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科技大學經濟管理學院 四川 綿陽 621000)
國內對股權結構與財務績效的研究始于20世紀90年代,這同中國股市的建立密切相關。而國外早于20世紀30年代便開始涉足,主要基于委托代理理論。
(一)股權結構概述。股權結構是指在公司總股本中,不同屬性、數量的股東持股比例及相互的關系。從不同的角度看股權結構,可將其劃分為兩個方面。一是股權集中度,即第一大或前幾大股東持股比例;二是股權屬性,即股權持有者的身份。
(二)財務績效概述。財務績效是公司經營業(yè)績的重要體現。傳統(tǒng)財務績效評價以盈利能力、營運能力、償債能力為主。隨著評價體系不斷完善,進一步加入了發(fā)展能力、獲取現金能力。鑒于傳統(tǒng)財務績效指標的固有局限,現代績效評價又引入了一些新興指標和方法,如經濟增加值、市場增加值以及綜合考慮財務信息與非財務信息等。
(三)相關理論基礎。1.產權理論。產權理論是指公司內部產權結構的安排,一定程度上決定了公司的治理結構,但不能簡單視為權利對等的資源配置組織形式。合理、有效的產權制度必須明晰產權主體、保持流動性。2.委托代理理論。委托代理理論以委托人與代理人的目標沖突為假設,在公司治理中即體現為兩類問題,一是經營者對所有者的內部人控制,二是大股東對小股東的隧道挖掘。
對股權屬性、股權集中度與財務績效的相關文獻進行梳理發(fā)現,學術界尚未達成共識。股權屬性方面:一些學者認為國有股比例越大,公司越能利用政治手段獲取稀缺資源、享受政策優(yōu)惠,因而有利于提高財務績效。而另一些學者則認為國有股存在內部人控制、所有者缺位的固有局限,會對財務績效產生負面效應。法人股的結論差異在于機構投資者所處的發(fā)展階段、是否剔除國有法人股等。社會公眾股比例高,一方面代表公司股權融資能力強、有充裕的資金來源,另一方面表明公司股權過度分散,因而對財務績效產生不同作用。股權集中度方面:第一大股東對績效的影響隨著屬性、行業(yè)的不同而變化。譬如在公共事業(yè)、國防安全等領域,國有控股比例越大,越有利于統(tǒng)籌安排。而在競爭性行業(yè),國有股與財務績效負相關,法人股與財務績效正相關。為此,本文通過更新數據、優(yōu)化指標,對股權結構與財務績效的關系作進一步研究。
(一)研究假設。國有股以國有資產管理部門為代理人,在缺乏有效監(jiān)督和信息不對等的情形下,掌握實際控制權的代理人往往會謀取私利、背離股東利益,從而降低財務績效。但是,國有股比例越高,公司能夠享受到更多的稀缺資源、政策扶持和優(yōu)惠,更好地順應經濟形勢、掌握政策動向。
H1:國有股比例與財務績效顯著正相關。法人股主體明確、權屬清晰,持股相對集中。同時相比散戶,法人股秉承價值投資理念,會積極參與公司治理和監(jiān)督,擁有更專業(yè)的人才和更科學的管理。
H2:法人股比例與財務績效顯著正相關。社會公眾股是指上市公司采用募集設立方式向社會公眾募集的股份。其持股動機往往是短線交易、買賣價差,換手率高且投機性強。社會公眾股通常僅關心股價漲跌,加上持股比例低和搭便車心理,沒有足夠的動力去參與公司治理。
H3:社會公眾股比例與財務績效顯著負相關。代理問題會增加成本,從而降低財務績效。而當公司有多個相對控股股東時,會形成一定的權力制衡、相互約束,既不會過度分散形成內部人控制,也不會過度集中出現隧道挖掘現象。H4:股權集中度與財務績效呈倒U型關系。H4具體結論需進行曲線估計,本文僅通過多元回歸對部分變量作簡要分析。
(二)樣本選擇
本文以滬、深兩市A股主板上市公司為研究對象,從每個地區(qū)獨立、隨機抽取樣本。樣本期間為2016年至2018年,剔除缺失值以及ST、*ST、金融類公司后,最終得到1221個樣本觀測值、共計407家上市公司。
