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文章以2017—2019年國際博物館日宣傳海報為例,將受眾“由遠及近、從整體到局部”的觀看邏輯作為參照,從色彩、骨骼和基本形三方面對博物館日海報主題的視覺傳達、主題推廣等進行探討。
關鍵詞:博物館日;海報主題;視覺傳達
海報又稱招貼,是視覺傳達設計的重要載體之一,在視覺傳達的訴求效果上容易讓人一目了然、過目難忘。具體到博物館日的宣傳海報來說,設計師的創(chuàng)作目的是要讓公眾透過海報的視覺圖像迅速、直接又不乏透徹地領悟主題思想。設計師必須根據(jù)接受者的知識背景與傳達內(nèi)容來選擇符號媒介。
1 通過色彩為受眾營造主題的整體氛圍
色彩能夠在第一時間吸引受眾注意力。臺灣色彩學家賴瓊琦在《設計的色彩心理》中寫道:“視覺由形、色認識外界,其中色彩的刺激又比形狀更直接?!痹谥T多視覺設計語言中,色彩語言最容易影響人們的心緒,這種影響主要通過兩方面來實現(xiàn):一是直感性心理效應;二是間接性心理效應。前者是在色光刺激下產(chǎn)生的本能反應,一旦這種反應過于強烈,就會喚起人們內(nèi)心深處更為復雜的心理感受,產(chǎn)生更深層意義的效應——間接性心理效應。海報設計師在用色彩表達主題時,必須兼顧這兩種效應,要讓色彩既能奪人眼球,又能直擊內(nèi)心。
2017年博物館日主題為“博物館與有爭議的歷史:博物館講述難以言說的歷史”,宣傳海報(圖1)的視覺沖擊力極強,呈現(xiàn)出這種效果的重要原因就是四種顏色的巧妙組合。黑色和灰白色為海報奠定了主基調(diào),象征不堪回首和難以啟齒的過往,令人感到壓抑、消沉甚或絕望;半透明青灰色仿佛掩蓋真相的層層迷霧,若隱若現(xiàn),透露幾分神秘,同時也在暗示我們真相終有撥云見日之時;大紅色則平衡整體色調(diào),不至于讓人過分失落憂傷,雖說只占據(jù)了畫面一隅,卻也撐起一片天地。整幅作品在掀起受眾情感波瀾的同時,又能讓人們陷入理性深思。
相較于2017年海報的色彩氛圍而言,2018海報(圖2)色彩則呈現(xiàn)出完全不同的感覺。正如其主題“超級連接的博物館:新方法、新公眾”所傳遞出的信號一樣,海報整體的色彩非常明亮跳躍,新鮮感和新奇感撲面而來。大面積的紅色彌漫在整個作品之上,表達博物館對于連接公眾的極大熱情,也象征超級連接潛藏著巨大能量,公眾在觀看海報時也會不禁為之心跳。
“作為文化中樞的博物館:傳統(tǒng)的未來”是2019年博物館日的主題,活動的宣傳海報(圖3)第一時間擊中受眾視覺神經(jīng)的就是中心位置的紅色,這傳達出博物館作為文化中樞這一定位。底部藍色通透而不閉塞,像在訴說博物館溝通過去和未來、我者和他者的愿景,如蔚藍的天空和海洋一般遼闊。藍光和紅光分別對肌肉機能和血液循環(huán)產(chǎn)生最弱和最強影響,故二者并置于同一平面,能夠帶來極強的視覺刺激,讓受眾從視覺圖像中探尋主題深層內(nèi)涵。
2 以骨骼為受眾構(gòu)建起主題的基本輪廓
平面構(gòu)成中的“骨骼”是指將基本形進行組織而構(gòu)成整體圖形的結(jié)構(gòu)框架,它決定著基本形在畫面中的關系。博物館日海報設計中骨骼的運用,能為受眾構(gòu)建起主題概念的基本輪廓,讓其駐足觀賞,沿著基本線索走進更細微之處。
2017年主題海報能夠帶給受眾強烈的視覺震撼,除了得益于色彩氛圍的營造,還少不了骨骼架構(gòu)的支撐。巨大的肖像幾乎填滿了整個畫面,他仿佛一個親歷者和見證者,試圖訴說歷歷往事,但卻陷入了重重封鎖與外界隔絕,想要掙脫束縛,卻被鐵絲網(wǎng)撕扯得支離破碎。受眾此刻也會被代入其中,深感步履艱難,但又會不自覺地想要沖出牢籠,重見光明。幾條干凈利落的大斜線相互交叉,將封閉、傷痛、掙脫等等意味淋漓盡致地表達出來,這足以引起受眾的注視和熱情。
