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通過觀察課堂“教”與“學”的過程來完成對課堂教學的診斷與評價。從課堂組織的方式和過程,從學生的積極主動參與,從學生的活動量以及教與學的氛圍等角度進行課堂教學監(jiān)測。加強數學課堂互動的必要性。從運用多種手段創(chuàng)設教學情境、設置利于探究高質問題情境、開展學生間合作探究式學習、切實做好交流展示學習環(huán)節(jié)和注重學生課后反思總結過程五方面闡述如何進行數學課堂互動監(jiān)測。
關鍵詞:小學數學;課堂教學;觀課;監(jiān)測;效益
近年來,有教育界專家提出了“觀課”的概念。所謂的“觀課”,顧名思義,就是通過觀察課堂“教”與“學”的過程來完成對課堂教學的診斷與評價。從課堂教學的樣式來看,“觀課”的行為似乎不太合理。因為,課堂教學的藝術畢竟在很大程度上依賴有聲的藝術,僅僅通過觀察是無法完全了解課堂教學過程的。所以說,“觀課”充其量只能算是課堂教學診斷與評價的一種快捷方式而已。
那么,作為課堂教學診斷與評價的一種快捷方式,“觀課”是否符合新課程背景下的教育教學規(guī)律,能否對課堂教學做出公正與準確的評價呢?筆者以為,新課程改革倡導自主、合作、探究式的新型學習方式。從課堂組織的方式和過程來看,這樣的教學過程肯定是需要學生的積極主動參與的。因此,課堂教學過程呈現的就是學生活動量大,教與學的氛圍濃烈。從這個角度來看,“觀課”還是能夠較好地完成“教”與“學”的診斷與評價的。
那么,在新課程改革背景下的小學數學課堂教學過程中,如何才能更好地進行觀課,以達到有效監(jiān)測,進而提升課堂教學效益呢?
一、 加強數學課堂互動的必要性
之所以要在課堂教學過程中強調互動,其根本的原因和出發(fā)點在于新課程改革充分發(fā)揮學生課堂學習主體性的需要。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與學生之間,學生與學生之間形成良好的交互,通過交流、討論、激辯來完成自己學習知識體系的建構是非常有必要的。在這個過程中,學生能夠在一個平等、自由、開放的環(huán)境中充分發(fā)表自己的看法,亮出自己在學習上的心得,同時也能夠借鑒、吸收別人的學習心得,達到互相交流、互相印證、互相促進的作用,這樣就能夠很好地避免了古人所說的“學而不思則罔”的境地。
眾所周知,數學是一門特別講究思維邏輯的學科。在運用輻合思維解決問題的過程中,不少學生對概念的理解總會出現這樣那樣的偏差,對于如何對公式進行變形,并由此靈活地解決相關問題感到困惑、棘手。這一點對于小學生來說顯得更是明顯,因為受他們所處的年齡階段特點所限,他們在理性思維的發(fā)展上還比較薄弱,想要求他們在理解與運用上有所發(fā)展,迅速準確地解決實際問題是很難的。正因為如此,在小學數學課堂上充分發(fā)揮小學生學習主體的作用,組織引導他們進行有效的互動,促進他們完成數學思維能力的提升就特別有意義。
二、 如何進行數學課堂互動監(jiān)測
觀課的目的在于對課堂教學進行有效的監(jiān)測、診斷,以此作為課堂教學評價的主要依據,發(fā)現教學過程中存在著的不足并加以整改,對于教學中的優(yōu)點則予以表揚,以達到臻于至善的境界。正因為如此,在實施觀課監(jiān)測的過程中,我們要注意抓住課堂互動的關鍵點進行有針對性的觀察。
(一) 運用多種手段創(chuàng)設教學情境
