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岳春
(北京外國語大學 專用英語學院,北京 100089)
中國共產(chǎn)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以下簡稱“十九大”)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這一關(guān)鍵時期的重要會議。習近平總書記在會上所作的《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的報告(習近平,2017,以下簡稱“十九大報告”),是大會“很重要的核心環(huán)節(jié)”“能代表整個大會發(fā)展的方向”(韓慶祥,2017)。這一報告“成為全球媒體競相追蹤的焦點和熱點”(王沛楠 等,2017:22),美國主流媒體(以下簡稱“美媒”)及其他西方媒體也不例外。
已有文獻大部分關(guān)注西方媒體對十九大會議整體的新聞報道,為數(shù)不多的研究型文獻分布在傳播學、國際關(guān)系學和政治學研究領(lǐng)域(王沛楠 等,2017;姚勤華,2018)。本文作者尚未發(fā)現(xiàn)專門研究美媒乃至整個西方媒體對十九大報告內(nèi)容解讀的文獻。
本文試以批評話語分析法為理論框架,分析美國主流報紙《紐約時報》和《華盛頓郵報》對十九大報告的報道和評論。批評話語分析需要通過分析語篇中的語言形式來揭示隱含的語言、權(quán)力和意識形態(tài)之間的關(guān)系,以及運用語言宣傳意識形態(tài)的策略等(Fairclough,1989;辛斌 等,2013)。Fairclough是當代批評話語分析(CDA)領(lǐng)域的杰出代表人物之一。他將以語言學為方向的話語分析和與話語相關(guān)的社會學理論相結(jié)合,提出批評話語分析的三維框架,即文本分析、話語實踐分析、社會實踐分析(Fairclough,1992;1995)。文本分析指對文本內(nèi)容和形式的語言學分析,主要分析詞匯、語法、語義及語篇等;話語實踐分析是連接文本分析與社會實踐分析的橋梁,注重文本的生產(chǎn)過程和解釋過程,關(guān)系到對文本生產(chǎn)和解釋的社會認知;社會實踐分析將話語置于意識形態(tài)關(guān)系中,揭示意識形態(tài)以各種方式對話語的介入和話語對某種意識形態(tài)的維護、批判和重構(gòu)作用(Fairclough,1992;1995)。
本文主要按照Fairclough的三維分析框架,從文本、話語實踐和社會實踐三個維度進行自下而上的分析,以揭示美媒對十九大報告的解讀重點和態(tài)度傾向。
本文語料來自《紐約時報》和《華盛頓郵報》的官方網(wǎng)站?!都~約時報》是美國嚴肅刊物的代表,是當今美國乃至世界最有影響力的報紙之一(李瑛 等,2004);《華盛頓郵報》是與《紐約時報》齊名的美國大報,對美國精英階層具有廣泛的影響力(端木義萬,2001),因此兩者適合作為美國主流媒體的代表用于本研究。
本文語料收集的時間為2017年10月18日至31日,即從十九大召開的首日至當月月底。本文作者以“China”“19thparty congress”“Xi Jinping”與“report”“speech”“address”“New Era”“Socialism”等關(guān)鍵詞組合檢索,得到語料約50篇,包括新聞報道、評論和社論等文章。本文作者選擇其中對“十九大報告內(nèi)容本身”討論的篇幅至少占全文四分之一以上者(以段落計),得到九篇文章(1)該九篇文章中有五篇的語料來源信息見下文相應(yīng)的注釋。另四篇文章的語料來源信息如下:Simon Denyer, Xi Jinping at China congress calls on party to tighten its grip on the country,The Washington Post, Foreign 版面, 2017年10月18日.Simon Denyer, Move over, America. China now presents itself as the model ‘blazing a new trail’ for the world, The Washington Post, World 版面, 2017年10月19日.Daniel W. Drezner, China elevates Xi Jinping to Mao Zedong’s level. Here’s why that’s unsettling, The Washington Post, Opinions 版面, 2017年10月25日.Simon Denyer, China’s leader elevated to the level of Mao in Communist pantheon, The Washington Post, Foreign版面, 2017年10月24日.。這些語料集中評述了我國政治、經(jīng)濟和外交政策等。凡籠統(tǒng)報道十九大會議及中國情況的文章不包括在內(nèi)。
