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比努爾·吐爾遜
(武警工程大學烏魯木齊校區(qū),新疆 烏魯木齊 830001)
引言:隨著一帶一路的建設和推進,以及各地區(qū)、各民族之間愈加緊密的溝通和聯(lián)系,越來越多以維吾爾語為母語的人對漢語產生了興趣并開始學習漢語。但是,由于文化、語系等方面的不同,在學習漢語的過程中,會發(fā)生種種語法偏誤。本文通過對以維語為母語的學生在學習漢語時經常發(fā)生的如省略偏誤、成分多余、語序不當等語法偏誤進行分析,并通過維語與漢語的比較,以此給學生們提供一定的幫助。
維語中的量詞數量相對于漢語來說較少,而且一個量詞的使用范圍也很廣泛,不像漢語中的量詞局限于使用在某一類名詞。在維語中,數詞一般可以直接與名詞結合使用,無需再依托量詞[1]。例如維語:partε這一量詞就可以與很多名詞結合使用,如bir partεnan(一塊馕)、bir partεkitap(一本書)。因此很多人經常在學習漢語時錯誤地使用量詞。如:
①我今天讀了一塊書(我今天讀了一本書)。
②我們坐在一個桌子上(我們坐在一張桌子上)。
1.介詞偏誤
在漢語中,有把、在、向等介詞,但是在維語的體系中是不存在介詞的。維語通過名詞+位格來表示漢語的介詞“在”,而學生使用介詞“在”時容易受到維語的影響而遺漏介詞。
③這次活動中,他們獲得了冠軍。(在這次活動中,他們獲得了冠軍)
④媽媽的幫助下,她完成了作業(yè)。(在媽媽的幫助下,她完成了作業(yè))
⑤我感覺商店里見過她。(我感覺在商店里見過她)
⑥我對他家吃飯。(我在他家吃飯)
例句⑥中,應該用介詞“在”,但學生卻使用了指示對象的介詞“對”,這是因為在維語里“對”、“向”這兩個漢語介詞用“與格”表示。名詞放在“與格”后,來表達范圍、趨勢、目的[2]。維語的“與格”與漢語的“在”在一些用法上有一些相似,造成學生會混淆漢語介詞。
2.助詞偏誤
漢語中存在著許多助詞,但是在維語中卻沒有與結構助詞對應的虛詞。因為維語中不存在結構助詞,所以很多學生在學習中由于慣性思維的影響,會出現遺漏了結構助詞且往往還沒有意識到的情況,這也是學生們在學習過程中的一大難點。
⑦這鉆石打磨真漂亮(這鉆石打磨得真漂亮)
⑧我的自己的書(我自己的書)
在漢語中修飾語和中心語之間必須加上結構助詞,在維語的表達中,通常是在詞語后加上附加成分而形成的,即語法關系中的屬格。例如維語的“ni?”這一附加成分在漢語中可以對應地翻譯成“的”,所以學生們在學習時,經常會出現誤加構助詞“的”的偏誤。
3.語氣詞偏誤
在維語中,表示詢問、催促等語氣時通常使用“t∫u”,它既可以表示 “嗎”,也可以表示 “呢”。這就導致學生在使用漢語過程中,以為“嗎”和“呢”這兩者的用法相同。
⑨我要不要吃東西嗎(我要不要吃東西呢)。
⑩我吃過飯了,你嗎(我吃過飯了,你呢)。
漢語的語序為SVO,即主謂賓語序。維語的語序為SOV,即主賓謂語序。學生在使用漢語的過程中,會將維語的語序套用到漢語上,將賓語放到句中,造成句法偏誤。
?今天太陽沒有(今天沒有太陽)
?我公園去(我去公園)
補語是漢語的主要句子構成部分,但在維語中卻沒有補語。當漢語翻譯為維語時,其中的補語一般譯為狀語。在學習了補語這一句子成分后,盡管學生們開始注重運用補語來表達,但受到維語的影響,仍然習慣用狀語,造成誤加狀語的偏誤。如:
?他們很唱歌起來(他們唱起歌來)
?妹妹很跳舞起來(妹妹跳起舞來)
例句?、?為形容詞謂語句。在該類句式中,當表達肯定意義時必須要在謂語形容詞前加上一個意義弱化的“很”,如果省略掉“很”,那么句子的意味就會改變,有比較的意思。例句的形容詞后面都加上了“起來”用于表示行為的開始,但是沒有比較的意思,所以不應該加上“很”。
?他把電線斷了(他把電線剪斷了)。
?錢我的,不是你的(錢是我的,不是你的)
在例句?中,“剪”是主語發(fā)出的動作行為,“斷”是所涉及的對象“電線”,兩者間存在因果關系,因此必須有謂語動詞,再以補語來表示結果。而維語在表達由某類行為、動作而造成的結果時一般用表示結果的動詞強制態(tài)來作為謂語,所以常會出現動詞的遺漏。例句?為判斷句,在判斷句的學習中,由于維語以體詞謂語句來表達漢語的判斷句,因此學生們經常會遺漏“是”這一謂語。
維吾爾語屬于阿爾泰語系,為黏著語,語法是顯性的,屬于形態(tài)型語言,注重形合。維語的形態(tài)變化多樣,有著豐富的形態(tài)標志,名詞有格形式,形容詞有級,動詞有各種時、態(tài)和體的變化[3]。因此當詞語的順序發(fā)生變化時,僅僅只是詞序發(fā)生了變化,語法關系卻不一定會變化。即使是主格名詞放在句中或者句末,它一般都是作為主語。通過詞尾的附加成分,我們也可以從中看出格的形式從而分析得出詞與詞之間存在的句法聯(lián)系。
漢語屬于漢藏語系,為孤立語,語法是隱性的,屬于語義型的語言,注重意合。漢語語法與維吾爾語語法比較起來,有兩個比較突出的特點:一個是詞序和語序,一個是虛詞。由于漢語沒有形態(tài)的變化,詞序的變化影響表層語法關系,改變了詞序則語法關系也會改變。因此在表達時,依靠詞序的變化來表達不同的意思。一般來說如果詞序不同,表達的意思也不盡相同。例如“真好呀”與“好真呀”,“不是我”和“我不是”改變語序后的表達意思就不同。
通過以上的對比分析,我們可以對維漢語言之間的差異有更深入的了解。老師們在教授漢語時可以更有針對性地進行講解,做到有的放矢,學生們在學習漢語的過程中也可以選取薄弱部分重點練習。母語遷移使得學生們簡單地套用漢語與維吾爾語的對等規(guī)律,這只是造成學生們在學習漢語時產生語法偏誤的原因之一,文化背景、生活方式、思維以及個性特征的不同也是造成學生們出錯的原因。所以,在未來我們也應該從其他方面入手,探討語法偏誤的產生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