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俊
(四川省威遠縣新場鎮(zhèn)中心校,四川 威遠 642458)
今天,許多語文教師仍停留在“小語文”教學上,認為語文教學就是學完教科書上的課文,把書本知識教過手,學生能考出不錯的分數(shù),就算把語文教好了。這種觀念是錯誤的。面對時代的發(fā)展和知識大爆炸的現(xiàn)實,隨著高考、中考制度的改革,如果小學語文教學故步自封,仍只是依賴那薄薄的幾本教材,顯然是不夠的,是不能充分提高學生語文能力的。因此,小學語文教學應立足于促進全體學生的發(fā)展,為學生的終身學習、生活和發(fā)展奠基,這就是小學語文教師應具有的“大語文”教學觀。簡單地說,就是不再把語文課僅僅當做一種工具課,而是培養(yǎng)學生時時、處處學習語文的態(tài)度,幫助其形成良好的語文思維方式,把語文融合到生活的方方面面去靈活學習,達到提高學生語文素質和語言運用能力的目的。
語文是情智雙修的學科。大語文教學觀就是要在教學中具有大教材觀、大教法觀、大課堂觀和大閱讀觀。
大教材觀,就是語文教師應將一切適合閱讀的文字材料當作教材,有重點、有目的地去開展教學。它不是貶低和排斥課本,而是以課本為主導,做到觸類旁通,做好知識遷移,圍繞課本有選擇地進行教學。這對培養(yǎng)學生語文學習的興趣有極大好處,也對教師自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按蠼滩摹笨梢允菆罂?、雜志、影視,或者大小部頭的小說,乃至古今中外的不朽篇章,它能讓學生的知識和生活豐富起來。
為了貫徹這種大教材觀,我要求學生在教學活動中要擁有“四本教輔”:一本語文工具書(培養(yǎng)語言運用能力)、一本周記(培養(yǎng)寫作能力)、一套課本同步資料(加深教材理解能力)、一份報紙(拓寬閱讀能力)。我在完成課本教學任務后,還要求學生做到四個“一”,即每天讀一篇好文章(做好句段摘抄);每周看一本高品位雜志(《讀者》或《散文》);每周寫一篇周記(隨感或美文點評);每周練一版楷書字。我在所教班級還建立了“圖書角”,存有幾十上百冊書刊供學生閱讀。這些書,大多是師生捐存的。為了讓學生愛護書籍,我在班上開展了每兩周一次的“拍讀活動”,讓想看書的學生參與拍讀,如一本書幾人爭著看,以拍價高者先讀。這樣既能讓捐書的學生得到一定比例的經濟補償,也能用這些拍讀款或學生捐款從書店和舊書攤上購買一些書刊充實圖書角。這樣一來,學生閱讀興趣倍增,既開闊了知識面,也充實了課余生活。
生活中時時處處皆語文。真正的大語文課堂教學,應是課堂內外不分主次,相輔相成。語文老師除把握好四十五分鐘課堂教學外,還要善于引導學生積極投入校園、家庭和社會這些大課堂中。今天,許多老師主張“跳出課堂教語文”,想方設法將學生的課堂延伸到家庭、學校、社會生活之中,讓學生做到語文學與用的結合。
我在教學中常把課堂結構分成三部分:課前三分鐘,著重檢查和訓練學生聽說讀能力,分小組或值日生完成;課中半小時,著重課文的有效互動教學,讀“厚”讀“快”讀“寬”;小結五分鐘,著重課文內容德育美育的延伸與寫作技巧、方法的拓展,把課文中積極的思想內容推薦給學生作為作文素材。
為拓寬學生視野,我鼓勵學生充分利用學校圖書館、閱覽室、班級圖書角、教室黑板報、手抄報等渠道進行學習,積極參加學校和班級的書法、作文、讀書等興趣小組,舉辦或參與朗讀、演講、辯論、春秋鄉(xiāng)村游等活動,把語文學習從教室內拓展到校園、街道和鄉(xiāng)村。
所謂“大教法”觀,就是打破固化的教學模式,少些“主義”與“法、性”,多些靈活具體的操作,培養(yǎng)好學生的語言文字能力,杜絕“老師講得多,學生讀寫少;課本分析多,方法指導少;作業(yè)布置多,課外閱讀少”的現(xiàn)狀。大語文教學法,強調的是拓寬語文學習的內容、形式與渠道,注重課內外的聯(lián)系。
我們嘗試著打破學生從進校門到畢業(yè)這六年“從一而終”的跟師學習局面,積極整合資源,開展好教師之間的合作交流,采用集體備課和“專題走教”等方式,落實同課異構和異課同構的研討,取長補短,尋求規(guī)律,讓有不同專長的老師對精研專題進行“輪教”,讓一個班學生能同時享受到多位教師高質量的教學。
大閱讀觀實際上是新課程背景下努力實現(xiàn)“以學生為主體” 的開放式教學法。除了要求學生對經典課文熟讀成誦外,教師要加強課外閱讀的指導。教材選文雖是精挑萬選的佳作,但它是精糧,就像人要營養(yǎng)均衡,身強體壯,必須做到精粗搭配一樣。對相關課外讀物的補充閱讀,是必要的。當今是信息化、全方位開放的社會,很大一部分信息的來源都存在于課外書籍中。加強課外閱讀,不僅是時代對語文教學的呼喚,更是全世界語文教育成功的經驗。
《新課標》也明確指出課外閱讀的重要性,要求課外閱讀一二年級不少于5萬字,三年級不少于15萬字,四年級不少于30萬字,高年級每學年不少于50萬字。小學生如能大量閱讀富有人文精神的童話故事、人物傳記、少年小說、世界名著縮編本等,有助于學生形成良好的道德品格和健全的人格;學生由封閉式讀書轉為開放式閱讀,能極大激發(fā)其自主學習的積極性;教師和家長指導學生多讀書,并采取多種形式交流讀書心得,引導學生自主獲取知識,形成能力,有助于理解和運用好祖國語言文字;大量的課外閱讀,有助于把祖國母語素質與愛國主義教育有機結合起來。
我在教給學生閱讀方法后,就要求學生每天要有半小時以上的課外閱讀時間;把詞句摘抄或讀書筆記作為語文常態(tài)作業(yè);每周評比班級“閱讀之星”來激勵學生;每周用一節(jié)課給學生進行課外閱讀交流等。
總之,從傳統(tǒng)語文教學觀轉變?yōu)榇笳Z文教學觀,其實是從知識本位向人本位的轉化過程?,F(xiàn)代社會已進入網(wǎng)絡時代,我們不僅要教給學生有限的語文知識,而且要教給學生學習的方法。那種傳道、授業(yè)、解惑的教學方式已顯落后,我們只有真正重視學生的主體作用,采取生動活潑的形式,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樂于把社會作為自己的語文學習園地,才能促進學生人格與個性的全面發(fā)展,實現(xiàn)教育的真正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