本節(jié)先概述美媒對十九大報告的報道話題和態(tài)度傾向,然后進行具體分析與討論。以下分析與討論均基于上述九篇文章。
從報道話題來看,美媒報道涵蓋范圍很廣。在國內(nèi)事務(wù)方面主要關(guān)注市場經(jīng)濟、生態(tài)環(huán)境、民生權(quán)益、港臺治理和社會發(fā)展等問題;在國際事務(wù)方面主要關(guān)注全球治理、道路選擇、經(jīng)濟全球化、軍事和外交等問題。從對十九大報告中的“熱詞”的關(guān)注度來看,美媒對此的關(guān)注度較高。其中一些核心關(guān)鍵詞如“新時代”(new era)出現(xiàn)11次,指代“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Thought”一詞出現(xiàn)七次,“中國特色”(Chinese characteristics)出現(xiàn)五次,“主要矛盾”(primary contradiction或principal contradiction)出現(xiàn)五次,且這些詞大都出現(xiàn)在多篇文章中。另一類“熱詞”,即十九大提出的新表述,如“三大攻堅戰(zhàn)”(即“防范化解重大風險”“精準脫貧”和“污染防治”)等也得到美媒較多關(guān)注,其中“防范化解重大風險”中的“風險”(risks)出現(xiàn)四次;“精準脫貧”問題在其中一篇文章中得到深入闡釋;“污染”(pollution)出現(xiàn)六次,“環(huán)境”(environment或environmental)出現(xiàn)12次??梢娒烂捷^能找準十九大報告的重點。
從態(tài)度傾向來看,與其一貫的負面基調(diào)不同,美媒對十九大報告的報道更為客觀,出現(xiàn)了許多積極的聲音。據(jù)初步統(tǒng)計,在本文語料的九篇文章中,肯定性報道為一篇、否定性報道為五篇、褒揚性話語的紀實性報道為一篇、客觀紀實性報道為三篇、貶義性話語的紀實性報道為0篇[評判指標參見汪寧、馬洪喜(2013)],即否定性的報道和貶義性話語的紀實性報道共五篇,占總數(shù)的56%。相比之下,汪寧、馬洪喜(2013)所研究的《紐約時報》對十八大的60篇報道中,否定性的報道和貶義性話語的紀實性報道共43篇,約占報道總量的72%??梢姳疚恼Z料中的否定性的報道和貶義性話語的紀實性報道比《紐約時報》對十八大報道的相應(yīng)數(shù)量比例減少了16%(當然這兩項統(tǒng)計的研究重點和選材范圍不完全重合,因此該數(shù)字僅供參考)。以“中國方案”這一較能體現(xiàn)美媒對中國政治文化態(tài)度的話題為例,在談及此話題的五篇文章中,美媒有一篇文章持中性態(tài)度(2)Chris Buckley & Keith Bradsher, Xi Jinping’s Marathon Speech: Five Takeaways, The New York Times, Asia Pacific版面, 2017年10月19日.,另一篇持非常積極的態(tài)度(3)Eric Li, Western media is still wrong. China will continue to rise, The Washington Post, Opinions 版面, 2017年10月24日.,這與以往對該類話題一邊倒的負面評價截然不同。此外,美媒在經(jīng)濟成就、治污措施、民生進步等主題的報道中常通過數(shù)據(jù)來說話,客觀性較強。這與眾多報道和文獻結(jié)論一致,即在黨的十九大召開前后,西方媒體“公開首肯中國的政治制度”(姚勤華,2018:102);“西方輿論開始正面解讀中共十九大”(《世界社會主義研究》編輯部,2017:92)。
本小節(jié)按照Fairclough的三維分析框架,從文本、話語實踐和社會實踐三個維度進行具體分析與討論。