(三)變量定義。1.被解釋變量。凈資產收益率是常用指標,但由于證監(jiān)會對該指標在上市公司配股、增發(fā)、發(fā)行可轉債等方面有硬性要求,所以上市公司為了保住配股、增發(fā)的資格以及滿足發(fā)債條件等,可能進行盈余管理。故本文采用扣除非經常性損益后攤薄的凈資產收益率(ROEcut)作為衡量財務績效的指標。2.解釋變量。本文以國有股比例(SSP)、法人股比例(LSP)和社會公眾股比例(CSP)衡量股權屬性,以第一大股東持股比例(CR1)、前五大股東持股比例(CR5)、赫芬達爾指數(H5)、股權制衡度(Z)衡量股權集中度。3.控制變量。財務績效不僅會受到股權結構的影響,還會受到公司規(guī)模、財務杠桿等影響,本文進一步加入公司規(guī)模、資產負債率作為控制變量避免干擾。限于篇幅,具體變量定義表省略。
(一)描述性統(tǒng)計。本文對所有變量的均值、最大值、最小值和標準差進行描述性統(tǒng)計,從而觀察樣本分布的基本情況。由表1知變量標準差均偏大,說明上市公司股權結構上有較大差異。前五大股東持股比例均值為53.5%,表明持股相對集中。第一大股東持股比例均值為36.2%,說明其具有絕對控制優(yōu)勢。H5指數均值為0.170,同樣表明控制權歸屬前五大股東。Z指數均值為10.21,可以發(fā)現股東間缺乏相互制衡、約束的能力。
表1 描述性統(tǒng)計
(二)回歸分析
1.模型設計。本文以扣除非經常性損益后攤薄的凈資產收益率為因變量,以國有股比例、法人股比例、社會公眾股比例、第一大股東持股比例、前五大股東持股比例、赫芬達爾指數和股權制衡度為自變量,并進一步加入公司規(guī)模、資產負債率作為控制變量。構建回歸方程如下:
(其中,β0為常數項,Xi代表解釋變量及控制變量,βi代表其回歸系數,ε為誤差項)
從描述性統(tǒng)計發(fā)現,扣除非經常性損失后攤薄的凈資產收益率波動較大,如果直接進行分析會影響研究結果的有效性。因此本文將其化為二分類虛擬變量,即當ROE>0取1,當ROE≤0取0。此時,因變量符合二元logistic回歸分析的前提。
2.回歸結果及分析。表2為變量關聯強度檢驗結果。其中Cox & Snell R方與Nagelkerke R方的值分別是0.105、0.164,說明該二元Logit模型具有一定的統(tǒng)計學意義。
表2 模型匯總
表3為擬合優(yōu)度檢驗結果。在Hosmer和Lemeshow檢驗中,與其他假設檢驗不同,以P值>0.05為標準,且值越大擬合度越好。由表可知,該模型P值=0.055,表明該二元選擇Logit模型的整體擬合度可接受。
表3 Hosmer和Lemeshow檢驗
表4為回歸估計結果。其中國有股比例回歸系數為0.243,在1%的水平上顯著,故國有股比例與財務績效顯著正相關,故假設1成立。法人股比例回歸系數為0.213,在1%的水平上顯著,故法人股比例與財務績效顯著正相關,故假設2成立。由于同時引入國有股、法人股、社會公眾股比例會產生多重共線性,本文剔除法人股另行回歸。社會公眾股回歸系數為-0.213,在1%的水平上顯著,故假設3成立。
第一大股東、前五大股東比例均不顯著,呈弱正相關。Z指數回歸系數為-0.212,在1%的水平上顯著,說明適度的股權制衡,即擁有相對控股的多個大股東,有助于提升財務績效,故假設4成立。
表4 回歸估計結果
通過上述實證分析,本文得出如下結論。股權屬性方面,國有股比例與財務績效顯著正相關,法人股比例與財務績效顯著正相關,社會公眾股比例與財務績效顯著負相關。股權集中度方面,第一大股東、前五大股東比例與財務績效弱正相關,Z指標與財務績效顯著負相關。根據結論,本文對優(yōu)化上市公司股權結構提出如下建議:(1)完善國有股代理機制,緩解所有者缺位問題,充分發(fā)揮國有股正向效應;(2)大力發(fā)展機構投資者,從而改善投資者結構、穩(wěn)定市場和提升公司財務績效;(3)促使第一大股東持股比例保持在合理范圍內,形成制衡、彼此約束的良性互動式股權結構,以期尋找最佳績效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