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琳君
摘要:《前奏曲》是李斯特頗具代表性的交響詩作品。這部作品氣勢恢宏,表現(xiàn)了激昂樂觀富有斗爭性的情緒。為表現(xiàn)作曲家的意圖,這首交響詩在樂器配置上獨具匠心。文章旨在通過其中弦樂器的配置來探尋作品的意趣與精妙的藝術構思。
關鍵詞:李斯特? ?交響詩? ?《前奏曲》? ?弦樂配器
中圖分類號:J605?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 ? 文章編號:1008-3359(2019)21-0003-02
《前奏曲》是李斯特頗具代表性的交響詩作品。這部作品氣勢恢宏,表現(xiàn)了激昂樂觀富有斗爭性的情緒。為表現(xiàn)作曲家的意圖,這首交響詩在樂器配置上獨具匠心。文章旨在通過其中弦樂器的配置來探尋作品的意趣。
弦樂在《前奏曲》的整體器樂配置中占有重要的地位。這種重要的地位首先體現(xiàn)在引領全曲的“生命”主題即由弦樂奏出。其次,弦樂承擔的主題部分以及為管樂所起的主題烘托作用都表現(xiàn)得很生動。再次,弦樂不同方式的配置在全曲的結構劃分、氣氛渲染、背景鋪墊中起到了十分關鍵的作用。下文以上述的三方面的作用為順序依次來探尋作品中幾個片段的弦樂配置及作用:
弦樂組的配置為小提琴Ⅰ、Ⅱ,中提琴,大提琴和低音提琴五個聲部。整首交響詩由弦樂組整齊的C音撥奏開始,五個C跨越兩個八度奏出的“生命”主題扣人心弦,猶如聆聽到生命的脈搏,感受到生命的召喚。小提琴聲部擔任中央c的演奏,位于小提琴的較低的音域,音效暗淡,避開了小提琴具有光澤音色的音區(qū);中提琴和大提琴聲部擔任小字組的c的演奏:此時中提琴運用了第四弦(C弦)空弦來演奏,小字組c音為中提琴常規(guī)定弦的最低音,而C弦的發(fā)音通常又較為陰暗、粗澀、深沉,此處的弱奏帶有神秘的音效。大提琴在此處采用了G弦的一把位演奏,接近G弦的狼音效果,不穩(wěn)定的音色帶來推動性的效果。低音提琴以大字組的C音加厚了聲部的音效,增加了音色張力。雖然,兩次撥奏以弱奏呈現(xiàn),并且十分的短暫,在時值上僅占有兩個小節(jié),但它們?yōu)槿黝}增添無窮的意境,表現(xiàn)了作曲家從生命的聲音開始思考和探討,如果生命是死亡的前奏,那么到底選擇如何生,是頹敗還是斗爭,在后面李斯特給出了答案。兩次撥奏后,是一個疑問性的音調,分別由小提琴和大提琴、低音提琴,小提琴和中提琴以連弓連音奏出,表現(xiàn)了對生命意義的探問,旋律線條曲折上升,預示了選擇斗爭的樂觀的態(tài)度,也寓示了全曲再現(xiàn)部的性格變奏。疑問樂句的前兩小節(jié)以小提琴的G弦配合大提琴的內弦演奏,加上低音提琴的聲部烘托,顯得豐滿而深沉,溫和而富有感染力。后兩小節(jié)中,中提琴接替了大提琴和低音提琴的聲部與小提琴音色融為一體,將樂句推至小字二組的a音,小提琴與中提琴的同度結合,此時中提琴位于較高的音區(qū),音色柔美而光澤,富有幻想力,效果強烈,有效地加強了小提琴聲部的緊張度,增強了音色的戲劇性張力和情緒渲染力。
引子中,弦樂的配置上主要采用了齊奏的手法。線條性的因素在表達作曲家的意圖的過程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以下從線條的密度、濃度、力度等特征來探討李斯特的創(chuàng)作構思:引子一共34個小節(jié),五個聲部的弦樂組基本采用多層八度線條的構成,由弦樂的雙八度、三個八度的多層重疊構成的齊奏線條表現(xiàn)了統(tǒng)一而宏大的音勢。引子中,以八分音符為主,采用了行板,速度并不快,但配合弦樂的齊奏產生了深刻、浮想聯(lián)翩的、濃郁的、推動性的、前瞻性的效果,更具推動情緒上升的潛力和動力。從P到f的力度級有效地發(fā)揮了引子的功能作用,從輕、暗而斷續(xù)的撥奏到連綿的連弓長樂句,從引子開篇的兩個疑問樂句(3-6小節(jié),12-15小節(jié))的結束音a2和b2歷經一些列的離調后解決到主部主題的開始的c3音,證明了作曲家想通過力度的遞進,旋律線條的預設和曲折上升來表達對把生命看作死亡的前奏這一悲觀思想的反駁。
