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張旭渝(南京工程學院 江蘇 南京 211167)
就當前情況來講,高校在進行文化建設的過程中,并沒有將文化傳承與武術教育之間緊密結合在一起,以致于高校在進行武術文化建設中存在較大局限性。為了使高校成為武術文化傳播的陣地,需要對其武術文化內容進行科學、完善的構建,實現對武術的傳承。在具體實施中就需要實現現代與傳統(tǒng)文化之間的充分結合,進而使我國的文化傳承能力與武術教育水平得到較大程度提升,使其蘊含價值在最大程度上得到發(fā)揮。
武術文化在內涵上比較豐富,其是中華傳統(tǒng)文化的集中體現,也是其精髓,在傳統(tǒng)文化中有太極學、陰陽說、儒家、道家等優(yōu)秀思想,這些思想都值得傳承以及發(fā)展。在經濟體制改革背景下,我國在科學技術上有了較大程度發(fā)展,對學生的創(chuàng)新能力與創(chuàng)新意識有了比較高的要求。高校在進行人才培養(yǎng)時,更注重對學生綜合素質的培養(yǎng)。同時國家制定的相關政策也對此做出了明確規(guī)定,指出高校在發(fā)展中應該將民族傳統(tǒng)文化作為主要依托,加強對其文化底蘊和科學精神的培養(yǎng),使其獲得較為全面的發(fā)展。而武術教育是教育中的重點內容,對學生綜合素質的提升有積極促進作用,武術是傳統(tǒng)文化的重要印記,是促進學生人文素養(yǎng)提升的重要方式。
武術是中華傳統(tǒng)文化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學習武術時,學生會產生相應的榮譽感和自豪感,因此在利用武術進行文化建設的過程中,需要實現傳統(tǒng)與現代的結合與創(chuàng)新,進而使武術文化的優(yōu)勢能夠得以凸顯。在武術文化不斷發(fā)展過程中,學生能夠感受到武術中蘊含的自豪和榮譽,了解武術自身特色和實際發(fā)展趨勢,進而給予武術文化充分重視。國家重視武術文化發(fā)展的主要目的在于對民族精神的保護和傳承,而高校在此過程中發(fā)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能夠喚起學生內在的民族熱情,使其實現民族凝聚力的增強。
武術不是簡單的一種運動,其在鍛煉過程中,能夠對學生的意念和氣息起到重要調節(jié)作用,進而使人體自身機能得以改善,促進其良好意志品質的形成。就當前發(fā)展現狀來講,學生在發(fā)展過程中,在意志品質上容易受不良社會中不良風氣的影響,表現出膽怯、優(yōu)柔寡斷以及志向不夠堅定的問題,進而使其學習和生活都大受影響,精神風貌有所欠缺。文化傳承視域下高校武術文化建設的實施,能夠促進學生良好精神面貌的形成,并且實現身體素質的不斷提高,進而形成不畏強惡和環(huán)境的堅強意志和品質。
文化自信的產生主要有兩個來源,一方面是文化主體當中蘊含的實例,一方面是文化自身的強大和獨特。武術文化作為民族文化,有較強的特色性,在歷史長河中經歷了千錘百煉,然而其經久不衰,這在一定程度上體現了武術自身的價值和對文化的實際承載能力,驗證了其自身的實例。武術屬于國粹,在實際發(fā)展中和文史、理學、哲學以及醫(yī)學等相互滲透,彼此聯(lián)系。同時融合了儒家、法家、墨家、道家、陰陽家等哲學理念,形成了自身特有的文化形態(tài)和文化特質。通過對武術的學習,既能使學生的心理素質得到磨練,也能使其心性品格得到鍛煉,同時也能使學生逐漸感受武術中包含的哲理,進而實現心智的提升與完善。實際上,武術的練習過程也是學生文化內化和進行自我道德規(guī)范的過程。除此之外,在此過程中,學生能實現心理健康、人格健全。其中主要體現在勇于付出、樂于承擔、勤學修德、尊師重道等,能夠促進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構建,也能促進和諧校園的形成,文化自信是每一個學生在進行武術學習時獲得的思想認知。對于高校來講,人才的培養(yǎng)是其根本任務,因此需要在此過程中積極構建和諧校園,進而為人才培養(yǎng)與管理創(chuàng)造良好條件,武術文化建設的實施為校園文化建設創(chuàng)造了良好條件,能夠使其具有更好的氛圍和環(huán)境。
