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大偉
(寧夏吳忠市鹽池縣第五中學,吳忠 751500)
提高學生身體素質,在體育課加入一些體能訓練,體能訓練的方式和手段應當趣味化和多樣化,根據不同的教學內容,選擇不同的體能訓練,要注重“補償性”的體能訓練,做到運動之間的互補,包括力量練習、速度練習、柔韌度練習和平衡度練習等,根據實際情況靈活地進行選擇。從初中體育運動體能訓練方式存在的問題以及提高體能訓練水平的有效措施兩個方面簡單闡述。
學生長期缺乏運動會降低身體機能。另外,我國中學生的肥胖率逐年提高,學生們在缺乏運動的情況下,沒有飲食節(jié)制,經常食用油炸等熱量高的食物。綜合作用,學生的健康質量大大下降。
體育運動可以加強學生對身體的各種基本素養(yǎng),提高健康素質水平,體育運動可以通過多種活動方式培養(yǎng)學生的身體調整、靈活性、耐力、柔韌性等素養(yǎng)。并且通過完成體育訓練活動,學生的血液循環(huán)變得更加順暢,精神力量更加豐富,調節(jié)學生的心理狀態(tài),從而保持學生的積極態(tài)度。
初中生體力狀況整體上不容樂觀。第一,現在的中學生大多數是獨生子女,生活條件優(yōu)越。平時不熱衷于運動,運動能力比較差,體力水平不高。第二,中學生面對一些學習壓力和任務負擔,閑暇時間不多,很少參加課外活動,缺乏運動課外活動的機會,這也使初中生體力水平有下降的傾向。第三,初中學生在體育課上對體育學習興趣不足,課堂參與欲望不高,通過充分利用體育課進行無法開始體能鍛煉的運動訓練,傾向于降低身體爆炸力、肺活量等。由于我國重視初中生的體力問題,中學體育教師應根據新時代的要求,對初中學生進行有效的體力訓練。在當前的初中體育教學中,校園足球的推進忽視學生的客觀體能。要想讓足球運動能夠充分培養(yǎng)學生的體能,就需要從學生的客觀實際情況出發(fā),采取合理的運動強度,來展開訓練。
力量訓練是體育運動體能訓練之中比較重要的一項。但是在實際進行力量訓練的時候,沒有“因材施教”,根據學生個人不同的情況進行不同的力量訓練計算。又由于訓練器材短缺的情況,體育教師安排的力量訓練計劃之中過于強調杠鈴負重的肌肉鍛煉方式。這種鍛煉方式雖然對器材要求較小且容易實現,但是同時它也十分容易導致學生的身體受傷,無法再繼續(xù)進行訓練。因此需做到以下幾點:①預備姿勢,兩腳左右開立,與肩同寬,雙手整握杠鈴橫桿,兩臂向上提,將杠鈴置于胸部與鎖骨之間、鎖骨之上,保持身體直立;②連續(xù)挺舉,雙臂向上挺舉杠鈴,直至完全伸直,要注意手臂與身體的直線夾角不大于30°,然后收腳并立(注意不能夠采用跳躍式收腳),身體保持直立,接著屈臂將杠鈴放回胸部與鎖骨之間或鎖骨之上,在完成前不得有屈膝的動作,此為一次有效挺舉。
在體育運動之中,速度的訓練是為了能夠更好地完成傳授的體育競技技巧。但是由于場地限制、技能訓練方式等原因,速度訓練也并沒有達到一個讓人滿意的程度。速度訓練的分類有很多種,并不是一種方式就能夠全面地進行速度訓練的。但是現階段的速度訓練方式之中缺少具有針對性的訓練方式,無法有效地根據實際情況進行速度訓練的調整,進而導致出現比賽中回防速度過而進攻防守速度不夠失分的情況。在實際的速度訓練設計與內容開發(fā)中,可以通過彎道加速跑項目來訓練學生的速度素質。動作要領:①在彎道過程中整個身體要向內傾斜,旨在克服離心力;擺動腿前擺時要注意左膝的稍微向外延展,用前腳掌外側著地,右膝要稍微向內,用腳掌內側著地,同時加大右腿的前擺幅度。②在彎道加速跑的敗筆過程中,要注意左臂靠近體側的擺動幅度不要太大,右臂的擺動幅度和力量也應適中,并且在前擺過程中要稍微向左前方偏移,后擺時肘關節(jié)要稍微向外。
耐力訓練的方面包括有氧耐力與無氧耐力兩項。有氧耐力的訓練主要是為了讓隊員能夠在賽中或者賽后更快地恢復體力以及其他機能;而無氧耐力則是對運動員在賽場之中的耐力進行作用。現階段的初中體育體能訓練之中,對無氧耐力的訓練少之又少甚至根本沒有,導致耐力訓練無法達到最好的效果,比賽之中也不能拿到好的成績。這里給出一套耐力訓練的方式,根據訓練的情況設置反復變向跑的訓練,訓練的方式為在田徑場進行排隊,以教練員信號為準,得到信號之后做前后左右變換方向跑,每次的時長為2min,重復3~5 組,每組之間的間隔為3~5min。在進行變向跑的時候需要注意,每一個段落都是往返跑,也就是跑出之后必須要再度返回起跑的位置,每次的距離只要為50m。上面說的這種耐力訓練方式能夠有效地提升運動員的耐力,且兼顧有氧耐力與無氧耐力的鍛煉,能夠有效提升體能訓練的效率。
初中體育運動體能訓練之中存在的問題還比較多,在制訂體能訓練計劃的時候,需要按照初中生的身體基準以及實際需要進行,確保進行的體能計劃不僅準確有效,也不會對初中生造成負荷。同時初中體育教師應當不斷地學習先進的教學理念,豐富教學手段,使得初中體育課堂更加符合學生的實際情況,在建立高效課堂的同時,促進學生綜合素質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