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 丹 雒仁啟
達德利·安德魯(Dudley Andrew)提出“借用(Borrowing)意為藝術家或大或小的程度上,從之前的一個總體成功的文本那里,借用素材、思想或形式”。[1]從1895年電影誕生,電影制作環(huán)境逐漸由簡陋的手工作坊,演變?yōu)楫斀窀叨裙I(yè)化的流水線??v觀中外電影史,在電影工業(yè)化的大背景下,電影制作方為了縮短制作周期,節(jié)約制作成本,都會借用已經成熟電影的制作套路和設計方法。在復刻經典電影橋段時,如果拿捏不當,失去了與自身文本的聯(lián)系和承接,必然出現生硬照搬之嫌;相反,如果拿捏到位,不但能夠實現厚重的表意,還能借助經典引發(fā)受眾的共鳴。
2004年周星馳自導自演的電影《功夫》橫空出世,《功夫》想象力豐富,故事張弛有度,特技效果耳目一新。在中國內地全年票房只有15億人民幣的情況下,《功夫》一舉拿下1.73億人民幣的票房,成為當之無愧的票房冠軍。同時,《功夫》在各大電影節(jié)鋒芒畢露,斬獲多項大獎;《功夫》在海外同樣取得非常高的評價和不俗的票房。在當時,能夠合理地找到商業(yè)性與藝術性的最大公約數的華語電影鳳毛麟角?!豆Ψ颉吠瑯邮侵苄邱Y導演生涯的轉折點,一方面是周星馳電影首次在全球范圍內票房大獲成功,信心倍增;另一方面,經歷了《少林足球》的試水,周星馳在《功夫》中開始大量使用CG特效,成為他天馬行空想象力的重要載體。于是,周星馳開始向自己致敬,在2008年上映的電影《長江七號》中,周星馳大量致敬自己電影的橋段,不過由于故事文本自身局限,《長江七號》制作水準并未達到預期,沒有產生深遠影響。
在早期的周星馳電影之中,存在大量向經典電影致敬的橋段,被致敬的電影有《007》《英雄本色》《這個殺手不太冷》《重慶森林》、庫布里克系列電影、李小龍系列電影等。由于周星馳的個人訴求表達特色鮮明,借用的橋段與自身電影相得益彰,二次創(chuàng)作而成的“周氏戲仿”也變成了經典片段?!豆Ψ颉返墓适卤尘霸O置在20世紀40年代的廣東,黑幫橫行,社會混亂,暴力當道?!氨尘霸谧置娴膽T常比喻意義上‘襯托出人物’(sets the character off),它是人物的行為與感情適當顯現所背靠的事物集合與地方”[2],人物在成長過程中行為和感情極大地受背景所影響。主人公阿星生性善良,兒時便有行俠仗義的豪情,然而,阿星卻無力伸張正義,他漸漸意識到,在這個秩序崩壞的年代,唯有變成一個壞人才能不被欺負。諷刺的是,孱弱的阿星在行惡的路上也是處處碰壁,處于沮喪中的阿星不得不把行惡的對象瞄準更弱小的對象——阿芳。兩次搶劫阿芳后,阿星認出了阿芳正是自己兒時出手相救的啞女,喚醒了自己潛意識里的善良一面,自我意識覺醒。在包租公、包租婆與火云邪神對峙的時候,阿星掄棍向著火云邪神的頭打去,扭曲的人性得到徹底解放的同時,也陰差陽錯地使阿星能力倍升。在影片結尾,阿星面對火云邪神的耍詐,一招如來神掌故意打偏方向而放過火云邪神,并非常超然地說:“想學啊,我教你啊?!睔舛ㄉ耖e,超然脫俗,阿星不但完成身體上的飛躍,還得到了思想上的重生。在影片中,阿星在一直試圖變成一個壞人,然而內心中的本善卻伴隨始終,四處行惡也顯得非常蹩腳。阿星的內心實際上是社會風氣夾帶的惡與內心本能的善的角斗場,人物經歷痛苦之后的重生是羅伯特·麥基提出的“大情節(jié)”敘事模式中塑造人物必須要完成的人物弧光,也是故事的一條重要線索。
