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丁 惠
陳鐵梅“審美人生教育”名師工作室/主創(chuàng)
攝影家在拍攝人物時,將人物臉部一側(cè)對著相機,燈光照亮臉部的四分之三,另一側(cè)顴骨位置則呈現(xiàn)一個倒三角形的亮區(qū),臉龐因強烈的側(cè)光產(chǎn)生明顯的色彩變化,輪廓更有立體感,這樣的拍攝技術(shù)被稱為“倫勃朗式用光”。這一技術(shù)背后又有一個什么樣的故事呢?
在阿姆斯特丹有一座以“倫勃朗”命名的廣場,他的塑像巍然聳立,和旁邊一隊民兵銅雕一起成為這座城市的標志,這群民兵就是1630年倫勃朗創(chuàng)作的《夜巡》中的人物。畫作中有一道強光,照在披紅色綬帶盛裝的Captain(隊長)身上。強光還波及他身邊左手持兵器、穿節(jié)日盛裝的副官,隊長右邊是著紅色隊服、提槍的士官長,左邊舉起旗幟的是少尉,還有其他半隱著的人,也都盛裝打扮,似乎在等待活動的開始。隊長微翕的雙唇似乎馬上就要發(fā)出某個指令,副隊長將會振臂一呼,少尉就會舉起飄揚的旗幟,鼓手開始擂鼓前進,女孩會奔進隊伍,狗兒激動得不停狂吠……這幅人物肖像畫,顛覆了以往團體肖像畫讓成員們一字排開的形式,采用了每個人都有較好的“露臉”角度的方式,使人物處在一個事件發(fā)生的動態(tài)下,好像是特意擺拍的舞臺表演劇。這幅標新立異的佳作在當時并沒有給畫家?guī)順s耀,因為肖像畫是阿姆斯特丹民兵營集體籌資的作品,但誰愿意花了一樣多的錢只露了半個臉或索性被隱在了模糊的暗處?畫家被送上了法庭,名聲受到了重創(chuàng)。因為官司,倫勃朗失去了很多貴族富商們的訂單,這反而改變了他觀察的視角,從此他轉(zhuǎn)而把目光投向普通民眾,脫離平庸的肖像畫,愈來愈多地選擇反映深刻人性的題材,即使在宗教題材中他也注入了父愛、憐憫與饒恕的主題,相繼完成了《木匠家庭》《伊瑪努斯的晚餐》《浪子的歸來》等優(yōu)秀作品。
正是《夜巡》畫面上這束戲劇性的光,讓一幅肖像畫變成對簿公堂的證物;讓一個意氣風發(fā)、才華橫溢的畫家轉(zhuǎn)眼破產(chǎn)而落魄潦倒;讓一個沉浸在浮華虛偽里的靈魂,走向了真實的勞苦大眾……
夜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