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麗梅
(衢州學院,浙江衢州 324000)
天妃、媽祖信仰的主要群體是歷代船工、海員、旅客、商人和漁民等從事水路商貿和水上勞作群體信奉的神,東南沿海特別是福建、廣東、海南、東南亞等有廣泛的媽祖信仰基礎。福建背山靠海,田地稀少,福建人為了生存做起水上貿易,路徑主要兩條——北上與南下。北上主要通過內陸河道運輸,進行南北物資調換,如貫通南北的京杭大運河及其他河道; 南下指南洋的海外商品貿易。早期出門在外的福建商人背著媽祖刻像四處營商,明清時期福建商幫成長壯大成著名的十大商幫之一,經濟基礎積累壯大后,閩商就在其主要的營商區(qū)域都陸續(xù)修建媽祖廟——天妃宮,用以庇佑在外的商人。
浙西南地區(qū)主要指麗水和衢州,兩地與福建相接壤,史上記載衢州、麗水天妃宮數(shù)量眾多,多盛建于清朝早期,乾隆是媽祖信仰鼎盛時期,年代久遠加之保護不當都損毀眾多。據(jù)考證麗水清朝早期曾建14 座天妃宮,現(xiàn)在僅存3 座,分別是:蓮都區(qū)盧堂街倉前天妃宮、遂昌王村口天后宮、松陽西屏鎮(zhèn)下天后宮,其余早已難覓蹤影。衢州明清也建有4 座天妃宮,分別是:水亭門街區(qū)天妃宮、衢江區(qū)樟潭天后宮、大洲鎮(zhèn)大洲一村天后宮(新中國成立后拆毀僅有少量遺跡)、航埠河東天后宮。這兩地天妃宮最具代表性的是位于衢州市水亭門街區(qū)天皇巷天妃宮,它面朝衢江(古名瀫水,又名信安江)緊鄰水亭門(又稱朝京門,舊稱碧春樓)。衢州和麗水的天妃宮天建造格局與福建本土宗廟建筑有很大區(qū)別,是在兩地區(qū)文化長期交融的基礎上融入了本地方元素,天妃宮建筑閩商儒商并重,所到之處皆興建媽祖廟祈求庇佑,媽祖信仰成為維系福建商幫之間重要的精神紐帶。
“商幫”指的是以鄉(xiāng)土親緣為關系紐帶,有標志性的建筑及會所機構的商業(yè)幫派?!吧處汀边@一名稱被各省的商人們逐漸使用,清朝初期逐步發(fā)展壯大的閩商商幫,帶著地方審美和崇尚的精神文化,踐行各地,媽祖文化即是閩商踐行各地的縮影與見證,浙西南天妃宮承載了地域民族審美與精神期盼,建造格局和風格極具閩南風貌,形制結構在當?shù)孛髑骞沤ㄖ铼殬湟粠脴O具辨識度。
天妃宮文化在中國同儒、道、佛并列,“2006年湄洲島媽祖廟被國務院公布為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湄洲媽祖祭典被列入我國第一批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與山西黃陵縣黃帝陵祭典、山東曲阜市祭孔大典并成為“中華三大祭典”?!皳?jù)粗略統(tǒng)計,歷代王朝先后30 多次給媽祖疊獎褒封,封號從2 個字加到64 個字,爵位由‘夫人’‘天妃’到‘天后’‘天上圣母’,朝廷累累封賜,最終樹立了媽祖作為唯一海神的至高無上的地位”。此關于媽祖封號與旌表在麗水博物館金偉明的《麗水的媽祖廟與媽祖文化》一文闡述非常詳細。媽祖在東南沿海以外的北方地區(qū)多數(shù)被稱為天妃,直到在清朝中后期媽祖被加封為至高“天后”,依據(jù)封號年代所建廟宇,故有“天妃宮”與“天后宮”兩種稱謂。清乾隆時期全國天后宮建造數(shù)量達到之最,建造形制和功用、色彩搭配與傳統(tǒng)佛教、道教廟宇等非常類似,所以浙西南天妃宮具有宗教同一屬性。
閩南民居建筑特點是喜艷親海,重裝飾,喜紅色。閩南民居磚石墻中我們可以發(fā)現(xiàn),對紅色格外偏愛,紅磚所呈現(xiàn)的紅畢竟代表喜慶、吉祥、富貴,同時紅色也屬于宮廷、皇族特權色,一般宮殿和皇家建筑紅色居多,但在不同經濟條件下,疆土遙遠以及清后期對建筑等級制度要求有所放松等多方原因,閩南人對紅色偏愛以一種曲折的方式表達出來。道教和佛教建筑中廣用紅色,都是在帝王特許之下才可以使用的,紅色是在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寓意吉祥、富貴、圓滿之意,全國眾多媽祖廟基調色都是以紅色為主,浙西南等地幾處天妃宮正門外墻以及內飾都是紅色為主調,但對于浙西南樸素雅致為主體徽州風格,天妃宮的閩派風格尤為出跳。
