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忠
前一階段,參加一個30年前的大學文學社成員聚會,當年這個男女比例為6∶1的大學的文學社,幾乎是清一色的男生,也許由于青春萌動時期競爭激烈,也可能由于文學青年是那個時代證明自己厲害的一個手段,30年后再聚,發(fā)現當年搞文學的這幫青年,在事業(yè)成就上也遠遠超過平均值。
另外一件幾乎毫無關系的事情:某名校本科生采用英文版的《線性代數》上課。其實我也有這個感覺,當讀一些專業(yè)著作或者進行專業(yè)課程的學習時,學生學習原版教材往往更容易理解知識。由此看來,翻譯成為一個大問題。
以上的事情讓我有一個困惑,語文教育到底是創(chuàng)造的支撐力量,還是阻礙力量呢?什么時候成為支撐力量?什么時候又成為阻礙力量呢?
前不久,看了央視的《中國詩詞大會》,一批青年才俊背誦的詩詞量遠遠超過我們那個年代的人,但是,作為一個全國性的詩詞大會,卻不考寫詩,這么多經過嚴格訓練的“考場機器”,偶爾寫幾句所謂的“詩歌”,連對仗都說不上,要是拿到30年前的我們大學的文學社,會被鄙視至極。
多年從事計算機行業(yè),發(fā)現經過“越來越重視語文教育”思想培養(yǎng)的學生,卻經常連一份簡單的產品說明書、軟件注釋、博文、論壇帖子都寫不好,反而是一些沒有經過中國嚴格語文教育的海歸(中學階段就出國的),更適應科技行業(yè)的溝通表達。在一個科技和創(chuàng)新行業(yè),需要多用動詞、多用邏輯關系進行靈活而富有親和力的表達,但這些都是目前語文教育缺乏的。在科技行業(yè)最實用的少用形容詞多用巧用動詞、專業(yè)名詞的說明文,語文教育一直缺位。
事實上,人性的啟蒙、多角度觀察人性和社會,恰恰是文學而不是科學能夠帶給青年人“改造世界的信息模板”。文學與創(chuàng)新的正向關系證據在我們身邊到處都是,我對400多名諾貝爾獎獲得者和60位圖靈獎獲得者的家庭背景做過調查,父母一方從事科學、一方從事文學的比例超過90%。然而,如果這樣就認為學好語文就能搞好文學甚至科學,也大錯特錯。據統(tǒng)計,大學的文學專業(yè)和文學院出作家的比例,低得離譜。我們經常見到的文筆極好的人往往具有的是理工科背景。
語文教育要成為創(chuàng)新的推動力量,就需要加強形式與邏輯的訓練,事實上,數學上著名的歌德爾不完備定律,就是從概念與語言的形式邏輯入手的,宋詞的形式邏輯、格式、音律、平仄訓練,能創(chuàng)造出精彩豐富的內心世界。而理工科中所需要的形式邏輯、結構化思維,往往會激發(fā)細膩的情緒表達。反之,以冗長的背誦為代價甚至是禁錮的理念為代價的表達,形式上也許放松了,學生甚至以為自己是不受任何禁錮的,但背誦過多,內涵過少,內在細膩情緒訓練過少,對創(chuàng)新也是不利的。
除了形式與邏輯的訓練之外,說明文與動詞使用的訓練也至關重要。這些年,孩子寫日記的比例越來越低,寫命題作文的比例越來越高,再加上應試教育使得學生社會感知不多,因此,為寫而寫、充滿了空洞無物的形容詞的作文充斥語文教育。為此,建議多進行說明文、翻譯、動詞的訓練,這些不難,都是身邊的、實在的,這對于創(chuàng)新也有重大意義。另外,用語文表達藝術、美術、創(chuàng)意思維訓練是更加重要的,讓學生基于事實,激發(fā)想象力,尤其是描述細膩的身體感覺,是創(chuàng)造思維的起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