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樹林
摘 要:“自學互幫導學法”是一種充分凸顯學生主體地位,以獨立自學和合作互幫為主要形式和策略的課堂教學改革理念。都說“課堂因自主而精彩,精彩因互幫而延伸?!币淮闻既恢姓勂鹆烁]桂梅老師,她的課堂中突顯出的“三度”令人嘆服。我們是不是也可以給我們的課堂提高一些溫度,增加一些寬度,探掘一些深度呢?答案是肯定的—能。課堂中有了這“三度”,才能更好地詮釋“以生為主”的“科學發(fā)展觀”。現(xiàn)就“自學互幫導學”與“三度”談談自己的看法。
關鍵詞:“自學互幫導學”;課堂;“三度”
一、溫度與學習動機
教學中的溫度,指的是教學過程中師生的參與熱情度和師生之間的配合默契度二者相互影響形成的教學氛圍。學生是學習活動的主體,學生的學習動機是影響教學氛圍的重要因素之一,因為動機是一切行動之源。目前教育最大的問題是“學生厭學、不學”的問題,年級越高,厭學情緒越嚴重。如何維持學生的學習動機呢?筆者認為可以如此。
(一)創(chuàng)造性導入新課,引起學生對學習知識的興趣
俗話說,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成功的導入,是調(diào)動學生學習積極性的有效手段。導入的方式應當新穎、有趣,符合孩子的年齡特征,能夠喚起學生的學習興趣,充分調(diào)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如“求代數(shù)式的值”,教師采用“預測身高”這一生活化的有趣方式,讓學生的興趣高漲,學習起來也就格外有勁,教學效果不言而喻。
(二)教師適時參與,引起學生對學習形式的興趣
“自學互幫導學法”雖然以學生的自學互幫為主,但老師的“導” 也是不容忽視的。在學生自學互幫的過程中,教師以“學習伙伴”的身份介入學習過程可以很好地維持學生的學習興趣。這樣,一改教師高高在上的姿態(tài),不僅可以拉近師生之間的距離,而且可以引導學生學習的方向,不會偏了重點,還可以讓學生對知識形成更加全面、系統(tǒng)、深刻的認識。這樣,學生的興趣相對要高許多,更難能可貴的是讓學生經(jīng)歷知識產(chǎn)生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體驗疑惑與痛苦,享受頓悟與愉悅。
(三)師生恰當評價,引起學生對學習結(jié)果的需要
課堂評價是維持學生學習動機的有效手段。在一堂課中,評價的方式不應是單一的,應是多元化的,既要有教師評價,也要有學生評價。評價應當有一定的意義,不是覺得應該有評價才評價。課堂評價不僅可以讓全員參與,將“說、聽、思、議”結(jié)合起來,還可以讓學生學會表達、學會評價、學會正確對待他人的意見,同時會讓學生對學習結(jié)果產(chǎn)生期待和需要,對學習更有興趣。因此,恰當?shù)脑u價是一貼良藥,一貼興奮劑,也是讓學生長期發(fā)展的動力機。課堂評價是一種能力,也是一種機智,更是一種智慧,它是教育者素質(zhì)的重要體現(xiàn)。如果學生的學習動機得以維持了,那么,課堂的溫度也就容易上來了。
二、寬度與導學設計
“自學互幫導學法”給予了學生更寬、更廣的學習與發(fā)展的時空,這就給我們的課堂提出了新的要求——寬度。這種理念下的課堂,不僅要培養(yǎng)學生提問、合作、自學等各種能力,而且要關注學生的思想、情感、價值觀。課堂的新要求也給我們教師的備課提出了新的要求——要盡可能地滿足學生的發(fā)展。導學設計既要想學生所想,還要想學生所不能想。這一切都告訴我們:教師的備課不是更粗略了,而是更精細了。教師只有在深入鉆研教材之后,才能拓展導學的寬度。
(一)文本知識的剖析
任何學科的教學都離不開對文本的解讀,只有通過對文本解析才 能實現(xiàn)對知識寬度的延展,語文教學更是如此。如“蟈蟈”一文:老人為什么要買蟈蟈?由此可發(fā)現(xiàn)對“老人喜愛蟈蟈”類的句子的探究;通過對蟈蟈前后“不叫”與“叫個不停”的對比,可以豐富學生的想象力,培養(yǎng)學生的表達能力,激發(fā)學生交流的愿望;對人物對話的品讀感悟,不僅可以培養(yǎng)學生的朗讀能力,還可以讓學生從內(nèi)心深處去體會人物的內(nèi)心世界,而且有助于寫作……剖析文本,是拓展學習寬度的首要條件。
(二)德育素材的發(fā)掘
課堂的寬度,不應只是就知識而言?!敖逃?,既要“教”又要“育”。“教書”的目的是“育人”,是為了給祖國的未來培養(yǎng)人才。而“人材”,必須先成人,再談材。因此,課堂教學應把握好教材的思想教育契機,讓學生在學習知識、形成能力的同時,還受到愛祖國、 愛生活、愛他人、有責任等思想熏陶。努力讓學生成為德才兼?zhèn)渲摹?/p>
(三)相關內(nèi)容的鏈接
一篇文章,如果僅從以上兩方面去做,寬度還是不夠的。要想增加課堂教學的寬度,給課堂增添厚重,就必須對相關的內(nèi)容進行鏈接。如“奇妙的舌頭”一文,除了文中提到的幾種動物,還可以去搜集這方面的信息,在課堂上交流。只有做到想學生所想,想學生所不能想,才能更好地實施“自學互幫導學法”,讓課堂領域更寬、更廣、更悠遠,更讓人期待。
三、深度與學習態(tài)度
回顧名師,令人嘆服。竇老師在課堂上,說、學、逗、唱,詩詞歌賦、名人典故信手拈來。張老師教小學數(shù)學“植樹問題”,聯(lián)想到高等數(shù)學的“對應”知識;教學“分數(shù)的認識”,聯(lián)想到“估計”……這與教師自身的學習態(tài)度和深度是分不開的。豐富的積累不僅可以使課堂出彩,更能使課堂平添幾分厚重。如“我愛你, 中國漢字”一文,教師如果對“歷史”“書法”熟悉,那么駕馭起這堂課來就一定會顯得得心應手。
“自學互幫導學”還處于探究階段,但課堂中“三度”的實現(xiàn) 確是有人先行的。我們不是名師,要在一堂課中實現(xiàn)“三度”還有一定的距離,但是我想,只要我們在每一節(jié)“自學互幫導學”時都能“從大處著眼,從小處著手”,我們的課堂也會慢慢變得有“度”起來?!叭取苯虒W既是我們的榜樣,也是我們的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