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迎春
黨的十八大報告提出了一個新的教育理念:“立德樹人”。這一新理念,首次把立德樹人作為教育的根本任務,確立了德育在教育中的核心位置,為教育改革發(fā)展指明了方向。考察、透視教育領域的實踐,當前的學校管理仍然存在著功利化、科層化、秩序化的現(xiàn)象和問題,“管理主義”流行,其終極意義即學校管理的倫理性被弱化,甚至被遮蔽。踐行“立德樹人”理念,必須完成學校管理的倫理化轉向。本文試對此予以探討。
學校管理倫理性遮蔽,其主要表現(xiàn)在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學校管理目標過度功利化。學校管理目標是學校為完成管理任務而確定的組織活動的質量規(guī)格和標準,體現(xiàn)了管理者與被管理者對理想教育狀態(tài)的價值追求。學校管理目標的價值取向,對整個學校的管理實踐有導向作用。但出于生存發(fā)展和辦學效益的考慮,學校管理目標包含著一些功利的因素。其具體表現(xiàn)有兩種:一是過度追求經濟利益。學校常常以物質利益為驅動,實行嚴格的經濟獎懲。在這種激烈角逐中,利益的刺激膨脹了人的物欲,學校的教育宗旨和人文氣息被物欲所遮蔽。二是片面追求升學率。升學率成為學校管理評價中的終極指標。在這種功利性目標下,教師背負沉重的心理壓力;片面重視智育,教育質量被扭曲為升學率高低;學生負擔過重,身心健康嚴重受損;師生關系冷漠、淡化;學校生活失去應有的活力和教育意蘊[1]。
第二,學校管理組織科層化。科層取向強調層級控制和上級權威,這會導致一系列問題。最常見的問題是,學校組織官僚習氣加重,師生與管理人員之間沖突頻繁;制度管理的片面性,導致強制性的學校氛圍,對師生獨立意識、創(chuàng)造精神和個性發(fā)展產生消極影響;組織行為排除同情、喜愛、仁慈、感激等個人感情因素,破壞了教職工的心理氣氛??茖踊芾硐?,學校體制僵化,發(fā)展陷入困境。
第三,學校管理過程秩序化。學校管理過程是為了實現(xiàn)育人目標而開展的一系列職能活動過程,計劃、實施、檢查、總結等諸環(huán)節(jié)呈現(xiàn)有序運行、階梯式推進。管理過程的秩序性,是學校組織正常運作、功能發(fā)揮、目標實現(xiàn)的必要條件和重要保證。但是,維持秩序本身不是目的。學校管理中過于重視秩序和穩(wěn)定,管理目標上要求師生在身心上的服從,結果是片面強調管理者和制度的權威,不接受師生對管理的異議,從而導致管理過程的機械化和程序化,損壞了管理過程中的自主性和育人性。管理手段異化為管理目的,忽視了學生的自主參與和充分發(fā)展的需要,重視他律,忽視自律,不注意引導學生的自我教育和自我管理,造成學校管理過程教育性意義的失落。顯然,這與人的發(fā)展是學校教育的這一根本目標是背離的。
學校教育性的弱化和遮蔽,有兩個主要因素:
第一,緣于學校管理的強勢與剛性。學校管理發(fā)展史表明,學校管理教育性的遮蔽始自專門學校管理的產生。制度化學校管理,是伴隨現(xiàn)代學校產生尤其是其規(guī)模擴大而出現(xiàn)的。至近代,“管理人員已從教學人員中分離出來專門從事管理工作,有了真正意義上的管理,并且對學校各類人員提出了不同的管理性規(guī)定”[2]。學校管理專門化,有利于促進教育規(guī)?;l(fā)展,但難以避免學校中教育與管理的“職能”性分離。隨著分離趨勢的愈演愈烈,學校管理與學校教育(教學)儼然成為相對獨立的兩個領域,漸趨剛性的管理與柔性的教育呈分道揚鑣之勢。學校管理走向了學校教育的對立面,學校中的管理對象指向學校、教育教學、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學校管理者逐漸占據(jù)了學校的權力中心地位,學校管理的剛性壓制了教育的柔性,進而漸趨呈現(xiàn)出一種制度主義色彩濃厚的管理本位主義。強勢的管理占據(jù)上風,學校管理中的倫理意義漸被忽視、弱化乃至遮蔽已成必然。
第二,受政治、經濟等社會子系統(tǒng)的影響。從政治維度看,學校教育的政治性,既是必然的,也是合理的,教育的諸多方面如方針政策、培養(yǎng)目標等都是國家意志的一部分。但是,這種“政治色彩”如果超出合理的范圍和程度,也會給教育帶來負面影響,衍生學校管理機構的“行政化”傾向、“官本位”色彩及其行為實踐,極大地侵蝕學校管理的倫理性。
從經濟維度看,提供物質基礎和條件保障的經濟對教育的影響無所不在。在經濟全球化、市場經濟大背景下,國內教育表現(xiàn)出日趨強烈的功利色彩,“教育產業(yè)化”口號一度成為一種流行的寫照。在學校管理領域,“工具理性管理觀”“金錢萬能”“效率崇拜”“升學率至上”等病態(tài)觀念比比皆是,學?!捌髽I(yè)化”、教育“市場化”傾向嚴重損害了學校管理的倫理性。
從文化維度看,學校管理中倫理性的遮蔽,很大程度上正是源于舊文化觀的消極影響。傳統(tǒng)文化中的消極因素,如過于崇書崇上拒創(chuàng)新、求穩(wěn)拒變抑競爭和重權威輕民主等,尤其是權威崇拜,嚴重阻礙了人們獨立意識與創(chuàng)造精神的發(fā)展,也嚴重影響了學校教育的健康發(fā)展。學校中的應試教育現(xiàn)象,就是一種被過度“形式化”(單一價值化)的教育。
