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建軍 李萬林
乳腺癌是指發(fā)生于乳腺上皮組織的惡性腫瘤,隨著近些年居民生活方式和飲食結構的改變,乳腺的發(fā)病率呈現(xiàn)逐年遞增趨勢,另外,乳腺癌死亡率也出現(xiàn)明顯升高,且城市女性乳腺癌死亡率升幅高于農村女性[1-2]。乳腺癌現(xiàn)階段主要治療手段有手術、放化療、內分泌療法等,其中外科手術療法應用較為廣泛,對早期乳腺癌治療效果較好。乳腺癌外科手術分為保乳術與全乳房切除術,全乳切除能最大限度切除病灶,預防復發(fā)[3]。但研究顯示,全乳房切除術女性多存在較明顯的缺失感,其心理壓力較大,往往產生悲觀、絕望等心態(tài),其生活質量也大幅降低,對疾病治療也產生了一定影響[4]。保乳術是指早期乳腺癌手術與放化療相結合的綜合療法,相比于傳統(tǒng)根治術,該方式創(chuàng)傷更小、術后恢復更快,而依托泊苷是細胞周期特異性抗腫瘤藥物,能夠阻礙DNA的修復。本研究旨在探討早期保乳術聯(lián)合依托泊苷對乳腺癌的治療效果,同時對預防癌癥轉移和復發(fā)的效果,現(xiàn)詳述如下。
選取2014年1月至2017年1月于我院進行治療的30例乳腺癌患者為研究對象,按照隨機數(shù)字表法將其均分為實驗組和對照組,每組15例患者。對照組患者年齡27~59歲,平均年齡(36.59±1.26)歲,臨床Ⅰ期8例、Ⅱ期7例;實驗組患者年齡26~56歲,平均年齡(35.49±2.33)歲,臨床Ⅰ期9例、Ⅱ期6例。2組患者一般資料如年齡、病理分期等對比,差異不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納入標準:①均為女性;②經病理學診斷確診為乳腺癌;③預期生存期≥3個月;④病歷資料齊全;⑤年齡20~60歲之間。排除標準:①合并精神障礙者;②合并意識模糊者;③合并其他重要器官損壞者;④妊娠或哺乳期婦女;⑤合并膠原血管性疾病者。
2組患者入院后均采取相同的護理方式,包括建立檔案、積極監(jiān)測生命體征、維持治療等,對照組患者實施改良根治術,具體方式如下:患者術前常規(guī)全麻,仰臥位,術中切口選擇縱行切口或橫切口,進行乳房切除,切除后行胸肌間與腋窩等部位的淋巴結清掃,術后常規(guī)抗菌治療;實驗組患者實施保乳術聯(lián)合依托泊苷進行治療,具體方式如下:術前全麻,患者取仰臥位,確定腫瘤病變范圍,對腫瘤實施局部切除,同時切除腫瘤周圍0.1~0.2 cm正常組織,保留乳房皮膚組織,乳頭下方可視情況盡量保留一些皮下脂肪,同時術后口服依托泊苷膠囊(日本 Nippon Kayaku,規(guī)格:25 mg/粒,批準文號:H20160613)進行治療,服用劑量為50 mg/d,以28 d作為1個周期,連續(xù)服用2周期。
1.3.1 手術指標 對2組患者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平均引流量、住院時間等指標進行統(tǒng)計,同時進行對比分析。
1.3.2 術后并發(fā)癥發(fā)生率 由責任護士對2組患者術后并發(fā)癥如局部皮下積液、皮膚壞死、上肢腫脹等的發(fā)生率進行統(tǒng)計對比。
1.3.3 實驗組患者治療效果 對聯(lián)合治療實驗組的治療效果進行評估,臨床效果按照Recist1.1版標準進行區(qū)分,臨床完全緩解(CR):病灶完全消失;部分緩解(PR):病灶長徑總和縮小≥30%;疾病穩(wěn)定(SD):病灶長徑總和縮小<30或增大<20%;疾病進展(PD):腫瘤體積增大≥20%或出現(xiàn)轉移病灶??陀^緩解率(RR)=(CR+PR)/總例數(shù)×100%;疾病控制率(DCR)=(CR+PR+SD)/總例數(shù)×100%;臨床獲益率(CBR)=(CR+PR+SD≥6個月)/總例數(shù)×100%;就此來觀測實驗組治療方式的療效。
1.3.4 術前及術后社會支持度及自我效能對比 使用社會支持度量表(SSRS)對2組患者治療前后的社會支持度進行評估,該量表共包括10個條目,分為客觀支持(3條)、主觀支持(4條)和對社會支持的利用度(3條)等3個維度,滿分40分,得分越高代表社會支持度越高,得分<20分為社會支持差,20~30分為一般,31~40分為社會支持度高;使用一般自我效能感量表(GSES)對治療前后2組患者的自我效能進行評估,GSES是由學者Bandural提出的社會認知論中的理念,該學者認為此量表的評測能夠對受試者的認知過程和思維方式進行反映,該量表包含10個項目,每題分為4個選項,使用1~4分評分制,計分時將10項得分相加除以10即為最終得分[5-6]。
1.3.5 治療后復發(fā)轉移情況 采取隨訪復檢的方式,就2組患者治療后疾病復發(fā)及轉移情況進行對比分析。
采用SPSS 19.0進行分析,計數(shù)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計量資料以均數(shù)±標準差表示,采用t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經評估對比,實驗組患者圍手術期指標均低于對照組,對比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2組患者圍手術期指標對比