武術教學的實施需要有傳統(tǒng)文化作為其理論基礎,也需要實現術道并重和內外兼修。但是在傳統(tǒng)教學模式中,高校將技術作為教學中的核心,武術教育的實施主要是以技術活動的形式展開。實際上,技術是武術教育中文化形態(tài)上的外端,其中蘊含著更為深刻的內涵,如禮儀規(guī)范、武術理論、武道觀念等。這些深層次的內容一致被高校所忽略,以致于武術教育的實施困于框架當中,在武術課程當中,其在深層理論層面比較缺失,使高校武術文化教學與文化繼承之間有所偏離。同時在高校中,教材和專業(yè)教師都相對缺乏,以致于武術文化在傳承過程中成為了空中樓閣,難以實現教育與文化傳承之間的充分結合。
高校在進行武術文化建設過程中,應該實現理論創(chuàng)新和文化傳承之間的結合,這樣才能使高校武術文化建設的實施實現形式和內容上的統(tǒng)一,提升文化建設在整體上的有效性。但是就當前情況來講,高校武術建設中模式上比較單一,使用的教材相對落后,并且教學在實施中缺乏創(chuàng)新意識和創(chuàng)新精神,以致于學生難以在武術學習中感受到其蘊含的文化魅力,進而使武術教學的整體效果受到不良影響,最終限制了武術文化的傳播。
在武術文化當中,不僅有套路和絕活,也顯示了我國在文化上的多元特質,也是由于這一特質,賦予了武術文化獨特的地位。但是在高校武術文化建設中,并沒有整理相應典籍,以致于武術教學中文化根基欠缺,武術文化中的精神內核并沒有被涉及,導致其在發(fā)展中缺乏理論觀念上的支撐,同時實質性的內容也比較缺乏。
高校中進行武術文化建設的重要任務是對民族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中精髓的傳承,使中華民族在發(fā)展中的尚武精神得以發(fā)揚。因此高校在實施武術文化建設時,需要實施有效措施,并且將其納入校園活動中,進而使學生在活動中對武術文化有更深入的認識和了解,形成一種認同感,只有在此基礎之上,才能更好的對武術文化進行繼承和弘揚。例如高??梢詫⑽湫g社團作為依托,設置宣傳月,對武術內容進行宣傳,并且組織相應活動,在實際活動中,可以將其劃分為三個部分。首先是宣傳啟動儀式,在儀式中由校領導發(fā)言,使師生對其充分重視,并且在儀式中實施相應表演,使學生對武術魅力產生直觀感受。其次,在活動中心中開展相關講座,邀請武術大師對武術內涵進行探討,從而為校園武術文化建設的實施提供相應理論依據。最后開展武術知識有獎問答活動,使武術在校園中得到比較廣泛的傳播。
科學課程體系的構建,能夠使高校在進行武術教育過程中更加高效,文化傳承和武術教育充分結合在一起,需要實現文化屬性與傳統(tǒng)屬性之間的結合,挖掘教育價值較大的武術資料,同時需要注重傳統(tǒng)武術當中教育性的加強,使武術教育在高校的實施更加高校和具有可行性,使較多學生能從思想意識上認可武術的教學的實施,促進課程建設,并且在具體實施中,可以將經濟體育中的元素運用其中,使傳統(tǒng)武術得到較好發(fā)展,創(chuàng)建和大學生審美和運動相符合的思想價值體系,進而實現武術文化建設理念的有效結合,使高校中的課程體系得到較好發(fā)展。而學生在此過程中也能對武術的價值和本質有更深入的了解。
教師在高校中,對武術文化教學的實施有重要影響,也是其實現的重要載體,也能實現對武術文化的傳播,由此可見,高校中武術教學隊伍綜合素質對其武術文化建設實際水平有直接作用。因此高校應該注重武術教育者個人素質的不斷提升,在具體實施中可以從運動技能、基礎文化、武術理論等多個方面入手,促進教師教育能力和武術內涵的提升,進而使武術文化在高校中得到更好表達,教師在教學中注重對武術文化的傳播,進而達到促進校園武術文化建設的目標,也能使學生在教師的影響下,實現自身武術素質的不斷提升,使高校中的武術教學更加高效,提高整體教學質量。
高校在進行校園武術文化建設時,不僅需要講授武術中的技術,也能在文化意識上進行滲透,武術需要建立在文化基礎上,否則其只是實施暴力的工具。因此需要實現武術教育與文化傳承之間的結合,找到二者之間存在的契合之處,將德藝修剪融入到具體的教育中。即在教育中,不僅需要給予技法充分重視,也需要了解動作的來源,使學生認識到武術發(fā)展的歷程,進而在武術訓練中達到靈魂和身體之間的碰撞,實現全面發(fā)展。
總之,武術文化屬于傳統(tǒng)文化當中的精髓,在校園進行武術文化建設的過程中,應該注重對傳統(tǒng)文化的弘揚,對武術文化建設具體內容進行完善。同時注重對資源的利用,開展相應主題活動,構建輕松、愉悅的文化傳播氛圍。并且需要對教師的綜合素質進行培養(yǎng),使當前校園文化建設當中的問題得以有效解決,進而使文化教育的實施更標準、規(guī)范,其價值能夠得到充分發(fā)揮,也使學生在此影響下得到全面發(fā)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