2.2.1 文本分析
文本分析可從詞匯、語法、連貫性和文本結(jié)構(gòu)等方面展開,其具體過程可涉及分類、暗喻、及物性、語態(tài)、情態(tài)、文本結(jié)構(gòu)和銜接等各內(nèi)容(Fairclough,1992)。以下從“分類”和“文本架構(gòu)”這兩項本文語料的典型特征著手分析。
2.2.1.1 分類
分類(classification)指語篇對人物和事物的命名和描述,通過詞匯選擇得以實現(xiàn)(辛斌,2005)。文本建構(gòu)過程可視為詞匯選擇的過程,而詞匯選擇必定受一定的社會語境、意識形態(tài)和權(quán)力關(guān)系的影響,因此探討詞匯選擇能揭示文本生產(chǎn)者的態(tài)度立場和意識形態(tài)(朱桂生 等,2016)。以下分析本文語料中有特色的例子:
例(1)
星期三,在習近平作為中國領(lǐng)導人的首個五年任期結(jié)束之際,他為自己交出了一份漂亮的成績單,同時為今后五年列出了一份長長的待辦事項清單。(As Xi Jinping’s first five-year term as China’s leader ends, he gave himself a shining report card on Wednesday — and a big to-do list for his next five years.)①
該例中用“漂亮的成績單”(a shining report card)來形容五年來的成就,表現(xiàn)出極大的肯定;“長長的待辦事項清單”(a big to-do list)暗藏著對報告中展現(xiàn)出的信心的驚訝之情,較為中性。這不同于美媒報道中共十八大時,“對報告中關(guān)于中國過去10年的基本總結(jié)簡要地一筆帶過,而突出引述強調(diào)國家領(lǐng)導人對國內(nèi)問題與困難的認識”(汪寧等,2013:151)。
例(2)
實現(xiàn)小康之外,該黨提出了今后30年的新路線圖,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藍圖,以實現(xiàn)中國的文藝復興夢。(Beyond “xiaokang,” the party presents a roadmap for a new 30-year journey to realize the dream of a Chinese renaissance — the plan for a new era of Chinese socialism.)②
作者在該例中應(yīng)想表達“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之意,但他并未采用官方譯文“the Chinese Dream of national rejuvenation”(Xi, 2017),而用了“中國的文藝復興夢”(the dream of a Chinese renaissance)的表達?!皉ejuvenate”一詞在《朗文當代高級英語辭典》(2009:1927)中的解釋為:“to make something work much better or become much better again”,可見其重點在于“活力恢復”。而“文藝復興”(renaissance)在西方人眼里代表著歐洲的古典文學、哲學、藝術(shù)等領(lǐng)域再一次達到難以企及的高峰,如馬克思、恩格斯曾說:歐洲文藝復興“是一次人類從沒有經(jīng)歷過的最偉大的、進步的變革”(1997:445)。因此“renaissance”一詞更能傳達這一“偉大復興”背后蘊含的各領(lǐng)域的巨大進步和變革。當然該表達不可避免會打上西方話語體系的烙印,但由于該文章的載體為西方媒體,主要受眾為西方民眾,如此措辭仍可起到積極的作用。
該類例子為數(shù)不少。如在談到十九大報告措辭與以往不同之處時,有文章連續(xù)用了四個積極或中性的形容詞,如“focused”“active”“triumphant”和“assertive”(4)Rush Doshi, Xi Jinping just made it clear where China’s foreign policy is headed, The Washington Post, Politics版面, 2017年10月25日.,意味著中國更“看重”大國地位,對國際事務(wù)更“積極”,對其政治模式更“驕傲”,對亞洲更“有決斷力”,塑造出較正面的中國形象。
