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佳文
【摘 要】國有文藝院團轉制后,不僅要在體制、機制、觀念及行為上符合市場規(guī)則,還要在市場競爭中取得優(yōu)勢。開放辦團、建立廣泛合作、探索新型劇目生產運營模式,是國有文藝院團立足市場的有益嘗試。本文以馬鞍山市藝術劇院的兒童劇生產運營為例,分別就傳統(tǒng)與新型劇目生產運營模式進行分析,探討國有文藝院團構建新型劇目生產運營模式的重要意義。
【關鍵詞】國有院團;新型;生產運營模式
中圖分類號:G124 文獻標志碼:A? ? ? ? ? ? ? 文章編號:1007-0125(2019)34-0020-01
一、國有文藝院團傳統(tǒng)劇目生產運營方式簡述
目前,對于多數(shù)地方國有文藝院團而言,所實行的劇目生產方式是從當?shù)匚幕鞴懿块T或院團下轄創(chuàng)作室的編劇處獲得劇本,再由院團領導從本單位的導演、舞美設計師、演員等人員中進行挑選,組成劇目創(chuàng)排團隊,由該團隊完成劇目生產任務。創(chuàng)作者的相對穩(wěn)定有利于形成配合默契的藝術生產團隊,但在一定程度上,院團中最關鍵的人力資源調配不再由社會化的公平競爭所主導,也就失去了通過市場手段不斷調整與優(yōu)化配置人力資源的可能性。又因國有文藝院團普遍缺乏市場運營的能力,如一味按照傳統(tǒng)模式進行劇目生產運營,在作品投放市場后,很容易造成“曲高和寡”的局面,最終只能以票房慘淡作結。
在現(xiàn)有形勢下,國有文藝院團必須積極探索轉型之路,摒棄以往“高成本、大制作”的理念,轉而關注演出本身的內涵及質量。國有文藝院團只有在政府和其他社會資源的資金扶持下,立足打造“品牌”,打磨精品劇目,以市場需求為導向[1],尋求劇目生產運營模式的創(chuàng)新,才能實現(xiàn)改制之后的完美過渡,并促使演出市場走上應有的發(fā)展軌道。
二、馬鞍山市藝術劇院新型劇目生產運營模式分析
出于對市場信號的敏銳捕捉,馬鞍山市藝術劇院(以下簡稱“劇院”)認定兒童劇市場這片“藍海”尚有巨大潛力亟待挖掘。為將兒童劇打造成劇院“拳頭產品”,劇院為其下屬兒童劇團投入大量人力、財力、物力,致力于優(yōu)秀兒童劇的創(chuàng)作、編排、演出。在安徽省馬鞍山市及周邊地區(qū)取得一系列成績后,劇院將目光從當?shù)貎和瘎∈袌鲛D向全國范圍。為將劇目推廣到全國各地,馬鞍山市藝術劇院與既直接投資、參與兒童劇創(chuàng)作,又具備兒童劇商演豐富運作經(jīng)驗的廣州天賜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天賜文化”)建立了合作關系。
與傳統(tǒng)依托政府的體制內劇目生產模式及被動依靠市場、自負盈虧的風險性劇目運營模式不同,馬鞍山市藝術劇院與廣州天賜文化傳播有限公司近年來合作排演的《狐貍伯伯幾點了》《我想要愛》等多部兒童劇,創(chuàng)新性地采用了一種民營公司制作運營、專業(yè)院團演出的新型模式。劇院一方面向天賜文化購買兒童劇版權,另一方面為劇目提供演員團隊。這里的版權購買既包括劇本版權,也包括導演、音樂、舞美版權。這意味著舞臺上的布景、服裝、燈光,演員的每一個調度、全劇配樂等都需嚴格按照要求進行標準化呈現(xiàn);天賜文化為劇院提供指導劇目生產的主創(chuàng)人員,并全權負責劇目巡演過程中的營銷與宣傳工作。劇目的巡演渠道由雙方共同開發(fā),若通過天賜文化所開發(fā)的渠道進行巡演,該公司會以較低價格包場購買劇院演出服務;若通過劇院自身開發(fā)的渠道進行巡演,天賜文化會對每場商演收取一定額度的版稅提成。
這一新型合作模式帶來的優(yōu)勢首先是使得馬鞍山市藝術劇院排演的兒童劇題材更為廣泛、更貼近市場熱點、更符合市場需求。作為多部兒童劇的版權方,天賜文化所擁有的劇目多由當前熱播動畫片、熱銷繪本改編而成,是在市場內頗為緊俏的“IP劇”。馬鞍山市藝術劇院與之進行全版權合作,既可快速學習到優(yōu)秀兒童劇的制作標準,又可規(guī)避創(chuàng)作全新劇目帶來的市場風險;第二,有效整合雙方資源。天賜文化在兒童劇領域從業(yè)多年,對于兒童劇的市場運營有見地、有經(jīng)驗、有資源;馬鞍山市藝術劇院作為專業(yè)國有文藝院團,演職人員的綜合素質及合作默契程度相較民營劇團而言具有較大優(yōu)勢,雙方優(yōu)勢資源的整合促成了小投入、大效益、高標準的良好效應。
三、啟示與思考
國有文藝院團一直依靠政府圈養(yǎng)和體制保障,多年來形成了一種“路徑依賴和生存慣性”??墒?,一旦保障體制不在,需要去迎接市場和觀眾考驗時,多年的積習使院團嚴重缺乏在市場環(huán)境下生存的能力與勇氣。而院團生存越困難,就越依賴于政府所提供的資金等各方面資助,它就越難以保持作為一個文化企業(yè)的獨立性與創(chuàng)造性。[1]
這種“積貧積弱”帶來的惡性循環(huán),需要以“創(chuàng)新”去打破。“創(chuàng)新”既包括體制機制的創(chuàng)新、管理方式方法的創(chuàng)新,也包括劇目生產運營各個環(huán)節(jié)或整體模式的創(chuàng)新。微觀上,院團以排戲、演戲為核心,但功夫在戲外,要開放辦團,院團領導切不可“就院團管院團”,而要跳出院團本身,站在全局角度謀長遠發(fā)展。
由于對開放辦團的重視與日俱增,近年來,劇院團紛紛謀求更廣泛的合作對象,除與民營公司進行合作外,建立國家級院團與地方院團的合作生產運營劇目模式亦是大勢所趨??梢灶A見,未來國有院團將更加積極與政府、市場、社會合作,與不同業(yè)界合作,與文化乃至更廣泛的領域合作,與此同時,劇目生產運營模式也必定更為靈活和豐富多樣。
參考文獻:
[1]張莉.“文化改制”后的戲劇院團路向何方?[J].戲劇之家,2015,7:15-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