經記錄對比,術后實驗組并發(fā)癥發(fā)生率(33.33%)低于對照組(60.00%),對比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χ2=2.143,P<0.05),見表2。
表2 2組患者術后并發(fā)癥發(fā)生率對比(例,%)
經評估,實驗組患者中CR 0例,PR 6例,SD 6例,PD 3例,計算RR=40.0%(6/15),DCR=80.0%(12/15),CBR=66.7%(10/15)。
術后12個月隨訪發(fā)現(xiàn),2組患者SSRS及GSES評分均有所提升,對比治療前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同時實驗組得分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3。
表3 2組患者治療前后社會支持度及自我效能對比
經隨訪及復檢,2組患者術后局部復發(fā)、遠處轉移及1年生存率相比,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4。
表4 2組患者治療后復發(fā)轉移情況對比(例,%)
乳腺癌是女性較為常見的惡性腫瘤之一,其發(fā)病機理為乳腺上皮細胞在內外界因素刺激下,發(fā)生基因突變進而出現(xiàn)異常增殖,發(fā)生無序、無限制惡性增生,其主要表現(xiàn)形式為癌細胞出現(xiàn)異常增殖,進而破壞周圍正常組織,改變乳腺正常結構。乳腺癌好發(fā)于40~60歲女性,其發(fā)病原因包括遺傳、電離輻射、不健康飲食等,隨著近些年我國工業(yè)化的推進和居民生活習慣的變化,乳腺癌的發(fā)病率呈現(xiàn)上升趨勢[7]。由于該癥發(fā)病初期癥狀并不明顯,患者對病情不甚重視,導致錯過治療最佳時機,病死率較高[8]。因此早期診斷和治療對患者預后具有重要意義。目前,乳腺癌的主要治療方案有手術治療、放化療等,傳統(tǒng)外科手術手段為全乳切除術,該方式優(yōu)點為能夠盡可能的去除病灶,盡量減小術后乳腺癌復發(fā)可能,但術后導致患者乳房缺失,易引起患者焦慮抑郁情緒,影響患者生活質量。
近些年,隨著影像學及外科學的不斷發(fā)展,保乳術逐漸被患者所接受,數(shù)據顯示,目前歐美國家保乳術已成為早期乳腺癌的首選治療手段,約占據乳腺癌手術的50%,國內近幾年的數(shù)據也顯示,我國保乳術平均占同期乳腺癌手術的9%左右,且多中心臨床實驗顯示,保乳術患者術后生存率、總生存率等與全乳切除術差異不大,患者而生存質量較高[9]。依托泊苷是從足葉乙甙中提取的木脂體類有效成分,該藥物為細胞周期特異性抗腫瘤藥物,主要作用于S期與G2期,能夠阻止受損的DNA修復,現(xiàn)階段被廣泛應用于小細胞肺癌的治療中,但也有多項研究指出,該藥物在乳腺癌的治療中也具有較好的效果[10]。學者Rubio等[11]通過對126例乳腺癌患者進行分組治療發(fā)現(xiàn),保乳術患者術中出血量、術后感染發(fā)生率、術后引流量等均低于全乳切除組患者,同時遠期隨訪示保乳組患者對自身形體滿意度更高,生活質量評分更好。學者胡智剛等[12]研究也指出,早期乳腺癌患者實施保乳術后聯(lián)合放射治療具有較好的療效,患者術后僅有6.5%的復發(fā)率,5年生存率高達89.6%,術后患者對保留乳房美容效果滿意度評價滿意率為85.4%;學者嚴穎[13]就依托泊苷在治療難治性轉移性乳腺癌中的效果進行了探究,結果顯示,口服該藥患者治療臨床獲益率為44.3%,中位生存期為5.0月,且患者治療期間3級中性粒細胞減少發(fā)生率僅為3.4%,提示該藥對乳腺癌患者具有較好的治療效果,同時患者耐受性較好,安全性較高。
本文作者通過設立實驗組與對照組的方式,就早期保乳術聯(lián)合依托泊苷治療乳腺癌及與預防其復發(fā)的效果進行了探究,結果顯示,使用早期保乳術聯(lián)合依托泊苷進行治療的實驗組患者其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平均引流量、住院時間、術后并發(fā)癥發(fā)生率均低于對照組。同時分析可發(fā)現(xiàn),實驗組患者具有較高的臨床獲益率及疾病控制率,病情得到明顯緩解,且術后隨訪12個月示實驗組患者復發(fā)轉移率與全乳切除術患者無明顯差異,本文作者分析認為,現(xiàn)階段影像學及外科學的發(fā)展使精準切除癌變組織成為可能,因而保乳術具有更大的應用空間,同時也有利于患者術后恢復。依托泊苷是臨床上常用的抗癌藥物,研究指出,依托泊苷能夠明顯抑制癌細胞DNA修復,阻止癌細胞擴散和傳播,其單獨應用治療難治性乳腺癌有效率高達35%,提示該藥能夠顯著預防乳腺癌復發(fā),對提高遠期療效具有積極意義。
總而言之,早期保乳術聯(lián)合依托泊苷對乳腺癌具有較好的治療效果,同時能夠預防癌癥轉移和復發(fā),且患者術后遠期自我效能評分較高,值得進行臨床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