電影《西游·降魔篇》同樣復現了玄奘的重生之路?!白顑?yōu)秀的作品不但揭示人物真相,而且還在講述過程中表現人物本性的發(fā)展軌跡或變化,無論是變好還是變壞?!盵3]無名師傅這樣描述沙僧和豬妖:水妖原本很善良,他在河邊為了救一個孩子而被村民誤以為是人販子,將其打死還拋尸河中,任魚群和野獸飲其血、食其肉,他怨恨難平,于是化作半魚半獸的水妖回來報復村民;豬妖原名叫豬剛鬣,生得跟豬一樣丑,是個情種,他對媳婦無比癡情,可他的媳婦卻嫌他丑而和一個美男通奸,還合謀用九尺釘耙將其打死,他因愛成恨,積怨成魔,誓要殺盡天下所有愛慕美男的女人。不難看出,故事背景依然是一個秩序崩壞的社會,在這樣的背景下,驅魔人維護正義的手段無非是以暴制暴。無名師傅告訴玄奘要剝離人性之中的惡,留下真善美,修成大愛。這與玄奘看到并真實體會的世界是錯位的。當他的兒歌三百首一次次無用武之地,一次次被人嘲笑,當其他驅魔人一次次用暴力簡單明快地解決問題,玄奘選擇用“向往佛法”的借口來包裹自己,以遮蔽現實與理想的鴻溝,不吃鵝腿,逃避段小姐的感情。事實上,玄奘刻意收起自己的私欲,既是對混亂環(huán)境的無奈,也是對內心真情實感的疏離,品性得到扭曲。
與電影《功夫》一樣,《西游·降魔篇》的主人公同樣因為對女性的虧欠而幡然醒悟,喚醒自我意識,與之伴隨而來的是能力的暴走和對大愛的領悟,一念成魔,一念成佛。玄奘在段小姐死去之后,徹底釋放自己的偏執(zhí),洶涌地表達自己對段小姐的愛慕。在內心的自我滌蕩之后,玄奘大徹大悟,降服了孫悟空,并驅除了徒弟們的魔性,內心得到重生。
在《功夫》中,為了達到結尾火云邪神與阿星終極對決的敘事高潮,渲染兩位高手的武功能力,采用了漸進式的人物建構方法。影片中,鱷魚幫氣焰囂張,在警察局撒潑耍橫,卻被斧頭幫所滅;斧頭幫欺壓豬籠城寨的貧民,卻被三俠(十二路譚腿、鐵線拳、五郎八卦棍)擊退;斧頭幫不甘心,請來天殘、地殘兩位殺手除掉三俠;包租公、包租婆迫于無奈亮出身份,打跑天殘、地殘;斧頭幫仍不甘心,請來火云邪神壓制包租公、包租婆;最終暴走之后的阿星打敗火云邪神,成為王者之王。在《功夫》中,實力排名如下表:
在《西游·降魔篇》中照方抓藥,同樣復制了該模式。道長降服了無辜的古氏魚,卻主動避開了真兇沙僧;沙僧禍害鄉(xiāng)民,卻被段小姐收服;豬剛鬣擊潰段小姐團隊,卻遇見三個驅魔人時落荒而逃;三個驅魔人各個身懷絕技,卻被孫悟空各個擊破;孫悟空已然是妖王之王,卻依然無法抵擋玄奘召喚來的如來神掌。
《西游·降魔篇》中,實力排名如下表:
在中國的武俠作品中,對于高手的塑造往往是符號化的,例如東邪西毒南帝北丐、四大天王、泰山北斗、神雕俠侶、東方不敗等等。至于符號對應的人物屬性,則需要作者花費大量的篇幅去圍繞人物設置表征事件來闡明。這種編碼方式適合長篇小說、電視連續(xù)劇等篇幅較長的藝術形式,同時受眾在解碼的時候有相對從容的時間去感悟人物。然而電影是一種十分緊湊的敘事文體,用不足2小時的篇幅迅速構建多個人物的多種屬性并非易事。《功夫》和《西游·降魔篇》也賦予了人物符號,不過并沒有面面俱到地詮釋,只采用遞進式人物建構模式重點凸顯了戰(zhàn)斗力高低。雖然“食物鏈”中的人物因缺少其他屬性而顯得片面,但是“片面化不一定‘虛假’,它既能提高認知的效率,也可能導致非常有效的意義解釋。”[4]在兩部電影中,“強中自有強中手”的方法迅速、準確地襯托了頂級高手的戰(zhàn)斗力,為結尾大決戰(zhàn)這出重頭戲做足了準備。
周星馳電影非常熱衷于對于事物形象的消解和重構,有些是簡單的戲仿和惡搞,為了喜劇效果;有些是注入了自己的人文關懷和獨特理解之后的二次加工,賦予了事物全新的釋義和生命。周星馳對《功夫》童話元素進行消解和重構,獲得了不俗的評價,在借用其敘事策略的《西游·降魔篇》中,更是一一對應地復制了《功夫》中對于童話元素處理方式。
在電影《功夫》中,流浪漢以江湖騙子形象出場:衣衫襤褸,口若懸河,初次相見單憑面相便妄然斷定阿星就是百年一遇的練武奇才,主動奉上印刷粗糙的武林秘籍,以10元錢的價錢把定價兩分錢的《如來神掌》賣給阿星,并委以維護世界和平的重任。如此的前情鋪設,就是希望讓觀眾認定所謂高人就是一個騙子,所謂的武林秘籍就是一本小人書,所謂的維護世界和平就是一則童話。在電影《西游·降魔篇》中,無名師傅同樣以不修邊幅的形象出現,滿口阿彌陀佛卻偷吃鵝腿,被小販追趕而狼狽逃跑。玄奘問其為什么不親自降魔,無名師傅只以“可是我最近很忙”搪塞過去。同樣具有江湖騙子外表屬性的無名師傅讓玄奘以《兒歌三百首》代替暴力手段來感化妖魔,同樣讓人啼笑皆非。