綜上,對中國進入“新時代”有了較多正面解讀,積極和中性的表達增多,這是美媒對十九大報告報道的一大特色。系統(tǒng)功能語法認為,選擇就是意義(洪亞星 等,2015)。在一向消極的對華報道中出現(xiàn)的態(tài)度變化,能讓讀者瞥見美媒報道視角的細微調(diào)整。這表明,當前國際局勢的變化已引起西方有識之士的理性思考,“而不再如過去簡單粗暴地以西方標準來評判中國的方方面面”(姚勤華,2018:104)。
2.2.1.2 文本架構(gòu)
文本架構(gòu)是文本的組織和呈現(xiàn)方式,體現(xiàn)了文本生產(chǎn)者所采取的視角和所持的立場和態(tài)度(熊偉,2011)。通過文本架構(gòu),文本生產(chǎn)者能使某些信息被“前景化”或“重視”,哪些信息被“背景化”或“忽視”,從而以隱蔽的方式表達意識形態(tài)偏見(熊偉,2011;朱桂生 等,2016)。以下分析語料中較有代表性的例子:
例(3)
民眾對霧霾、水污染、牧場的工業(yè)垃圾污染和其他環(huán)境污染問題感到越來越憤怒,而習近平先生頻繁提到環(huán)境問題和治污政策,反映了中國政府對民眾呼聲的倉促應(yīng)對。(Mr. Xi’s frequent mentions of environmental problems and policies reflected how the Chinese government has scrambled against growing public ire about smog, polluted water, farmland tainted with industrial waste, and other environmental threats.)(5)Chris Buckley & Olivia M. Ryan, Environment, Security, Power: What China’s Changing Vocabulary Reveals About Its Future, The New York Times, Asia Pacific 版面, 2017年10月19日.
在該例中,美媒一方面肯定了中國在環(huán)保方面的努力和民眾環(huán)保意識的提升;另一方面通過具體描寫突顯了中國污染問題的嚴重性以及中國政府在“倉促應(yīng)對”的不實印象。此外,該例及其上下文未提及十九大報告中為改善環(huán)境而調(diào)整宏觀經(jīng)濟結(jié)構(gòu)的計劃,因此模糊了如何治污、能否治好等問題,淡化了中國政府的努力和決心。
雖然該例未脫離美媒原有的負面基調(diào),但鑒于美媒報道中國問題時的一貫負面論調(diào),以及中國在環(huán)保方面“歷來備受詬病”(曲星 等,2012:31),而目前美媒開始肯定中國在環(huán)保方面的努力,這在報道客觀性方面已是進步。
例(4)
第二,可持續(xù)性?!暯降囊?guī)劃號召精準脫貧,因為快速發(fā)展帶來的貧富分化是長期可持續(xù)發(fā)展的敵人。在黨的十八大召開后的五年里,至少六千萬人已脫貧。如果這一速度能繼續(xù)保持,目前數(shù)千萬生活在貧困線以下的人會在短短幾年內(nèi)全部脫貧。(Second, sustainability. …The Xi plan calls for a concentrated drive to eradicate poverty, as the increasing wealth gap resulting from rapid development is the enemy of long-term sustainability. In the five years since the 18th Party Congress, at least 60 million people were lifted out of poverty. If such a rate is sustained, the tens of millions currently living below the poverty line will all be lifted out of poverty in only a few years.)(6)Eric Li, Western media is still wrong. China will continue to rise, The Washington Post, Opinions 版面, 2017年10月24日.
