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偉祥
生活實例:近日,為籌備同學畢業(yè)20年聚會,王小姐既緊張又忙碌,平時好好的腸胃也來“湊熱鬧”,不時出現(xiàn)腹痛、腹瀉。經胃鏡、腸鏡等檢查,王小姐并無炎癥、潰瘍、息肉、腫瘤等疾病。原來,她患的是“腸易激綜合征”,經辨證論治,筆者用“經驗方”健脾溫陽方治愈了她的頑疾。
腸易激綜合征是一種常見的功能性胃腸病,以腹痛或腹部不適為主要癥狀,腹痛可以是脹痛、痙攣痛或鈍痛,程度各異。有些患者可表現(xiàn)為一吃生冷食物或一進空調房間就腹痛,一進地鐵、超市就突然有“非拉不可”的感覺。該病具有反復發(fā)作的傾向,常遷延難愈,患者以20~40歲女性居多。
腸易激綜合征屬于中醫(yī)學“腸郁”“泄瀉”“腹痛”“便秘”范疇,其病位在腸,與肝脾諸臟關系密切,主要因情志欠調致肝氣郁滯、肝脾不和,從而導致腸道氣化不利、傳導失司所致。此外,飲食不當、勞倦、寒溫均可影響病情發(fā)展。在治療上,中醫(yī)將腸易激綜合征分為以下五大證型,并進行辨證論治。
肝脾不和型? 主要表現(xiàn)為腸鳴攻痛、腹痛即瀉、瀉后痛減,或兼有胸脅脹悶、噯氣食少,舌質淡紅,苔薄白或薄膩,脈細弦。痛責之于肝,瀉責之于脾,病機在肝郁脾虛,故治當抑木扶土、疏肝健脾。方選參苓白術散合痛瀉要方加減,以黨參、茯苓、炒白術、白芍、枳殼、陳皮、防風、砂仁、柴胡等為基礎。
陰虛腸燥型? 主要表現(xiàn)為大便秘結與腹瀉不規(guī)則交替進行,并伴有上腹部脹滿不適、惡心、咽干口燥、心煩失眠,舌質紅,少許白膩苔、中間有裂紋,脈細數。治宜滋陰潤腸兼健脾,方用麻子仁丸和四君子湯加減,以麻仁、枳實、厚樸、白芍、人參、白術、茯苓等為基礎。
瘀阻腸絡型? 主要表現(xiàn)為大便溏薄,時有便秘,便秘不常見,左下腹疼痛難解,并可捫及觸痛明顯的條索狀包塊,伴腹脹噯氣、食少納呆,舌暗紅、暗淡或有瘀點瘀斑,苔黃或白膩,脈弦澀或細澀。治宜和中緩急、活血化瘀,方用少腹逐瘀湯合芍藥甘草湯加減,以沉香、干姜、元胡、沒藥、川芎、肉桂、牡丹皮、赤芍、炒蒲黃、三七、當歸、白芍、烏藥、枳殼、內金等為基礎。
脾虛濕盛型? 主要表現(xiàn)為大便次數多,便質清稀如水樣,同時伴有臍腹墜脹、腹部陣發(fā)性疼痛不適,腹部聽診可聞及腸鳴音亢進。中醫(yī)認為,此病乃因脾虛清陽不升、濕濁留滯于腸道而致,故治宜健脾升陽化濕,方用香砂六君子湯加陳皮、佛手、神曲、焦楂、炒麥芽等。
脾腎陽虛型? 主要表現(xiàn)為清晨即腹痛泄瀉,便下清稀,完谷不化,瀉后則安,腰膝酸軟,脘腹畏寒,形寒肢冷,四肢不溫,舌淡,苔薄白,脈沉細。治宜溫補脾腎、固澀止瀉。方用附子理中湯合四神丸加減,以制附子、黨參、白術、肉豆蔻、吳茱萸、五味子、補骨脂、干姜、甘草、山藥、扁豆、茯苓等為基礎,若久瀉不止可選用訶子、石榴皮、赤石脂,若便秘可加火麻仁、柏子仁。
小貼士:在服中藥湯劑的同時,放松心態(tài)和飲食調理也很重要?;颊邞〞r進餐,減少酒類、飲料、產氣食物、過量脂肪及刺激性食物的攝入。以腹瀉為主的患者應適當限制攝入富含粗纖維的蔬菜和水果;以便秘為主的患者應適當多吃富含纖維素的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