第一,確立倫理性學校管理目標。把握兩個關鍵點:一是堅定不移地守護學生本位。從學校管理實踐來看,辦學目標追求所體現(xiàn)出來的是學校本位,即教育場域中的學校規(guī)格和類型的定位;培養(yǎng)目標追求所體現(xiàn)出來的是學生本位,即人才市場對學生規(guī)格和類型的定位。二者密切關聯(lián),卻又各有側重。相對而言,學校本位從整體著眼,側重于追求學校利益;學生本位從局部(卻是根本上)著眼,側重于突出學生利益。從實踐來看,雖然學校利益與學生利益總是存在著某種程度的疏離,但是基于學校的組織特性,學生利益應該是學校的根本利益所在,學生利益的考量應該優(yōu)先于學校利益。因此,在學生管理中,學校應該堅持學生本位而不是學校本位。二是堅定不移地守護教育本位。從學校辦學實踐來看,學校組織存在著教育和管理兩大基本職能。從根本上來說,在學校活動中,管理和教育之間應該是手段和目的的關系。在學校這種教育性組織中,管理要為教育保駕護航。因此,學校活動中,教育本位應優(yōu)先于管理本位。當然,面對學校管理實踐中變動不居的具體情境和錯綜復雜的具體問題,堅守住學生本位和教育本位的目標原則并不容易,需要尋找并采取合理、可行的策略。
第二,科學設計倫理性學校管理制度。學校管理教育性的理論意涵和實踐邏輯,決定了學校管理在制度設計層面,必須堅持以人為本、學生第一、教育為上的基本理念。一是學校管理制度設計要以教育為本。這是學校管理倫理性回歸的前提。學校的管理職能衍生于學校教育使命的實現(xiàn)過程中,是從學校教學任務、教育目標實現(xiàn)的需要中派生出來的。教育乃學校之根本使命,教學是學校的中心工作,管理則必然附屬于并從而服從于、服務于教育教學。學校管理制度的設計,可以從三個層面入手:(1)預防和阻止學校管理制度上的越位;(2)控制和糾正學校管理制度上的錯位;(3)檢查和修補學校管理制度上的缺位。二是學校管理制度設計要服從教育的需要。這是學校管理倫理性回歸的根本保證。教學是學校工作的中心和重心,教學質量和教育效果是衡量學校一切工作的終極標準。從學校管理制度設計層面來說,做到學校管理的“管理正確”,必須從三個方面著手:(1)認真反思學校管理目標定位的合理性,做到管理思想和理念層面上的 “理論正確”。(2)全面檢查學校管理規(guī)章制度的合法性,做到管理政策和規(guī)定層面上的“制度正確”。(3)及時審視學校管理實施行為的合適性,做到管理實踐和行動層面上的“道路正確”。三是學校管理制度設計要為教育服務。這是學校管理教育性回歸的關鍵內容。管理制度的制定與實施,即在具體的管理實踐過程中,必須能夠始終服務于教學任務的完成、教育質量的提升和教育目標的實現(xiàn)。就學生管理而言,其制度目標是對學生的教化。實際上,學校的教育本位體現(xiàn)為所有行為主體都屬于教育者,都應該具有教育的觀念意識和實踐行為。一方面,因崗位分工不同,而有教學人員、管理人員、服務人員等不同角色,但實際上屬于教育工作者、教育人員,故有教書育人、管理育人、服務育人等“三育人”之說。學生的自我管理和自我服務,既是自我教育的一種實踐方式和實現(xiàn)手段,也是自我教育的一種效果和效益。另一方面,不管是教學管理還是教學中的管理,最終都是為了保證教學質量和保障教學效果的服務手段和服務方式,因而根本上都是應該服從于教學。
第三,倫理性學校管理的路徑選擇。基于學校管理教育性的理想目標和實踐理念,順應于教育性學校管理的目標定位和制度定性,應有相應明確的路徑定向。具體來說,在學校管理的實施路徑和實踐策略層面,必須做到三個堅持:一是堅持以集體教育為基本原則和方法,在制度執(zhí)行和具體實施上凸顯集體性,突出集體教育性的實踐方式?;A教育的優(yōu)秀代表魏書生和任小艾的班級管理,都是基于班集體建設的立場和視角,并運用班集體建設的手段和策略來實施和推進的。其中,非常典型的是平行教育(在集體中并通過集體來教育個人)的原則和方法。二是堅持以自我管理為主要方式,追求在自我服務的過程中實施自我管理。自我服務是最經濟的服務方式,自我管理是便捷的管理方法,自我管理依托于自我服務并在自我服務的實踐過程中運行乃至于實現(xiàn)。譬如,魏書生在班級管理中實施的“副班主任制”管理方法,就是充分調動和發(fā)揮學生的主體性,充分相信和培養(yǎng)學生的自我服務能力,寓教育于管理、寓學生教育和學生管理于學生自我服務之中。三是堅持以自我教育為最高追求,追求在自我教育的過程中實現(xiàn)自律,在學校管理中想方設法引導、激發(fā)和促進自我管理的意識和行動。自我管理本質上是一種自我教育,自我管理過程屬于一種特殊的自我教育過程。在學生管理的理論和實踐中,管理者必須牢牢堅持樹立作為教育者的管理者意識,把學生管理視為學生教育,堅持用教育的立場和視角來解讀,堅持用教育的手段和策略來尋求和達到問題的解決,并最終堅持用教育的目標和標準來衡量和評判管理的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