本例中談到“脫貧”問題時,分析了解決脫貧問題與“可持續(xù)發(fā)展”的關(guān)系,還引用了十九大報告中的翔實數(shù)據(jù)作為支撐,客觀地展現(xiàn)了中國來之不易的巨大功績。雖然該文章未詳述中國共產(chǎn)黨所面臨的困難以及所付出的巨大努力,但已是美媒正視其努力的良好開端。
綜上,在文本架構(gòu)方面,無論是在負面基調(diào)中正視中國在環(huán)保方面努力的報道,還是肯定中國為脫貧所作努力的評論,都或多或少有了更理性的思考和更積極的內(nèi)容。這顯示,美媒開始接受中國崛起的現(xiàn)實,并嘗試理解中國共產(chǎn)黨的執(zhí)政邏輯,這是一個巨大的轉(zhuǎn)變。
2.2.2 話語實踐分析
在Fairclough的三維分析框架中,文本是話語實踐的產(chǎn)物,話語實踐過程涉及文本的生產(chǎn)、分配和消費過程,是對話語生產(chǎn)和理解過程的闡釋(Fairclough,1989;辛斌 等,2013)。本小節(jié)將從引語和信息來源等方面探討美媒對十九大報告的報道文本的生產(chǎn)過程。
例(5)
習近平的政治報告顯示,中國政府最高層把全球治理擺在重中之重。他承諾中國會“始終做國際秩序的維護者”“支持多邊貿(mào)易體制”,并“推動經(jīng)濟全球化進程”……(Xi’s Political Report suggests global governance will be a Chinese priority at the highest levels of central power. He vowed that China would “always be a defender of international order,” that it “supports the multilateral trading system,” and that it will “promote economic globalization”…)(7)Rush Doshi, Xi Jinping just made it clear where China’s foreign policy is headed, The Washington Post, Politics版面, 2017年10月25日.
該例中頻繁出現(xiàn)的直接引語是本文語料的典型特征。如援引文章①中的直接引語多達30處(全文共19段);在某社論(8)Editorial Board, China’s president just laid out a worrying vision for the world, The Washington Post, Editorial-Opinion 版面, 2017年10月18月.中,直接引語也有11處(全文僅七段)。直接引語是指“直接轉(zhuǎn)述當事人或權(quán)威人士的話來表達立場和觀點”(洪亞星 等,2015:27),語料中直接引語的高頻出現(xiàn),雖與本研究選材有一定關(guān)系,但也說明中國政府影響力的上升,也在一定程度上說明其權(quán)威性和公信力正逐漸得到國際媒體的認可。
此外,對比海外媒體關(guān)于中國問題的評論,過去幾乎清一色地源于海外專家學者或政要(姚勤華,2018),而現(xiàn)在華人專家學者也開始嶄露頭角。如華人時政評論員李世默(Eric Li)發(fā)表評論,分析了“中國方案”的理論、背景和必要性等,認為“對這一觀點(指“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本文作者注)的探求可能是中國對21世紀最重要的貢獻”(The exploration of ideas that this entails may be China’s most significant contribution to the 21st century)(9)Eric Li, Western media is still wrong. China will continue to rise, The Washington Post, Opinions 版面, 2017年10月24日.,這與美媒一貫的立場大相徑庭,在美國主流媒體非常罕見。
綜上,通過對美媒針對十九大報告的報道中的引語和信息來源等的分析,我們發(fā)現(xiàn)美媒中頻繁出現(xiàn)源自中國官方的直接引語,說明中國政府的權(quán)威性和公信力在逐漸上升;從信息來源來看,華人專家學者開始發(fā)聲,這也是很大的轉(zhuǎn)變。這表明在美媒中,西方話語體系壟斷話語權(quán)的情況正在逐漸改觀。