不同于前一年海報帶給人的沉重感,2018年海報運動感更強,這得益于設計師選擇了“俄羅斯方塊”和“二維碼”這兩個極具趣味性的元素用以支撐整個畫面。俄羅斯方塊是一款風靡全球的電子游戲;二維碼則是公眾更為熟悉的符號元素。畫面中這些方塊好比背景各異的社會公眾,不斷地疊加組合象征著新公眾數(shù)量以及他們的多方需求;覆蓋在方塊之上的細密聯(lián)絡網(wǎng),象征著連通公眾與博物館的新方法。整個骨骼框架傳遞出博物館不斷優(yōu)化溝通方式方法,實現(xiàn)超級互聯(lián)的深刻含義。
2019年海報整體架構(gòu)同樣十分有趣,畫面中央是一個偌大的定位符號,而中央和四周又是許多由小定位符旋轉(zhuǎn)而成的放射圖形,二者形成了一種互文關系,視覺效果頓時變得豐富起來。巨大的定位符傳達出博物館需明確自身作為文化中樞的這一定位,同時也吸引著公眾的目光,邀請他們共同為此而努力。
3 用基本形引導受眾領悟主題深層內(nèi)涵
從設計師的角度來看,基本形是海報設計中的基礎單元,而對受眾而言,它往往又是最后被關注的,但盡管如此,其深化主題和畫龍點睛之作用依然不能被忽視。通常來說,基本形進行表意主要分為兩種情況,一種是其自身的形象和意義本就十分明確,無需借助語境就可直白表達;另一種是當基本形置于整個結(jié)構(gòu)關系中同語境發(fā)生關系后,受到其他元素的約束,會呈現(xiàn)出更為復雜的意涵。
以2017年主題海報為例,畫面中包含了這樣幾個基本形:滿目瘡痍的石膏肖像和尖銳的鐵絲,還有一個掛在肖像嘴部的鎖等。前兩者在第二章節(jié)有所涉及,這里就核心關鍵“鎖”元素的處理發(fā)聲:設計師特別關照了受眾的視覺心理,讓他們最開始只能隱隱約約看到一個模糊的圖形,但卻產(chǎn)生了想要一探究竟的好奇心,待他們近距離看清基本形之后,則會更加深刻領會主題內(nèi)涵——正因為歷史難以言說才更要言說,正因為不讓“我們”發(fā)聲才更要掙脫枷鎖。
面對全球互聯(lián)網(wǎng)絡的漸趨復雜和多元融合,博物館不能皆賴于科技,還應更關注當?shù)厣鐓^(qū)及其成員,注意發(fā)現(xiàn)新公眾?!皰叽a關注”人們耳熟能詳,據(jù)此設計師在海報設計時將基本形鎖定為二維碼。結(jié)合主題來看,通過掃碼,公眾可以突破時空限制同博物館所儲存和展示的信息建立關聯(lián),他們是博物館需要竭力爭取的新公眾;而反過來看,博物館也應放低身段,掃碼關注公眾訴求、傾聽公眾心聲。另外,二維碼進入國際博協(xié)官網(wǎng),本身就是對“超級連接”的最好詮釋。
4 結(jié)語
設計師需關注受眾的觀看邏輯和視覺心理,通過視覺創(chuàng)意吸引人、打動人:以色彩抓緊受眾目光,引發(fā)公眾對主題關注;通過骨骼為受眾構(gòu)建主題清晰輪廓,讓受眾駐足觀賞;用基本形引導受眾直達主題內(nèi)層,加深受眾對核心內(nèi)涵理解。
參考文獻
[1]曾越,楊璐.平面構(gòu)成[M].重慶:重慶大學出版社,2017.
[2]《中國博覽》編輯部.國際博物館日主題筆談[J].中國博物館,2017(3).
[3]陸思培.超級連接的博物館:新方法、新公眾[J].博物院,2018(3).
【作者簡介】徐程宇(1992—),男,中國社會科學院大學(研究生院)碩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博物館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