衢州、麗水天妃宮建筑風貌融合徽州與福建特色為一體。這種特色與江南一帶水鄉(xiāng)白墻黑瓦追求樸素平和形成了鮮明地域差別。浙西南天妃宮外墻正大門皆磚石結構紅色為主基主調,這與閩南民居宮、觀、寺、廟建筑喜好統(tǒng)一。傳統(tǒng)徽州建筑內室遵循木本原色,清麗素雅,建筑內不施任何釉彩;福建天妃宮內部構架木構件無裸色,都是漆紅覆蓋,且細微處描金彩繪,繁縟艷麗,通體光彩煜煜。經實地調查取證發(fā)現(xiàn)衢州水亭門天后宮和樟潭天后宮、麗水天后宮、遂昌王村口天后宮,內部皆隆重裝飾涂金飾粉,木構件廣施“漆紅”,遍施彩繪、雕刻等重要部件亦貼金箔描金粉,格外富麗,通體內部裝飾造型精美,色彩張揚、飽和處處體現(xiàn)濃郁的親海文化,這些與徽州當?shù)刈谡异魳闼仫L格形成鮮明對比。
古代禮制對建筑設色和描繪有嚴格要求的。《明史·輿服志》里對民間木雕等級和設色,彩繪有嚴格等級要求。據(jù)《古今圖書集成·考工記》引《稽古定制》記載有宋代的規(guī)定:“非宮室寺觀,勿得彩畫棟宇及朱黔漆染窗翩,雕鏤柱礎?!倍胀窬咏ㄖb飾一直到清代都是不準施彩畫,最多是在木構件上涂刷油漆、桐油以防腐蛀”,從這一點看天妃宮內部的描金彩繪借用了“寺觀”的華貴屬性。
雕飾方面浙江和福建都善于使用木雕、石雕和磚雕,浙西南天妃宮宮門梁坊皆凸浮雕雕刻精美的“卍”萬字紋、卷草紋、瑞獸紋等石刻,殿頂立柱上牛腿,雀替,橫梁、戲臺、門窗都等采用當?shù)氐窨躺瞄L的透雕、浮雕、圓雕等傳統(tǒng)吉祥的花草紋飾。但與本地徽派建筑內部木雕裝飾比較,天妃宮木雕也都遍施彩色和描金,華麗鮮明;而徽州本地木雕都是追求清麗的木本原色,原汁原味,雄渾古樸而素雅。浙西南天妃宮多建在清早期,形制規(guī)格有嚴格要求,所以對木雕、石雕、磚雕等用度比較含蓄,及清中后期商幫崛起,財力雄厚,浙西南商幫大戶宗祠宅弟,及宅戶大院對三雕使用、數(shù)量以及精致程度遠遠超過天妃宮建造規(guī)格,相當奢靡華貴,這與經濟發(fā)展與清商幫文化鼎盛、財力聚集以及清后期奢靡的審美要求都有直接關系,關于商幫與古建雕刻在葉衛(wèi)霞《論龍游商幫對衢州古建筑的影響》一文里做過細致研究。
浙西南僅存的天妃宮都是始建于清代,都是牌坊式磚石結構,二進三開間,硬山頂結構。規(guī)格狹長縱方,分前殿和后殿,院方正闊,中軸對稱,兩邊高墻有屋檐回廊,后殿相對宮門,天井擴大為庭院,前殿結合宮門,宮門背面有三重檐戲樓,戲樓與后殿呼應,戲臺精致,雕刻、描金彩繪、藻井裝飾精美。麗水倉前盧堂街天后宮乾隆十八年(1753)建,原是浙江最大的媽祖廟,占地1 800 m2,實地考察跨度和基礎估算應是5 開間左右,現(xiàn)在損毀嚴重,僅剩后殿,經修葺作為市文化單位、協(xié)會等辦公場所。松陽西屏鎮(zhèn)天后宮三開間,目前宮正在修建前殿與戲臺,衢州水亭門天妃宮與衢江區(qū)樟潭天妃宮皆剩三開間結構,內部整體幾經修繕保存完好。對比查閱福建天妃宮,格局開間對比較闊,多五開間,多殿,三進、有的兼有照壁和山門,建造時間更早,裝飾更華麗,例如泉州泉郡天妃宮始建于宋慶元二年(1196)歷經14 次修建擴建,現(xiàn)今占地面積七千二百多平方米,其規(guī)制結構完整; 福建漳州天妃宮也三進四殿,始建不詳,于明代重建,現(xiàn)經歷朝數(shù)次修繕,富麗堂皇,此兩處天妃宮都已成為當?shù)刂幕糜尉包c,回看浙西南天妃宮建筑的形制與規(guī)模已經是非常樸素婉約了。
麗水和衢州天妃宮都是福建風貌融合本地徽州之風韻。浙西南與安徽、江西接壤,傳統(tǒng)建筑主要受徽州風格影響最大,徽派建筑是中國建筑史上重要獨特的一支,被中外建筑大師所推崇,皖南和錢塘江上游流域、金衢杭等地區(qū),建筑風格明顯徽州風格,徽派建筑清簡雅淡、造型別致、結實美觀、清秀俊美、黑白錯落、水墨畫一般韻味無窮。浙西南天妃宮的外墻高聳,馬頭錯落,粉墻黛瓦,牌坊架構的宮門、天井等設計都是濃郁的徽州風格,設計內外做了巧妙設計與融合。浙西及徽州是重要儒學理學之地,建造格局嚴格遵守法典禮制,衢州、麗水兩地天妃宮建造過程中把閩、浙兩種裝飾風格巧妙融合,形成區(qū)別于福建具有濃厚徽州風格的閩式建筑,在當?shù)毓沤ㄖ惺欠浅*毺氐囊还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