2.2.3 社會實踐分析
從對十九大報告相關(guān)報道的文本和話語實踐分析可見,美媒對十九大報告報道的基調(diào)趨于理性客觀,開始正面解讀十九大報告以及相應(yīng)的中國的發(fā)展和變化,總體上進行惡意詆毀和“妖魔化”的現(xiàn)象大幅減少。
在Fairclough的三維分析框架中,文本和話語實踐都是由特定的社會實踐條件決定的(Fairclough,1989;辛斌 等,2013)。因此本小節(jié)結(jié)合當前的國際權(quán)力和社會文化關(guān)系等社會實踐條件對以上變化進行解釋,其原因可能有二:
一方面,中國日漸強盛的國力帶來了示范效應(yīng)。在中國經(jīng)濟發(fā)展的巨大成就和國際影響力急劇上升這樣鐵的事實面前,不管心存多少偏見,大部分受過教育的西方人都不可能無動于衷。正如援引文章③所述,被西方媒體“唱衰”多年的中國卻越來越有活力,所以是時候認真了解中國到底經(jīng)歷了何種變革和發(fā)展。當然,中國近些年更有效的對外宣傳策略也更好地還原了那些長期以來被外媒顛倒了的不實報道,也有助于反中偏見的減少和消失。
另一方面,美國內(nèi)部在某種意義上分崩離析,促使民眾開始反思?!懊绹壳耙蚪?jīng)濟、種族、文化和特朗普本人原因處于越南戰(zhàn)爭以來最分裂的時期”(張毅,2017:42)。這導致許多政治學者都認為,“美國民主制度面臨著一些嚴峻挑戰(zhàn),各項民調(diào)也反映出民眾的悲觀情緒”(王悠然,2018)。因此許多美國民眾會對其現(xiàn)有體制進行反思,反思為何曾經(jīng)引以為豪的體制會制造出如此混亂的局面,反思美國體制并非那么完美,中國體制也并非原想的那么差。這些反思使得許多西方有志之士日趨理性。因此,“世界從未像今天這樣渴望治理方式的迭代創(chuàng)新,而中國道路的探索和成就,恰當其時地激蕩起世界新的思考”(曹鵬程,2017)。
從更為廣闊的視角來看,十九大的召開與當前西方所處的“混沌與動蕩”“震蕩期”“迷茫期”的現(xiàn)狀形成了對比,西方主流媒體對中國“鐵板一塊”的認知已經(jīng)出現(xiàn)了松動和分化的趨勢(王沛楠 等,2017:22),故“北京共識”和“中國模式”得到越來越多國家的認可,并被視為“華盛頓共識”和“西方模式”的替代品(曲星 等,2012:28)。
值得注意的是,盡管對十九大報告的報道中的客觀性有所增加,但是美媒的一些“報道邏輯、解讀視角依然帶有固有的西式價值觀和思維方式”(姚勤華,2018:104),因此對中國的理解容易出現(xiàn)偏差。在軍事方面,“中國威脅論”仍有一定市場;在經(jīng)濟話題上,美媒個別報道用典型的西方新自由主義政治經(jīng)濟模式的觀點來套中國經(jīng)濟,而對中國在經(jīng)濟改革、創(chuàng)新等方面已取得的成就一筆帶過;也有報道歪曲中國共產(chǎn)黨加強政黨紀律和執(zhí)政管控的正確做法,詆毀中國共產(chǎn)黨的意識形態(tài)建設(shè)等。
本文依托Fairclough的三維分析框架,通過對美媒就十九大報告報道的分析,得出如下結(jié)論:美媒對中國共產(chǎn)黨執(zhí)政與改革思路的解讀的基調(diào)開始趨于理性客觀。可以說,美媒看待十九大報告中的中國的視角已經(jīng)發(fā)生了變化,“正從過往的俯視,變?yōu)槠揭暽踔裂鲆暳恕?《世界社會主義研究》編輯部,2017:92)。美媒這一轉(zhuǎn)變的原因在于中國國力日新月異和西方民主陷入困境,從而促使許多西方有志之士開始反省。
當然也應(yīng)注意到,中美在社會制度、意識形態(tài)、價值觀和文化上的差異容易激起美媒中各種未經(jīng)審視的不理智情緒,消除偏見尚需時日,對此我們應(yīng)繼續(xù)保持清醒的頭腦。作為語言學者,我們需要對文本進行批判性和解構(gòu)性閱讀,認清文本背后所隱含的偏見、誤讀和意識形態(tài),同時也了解西方新聞話語的生產(chǎn)過程,這有助于尋找和建立一套新的話語體系(Gounari,2006),從而把握中國在政治新聞方面的話語權(quán)(劉明,2014)。
注:本文得到北京外國語大學許國璋語言高等研究院的支持;此外,北京外國語大學文秋芳教授和何偉教授等在本文撰寫過程中多次提出寶貴意見,在此一并表示衷心感謝!文中若有任何錯誤或不當之處,責任均在于作者本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