在小學語文課堂教學過程中,不少優(yōu)秀的語文老師都很注重通過課前的組織、調動來幫助學生完成文本學習的情感積蓄,使得學生積極主動地、迅速地帶著正確的情感進入文本的學習,為接下來的學生真切學習體驗打下堅實的基礎。在小學數學課堂教學過程中,有經驗的數學老師也往往會采取同樣的措施,巧妙運用多種手段創(chuàng)設適宜教學情境,調適好學生的學習心理,使得學生在接下來的課堂學習時間里充分發(fā)揮主體作用,求得學習效益的最大化。
對新鮮事物充滿好奇、活潑好動是小學生的天性。相信所有的小學數學老師都會有這樣的感覺:要求學生安安靜靜地坐在座位上聽課、看老師的演示是很困難的,學習效果也是很糟糕的;而如果我們能夠有效地組織學生主動地投身到學習中來,有效地進行小組層面甚至是班級層面的互動,那么他們將會是熱情的、主動的,學習效果也將會是極佳的。也正是因為如此,小學數學老師要注意根據教學的內容,結合具體的學情,設計相宜的教學情境,通過巧妙的教學導入,激趣設疑,調動學生學習的興趣;同時通過自帶自制教具、多媒體手段甚至是實地觀察體驗等方式方法來巧妙設置教學情境。這樣的話,學生才能迅速地把注意力集中到課堂學習上來,他們才能帶著探究的欲望完成相應的學習任務,才能在互動過程中有序、高效地進行交流,取得預期學習成果。
(二) 設置利于探究高質問題情境
古人云:“疑者,覺悟之機也,一番覺悟,一番長進”。這話說得真是太精辟了,它準確地論述了學習之于質疑的關系。一直到今天,我們的教育工作者還在堅持利用疑問推動課堂學習的優(yōu)良做法。所以說,在小學數學課堂學習過程中,學生在進行自主學習時如果沒能產生高質量的問題來,那么我們基本上就可以斷定這堂課的走向了。因為如果學生沒能在自主學習環(huán)節(jié)存留高質疑問,那么在接下來的合作探究環(huán)節(jié),他們就將面臨學習進程無法延續(xù)的問題。
正因為如此,高明的數學老師都是非常善于組織引導學生進行自主學習,非常注重學生在關鍵點設疑、于無疑處質疑的。當然了,如果要求每位學生都能夠提出高質量的疑問來是不現實的。這個時候,我們數學老師就要注意巧妙科學地設置問題情境,把學生的注意力吸引到重要的知識節(jié)點上來。這樣的話,學生所提出來的問題就會有針對性,他們所提的問題也就能夠保質保量。以教學“兩個數的最小公倍數”章節(jié)知識為例,在引導學生進行自主學習之前,數學老師就可以請座號數是3的倍數的同學站起來,然后又請座號數是4的倍數的同學站起來。這時,教師就可以適時的引導全班同學:“為什么有的同學站起來2次?這是為什么?”。通過這樣的問題情境創(chuàng)設,相信學生會一下子產生探究的欲望,從而積極主動地投入到章節(jié)知識的學習中來。學生的學習熱情被點燃了,他們自然就會在行動上表現出來,表現在與其他同學的合作上,這就很容易為我們所觀測到了。雖然從理論上我們無法觀測到學生互動的結果,但是相信通過不錯的互動過程,結果也就在預期之中了。
(三) 開展學生間合作探究式學習
在新課程改革背景下的課堂上,學生的自主學習是課堂的基石,它直接關系到課堂學習的走向。而學生的合作探究則關系到課堂學習的深度和廣度,關系到課堂教學效益的產出。所以說,這個環(huán)節(jié)是非要組織好不可的。而小學數學老師要想組織好學生的合作探究,很關鍵的一點就是要有效地調動起學生的互動,使得他們能夠在互動的過程中去主動感知,在操作的過程中去體會,在討論的過程中去思辨。這樣的話,學生在課堂中學來的東西就是他們“自己學來的”,是活生生的,是印象深刻的,是具有個性化特點的。