兩部影片主人公設置均為心存大愛的奇異人士,在社會背景的干預下迷失了本性,小人書這樣的童話元素是主人公兒時的一個牽掛和情愫,深埋在樸素的內心之中,也是自我重生的關鍵喚醒因素。同時兩部影片又都顛覆了小人書的童稚功能,使其成為終極對決時召喚如來神掌的秘密武器。江湖騙子形象+印刷拙劣的小人書+書中屢試屢敗的招式,引導觀眾對于小人書不寄希望,卻在結尾使出如來神掌給觀眾制造驚奇,而驚奇會驅使觀眾自發(fā)地思考。當聰明的觀眾理清了主人公的心路歷程,影片的主題和脈絡就顯而易見了。
《功夫》中,棒棒糖是阿星與阿芳之間的信物。兒時阿芳的棒棒糖被小混混搶奪,阿星為保護阿芳受到牽連,阿芳想把心愛的棒棒糖送給大英雄阿星,代表著一種肯定和傾慕。阿星羞恥難當沒有接受棒棒糖,也成為了一個未完成心結。長大后,阿星兩次打劫阿芳卻沒有認出,是棒棒糖翻開了阿星的記憶。阿星用血畫出了棒棒糖,也是在傾訴著自己多年來的心結。同時,棒棒糖還是結尾阿星與阿芳再次相遇的紐帶,回歸到最美好的年代?!段饔巍そ的分校涡〗阍诳吹叫实摹秲焊枞偈住窌r,拿出了無定飛環(huán),說道:“這種小孩子的玩意,其實我也挺喜歡的。”兩人初次見面,均以童話物件展示給對方。此后,無定飛環(huán)可以變成降魔的武器,可以是戴在段小姐手腕的手鐲,可以是戴在玄奘手指的戒指,可以是戴在孫悟空頭上的緊箍。無定飛環(huán)這樣的信物會伴隨玄奘始終,思念始終。對于棒棒糖、無定飛環(huán)的消解與重構,匠心獨運,化物為情,感情指向集中而飽滿。
如來神掌這門虛構的武功最早來源于哪部藝術作品暫時無法考證,不過可以肯定的是,香港著名漫畫家黃玉郎在其作品《如來神掌》《天子伍之如來神掌》《神掌龍劍飛》等漫畫作品中大量出現了如來神掌招式,在香港地區(qū)產生了深遠影響。在兩部電影中,周星馳如癡如醉地復述著對如來神掌的癡迷與狂熱。無論是阿星被打通任督二脈,還是玄奘參透了何謂大愛,都是主人公在痛苦地愧對愛人之后而頓悟,迸發(fā)出召喚如來神掌的能力?!豆Ψ颉分邪⑿堑娜鐏砩裾埔讶淮菘堇?,《西游·降魔篇》索性讓佛祖從外太空向地球打去,撼天動地。雖然如來神掌的威力驚人,但是無一例外地都沒有造成傷害,而是“降服”對手,以德服人。這樣的暴走方式與仁者無敵的俠義精神,恰巧是童話中英雄的人物刻畫方法。
對童話元素的依戀和詮釋,既昭示著周星馳潛意識里對于童年純良的向往,又或多或少映射出些許客觀現實的隱忍和無奈,令人唏噓。另一方面,“擁有童話色彩的成人電影讓現代人尋找在現代社會中所失落的幻想,給人們提供了一種很好的心靈補償”,也能引起觀眾的感悟和共鳴。[5]
《功夫》是一部商業(yè)性與藝術性俱佳的電影,《西游·降魔篇》在其敘事策略的基礎上又添加了“西游”IP,雖然整體藝術性有所不及,不過也難掩商業(yè)上的成功。不可否認,周星馳大膽向自我致敬,除了對《功夫》極大的信心之外,我們還依稀可見周星馳的創(chuàng)作疲憊。在后續(xù)的《美人魚》《西游·伏妖篇》中,大量出現了單一橋段模仿和同質化敘事的情況,這也是以“創(chuàng)作”為靈魂的電影本質遭遇資本市場環(huán)境所遭遇的共同難題。一方面優(yōu)秀電影需要較長的思想沉淀和創(chuàng)作周期,另一方面高度分工的工業(yè)化生產模式又容易重復模板,同時資本市場的運作迫使電影在最短的時間創(chuàng)造出最大的價值,套路就在所難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