的審美元素與幼兒園藝術活動相結合,營造“民族韻與快樂花園”的民間氛圍。中國傳統(tǒng)民間工藝美術的審美元素滲透到幼兒園的物質環(huán)境中,使兒童能夠潛移默化地獲得審美體驗。
在幼兒園和班級走廊的墻上,我們以中國民族文化為背景,打造了“民族韻園”文化主題墻,將青花瓷、京劇服飾臉譜、中國結、皮影、剪紙、刺繡、紙傘、中國結、皮影、書簽、紙扇、十二生肖、民族服飾等具有代表性的中國傳統(tǒng)藝術文化內容呈現出來,制作精美,畫面豐富,充滿活力。孩子們漫步其中,充分體會祖國博大精深的傳統(tǒng)文化。
班級區(qū)域的角落布局個性化、特色化。茶藝坊、緞帶編織區(qū)、手工刺繡坊、旗袍畫館、民間特色早餐店、同仁藥店、中國水墨館等一應俱全,為兒童提供了良好的欣賞環(huán)境和自主操作區(qū),讓孩子們在充滿兒童興趣的藝術氛圍中受到藝術的熏陶和享受。
藝術來源于生活,幼兒園民間工藝美術欣賞活動是一種精神傳承。幼兒的一切想法和認知都來源于所看到的世界,來源于環(huán)境和周圍人群對孩子的影響。在幼兒園開展民間工藝美術欣賞活動,讓幼兒在欣賞過程中充分感受,在與同伴的互動中欣賞、溝通和交流,這對于孩子審美情趣、民族品格等方面的培養(yǎng)都有特殊意義。進一步發(fā)掘民間工藝文化的內涵,有利于提升幼兒的審美意識,體驗自信與成功,同時也激發(fā)幼兒愛家鄉(xiāng)、愛祖國的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