學生的合作探究是不是組織得好,效果能不能達到預期是非常容易觀測或預見的??梢韵胍姡瑢W生在合作探究過程中氣氛冷清,學生各自為政,那么我們就可以說互動組織得不夠好;反過來,如果學生在合作探究過程中氣氛濃烈,多邊合作,那么我們就可以說互動組織得往往比較好。當然了,我們也應該注意到有時候看來互動熱烈的過程其實不過是“虛假的繁榮”,因為學生的合作探究不在正確的“點”上,他們的互動過程已經偏離正確的方向。所以,即使是他們投入與他人一樣的時間,他們的學習產出還是比不上他人。一句話,他們的合作探究是低效的甚至是無效的。因此,在學生互動過程中,我們提倡教師要“俯下身子”,要深入到學生的合作探究中去,做好學生學習進程及學習階段性成果的實時監(jiān)控。而這些東西,卻又是觀課所不能很好做到的。
(四) 切實做好交流展示學習環(huán)節(jié)
在傳統的課堂教學過程中,留給學生交流展示的機會是非常少的。其主要的原因在于教師成了課堂教學的主體,他們占據了課堂絕大多數的時間。而新課程改革背景下的課堂學習就不同了,這是基于對學生完全具備自主學習能力的充分信任,更是建立在學習需要學習者主動參與感知的新理念之上。正是出于這樣的原因,我們可以看到在新課程改革背景下的課堂呈現出學生多方互動的良好局面,可以看到學生在這種良好學習氛圍下的輕松高效學習。
新型課堂學習環(huán)境下,組織引導學生進行深層次的交流展示是非常有必要而且是非常有效的。這是因為學生的知識感知以及能力形成畢竟是一個內化的過程,是隱性的,是為我們教師所無法清楚了解的。也正是因為這樣的原因,我們需要組織引導學生的交流展示。這樣的話,我們就可以通過學生的交流展示來觀測他們到底獲得了什么樣的學習成果,他們的學習行為是否存在問題,需要進行什么樣的調整?與此同時,學生也是非常歡迎學后的交流展示環(huán)節(jié)的,因為這是提供給他們關于學習成果的表現機會,使得他們既能夠體驗學習帶來的成功體驗,又能夠促進他們在交流展示過程中反思自己不足,吸收他人優(yōu)點、進而印證提高的重要學習過程。
(五) 注重學生課后反思總結過程
課后的反思總結有助于學生的知識梳理和反饋提高,這一點是幾乎所有的老師都能夠認識到的。但是也有不少的老師存在著這樣的認識誤區(qū):課后的反思總結屬于學生思維內化提升的過程,是沒有必要進行互動的。誠如上文所言,學習成果有著內隱的特點,學生的課后的反思總結當然也是無法很好地觀測掌控的,需要通過一個互動的過程加以外顯。這樣的話,學生就能夠通過這個互動的環(huán)節(jié)交流一下自己學后的體會,檢點一下自己有哪些收獲,在學習行為上需要做些什么修改?做到了這些,學生就能夠超越個人思維的局限,學習借鑒他人的優(yōu)點和長處,更好地進行反思總結。
總之,課堂互動是新形勢下課堂教學改革一個非常重要的觀測點。課堂互動組織得好不好與課堂教學效益的產出有著直接的關系,需要每一位老師去認真考慮教學互動的方式方法。教育教學主管部門也要認真研究課堂教學互動的觀測點,為更好地實施觀課教學管理提供準確依據。
參考文獻:
[1]陳星學.小學數學課堂師生有效互動策略的研究與體會[J].教育教學論壇,2014.
[2]孟凡玉.小學數學課堂師生互動質量的觀察與評價[J].基礎教育,2015.
[3]陳惠芳.落實有效互動,綻放課堂精彩[J].新課程導學,2017.
作者簡介:
蔡秀月,福建省漳州市,福建省漳州市龍文區(qū)藍田中心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