主部主題從35小節(jié)至46小節(jié),這一部分為樂隊的全奏,其中弦樂組主要承擔了背景音色的作用。在這12個小節(jié)中,次中音長號和低音長號以強勢的音響擔當了主部主題旋律的演奏,大管作為木管組唯一在此演奏主旋律的聲部對長號起到了很好的聲部加厚和支持的作用。木管組和銅管組的其它樂器主要以主旋律骨干音的形式進行旋律的強化。弦樂組的在這一部分分成了兩個層次:小提琴Ⅰ、Ⅱ和中提琴以相差三度的主調琶音形式用跳弓進行強奏,音色堅強、果斷、濃烈而熱情,音域短時間內的大幅變化造成了極大的動力性,很好地烘托了主要旋律的澎湃情緒,十六分音符的跳弓添加了緊張的氣氛,表現(xiàn)了生命的斗爭含義。而弦樂的另一層次是由大提琴和低音提琴相隔一個八度演奏與長號和大管相同的主要選律,盡管在銅管的洪亮音響下幾乎無法辨識出弦樂組低音聲部的參與,但從總體音色而言,大提琴和低音提琴的加入使低聲部獲得了堅實穩(wěn)定地八度支持,讓整體音效厚實而雄壯。
弦樂組的襯托支持在主部主題中有著十分重要的作用。嘹亮的銅管,豐滿的木管加上堅實而分工合理的弦樂背景在引子和連接部的中間制造了一個雄偉的主部主題,這種在樂器配置上,音樂性格上,情緒上的對比體現(xiàn)了戲劇性的創(chuàng)作構思,并暗示了生命意義中的斗爭性,同時為再現(xiàn)部的音樂性格作了鋪墊。
在主部主題的陳述之后,是具有想象力的連接部。這一部分主要由弦樂組和木管組構成。這是弦樂組在引子的1-15小節(jié)后再次來擔任主題的演奏,相對于主部主題弦樂組強勢的烘托作用,這個連接部在音樂性格上為過渡到副部起到了關鍵的作用。作曲家利用弦樂組的五個聲部在連接部的過渡功能上做足了文章。使得主部主題、連接部和副部渾然一體而天衣無縫。連接部從47小節(jié)開始,止于69小節(jié),基本可以劃分為三個部分。這里僅就第一部分的(47-53小節(jié))的弦樂配置作分析:這個部分主要是弦樂組樂器,僅在50和51小節(jié)出現(xiàn)了大管演奏的兩個變形的動機片段。弦樂五個聲部各司其職,都承擔了不同的功能作用。第一小提琴聲部在小提琴的低音區(qū)以三連音效果的16分音符分解主和弦延續(xù)了主部主題的伴奏音型,這種處理使得9/8拍聽起來具有3/4拍的效果,產生了動蕩不安的情緒,主和弦二轉位和主和弦的分解在小提琴的G和D弦上呈示,弱奏時融合了兩弦的音質特征,時而濃郁暗淡,時而柔和明亮,音質的微差巧妙地貼和了隱伏、動蕩的背景音色的需求,讓這一背景音色在這7個小節(jié)中時隱時現(xiàn),獨具匠心。第二小提琴與大提琴一起擔當了連接部中的主題旋律,小提琴借雙音的方式來支撐旋律的進行,音域較低,但音色相對飽滿柔和。大提琴在第二小提琴的同度上進行了主要旋律的演奏,主要以A弦演奏使大提琴的在主旋律中表現(xiàn)出音色的優(yōu)勢,賦予這一主要旋律以熱情,溫暖,飽滿和濃郁的色調,十分優(yōu)美動人。中提琴在這一旋律中配合低音提琴以及第二小提琴和大提琴的旋律起到了聲部補充的重要作用。中提琴首先與低音提琴相隔一個八度演奏引子中的撥弦,這讓低音提琴的撥弦在連綿的主題中顯現(xiàn)出來。而后中提琴支持了第二小提琴的非旋律音和旋律骨干音,強化和聲色彩性,豐滿了聲部。低音提琴在這一部分中十分關鍵,低音提琴在重復引子開始的撥弦和“c、b、e”的疑問動機音調,并且數量加倍,速度也加倍。四次撥弦,前兩次各占用一個小節(jié),后兩次僅占一個小節(jié)。疑問動機音調也連續(xù)兩次呈現(xiàn),第一次沿用了引子中出現(xiàn)的速度而第二次則快了一倍。而后又是四次撥弦。運用了引子的特征性素材,與引子構成了呼應。
連接部第一部分的弦樂組安排可謂是異彩紛呈,在第一小提琴模糊隱動的背景基調上,第二小提琴和大提琴奏出柔潤美好的主旋律,中提琴的支撐異彩斑斕,豐富了主旋律。構建美好情景的同時,作曲家沒有忘記對生命意義的追問,在低音提琴中強調了生命主題的撥弦與疑問動機的精心設置,速度的遞增和數量的加倍表現(xiàn)了追問的急切,動機音調的貫穿承前啟后,具有重要的結構功能意義。這幾個小節(jié)融合了引子與主部主題的素材和副部的音樂性格,篇幅不大卻有著十分豐富的內涵,精致的弦樂配置可謂達到了良好聽覺效果和創(chuàng)作構思意義的雙贏。
李斯特的這首交響詩作品在配器上有諸多精彩之處,在此,僅能就幾個片斷略述一二。管中窺豹,來細品和領略大師精妙的藝術構思。
參考文獻:
[1]楊立青.管弦樂配器教程[M].上海:上海音樂出版社,2012.
[2][匈]李斯特.李斯特音樂文選[M].俞人豪,譯.北京:人民音樂出版,1996.
[3]周小靜.鋼琴之王李斯特[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
[4][俄]亞科夫·米爾什坦.李斯特(上卷)[M].張玉之,彭小平,譯.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2002.
[5][俄]亞科夫·米爾什坦.李斯特(下卷)[M].史佳,譯.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