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桂敏
(河北省永清縣劉街鄉(xiāng)中學,河北 永清 065600)
初中道德與法治課,主要是為了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道德與法治,做一個合格的好公民。作為一名教師,必需努力在課堂上營造民主、平等、和諧的教學氛圍,以身作則,身先垂范,引導學生努力作一個合格的中學生。以下是我在教學實踐中,針對道德與法治課教法的一些探索,供同仁們參考。
道德與法治課,應寓教于學,寓教于樂。抓好課堂管理,向45分鐘要質(zhì)量,著力培養(yǎng)學生的良好品德,以及良好的學習習慣,在整個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努力營造輕松快樂的學習氛圍。用多媒體教學手段,用優(yōu)質(zhì)的課件讓學生覺得學習過程就像觀看電視劇,幻燈片一樣有趣。比如用電視公益廣告片教育學生遵守社會公德,愛護環(huán)境。從而用寓教于學,寓教于樂的方式,來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道德與法治。
課堂是教師與學生面對面進行交流、學習的主陣地。在教學中,教師要隨時隨地觀察學生的一舉一動,細心地發(fā)現(xiàn)學生在課堂上的不良習慣,巧妙地讓學生意識到自己的錯誤,從而改掉那些不禮貌、不文明的行為。師生之間應從細節(jié)、從一點一滴注意自己的言行。農(nóng)村學生來自各自各樣的家庭,有些同學就把家里的、山區(qū)的一些不文明習慣、不禮貌語言帶到學校、帶到課堂。作為道德與法治課的教師,有責任、有義務糾正這些不良言行,當然如果能結(jié)合所學課文,巧妙地指出哪些行為是不禮貌的、不文明的,這樣學生就會意識到自己的哪些言行是不對的,平時在課堂內(nèi)外注意自己的言行。向優(yōu)秀學生學習、不知不覺間,一批有文明、懂禮貌的學生在茁壯成長。
初中道德與法治課重在教會做人,這就要求老師正人先正己,所謂其身正不令而行,老師必須以身作則,要求學生做到的自己先做到。新課程中“心有他人天地寬”一節(jié),其目標是要學生學會寬容他人,善待他人,如果做老師的不能寬容學生的過錯,動不動暴跳如雷,心煩氣燥,還怎么去教導學生呢?因而我提出“寬容他人,從我做起”的口號。首先我?guī)ь^在校報上撰文“校園呼喚寬容”倡導師生之間要寬容,同學之間要寬容,整個校園都寬容。我贊美寬容,歌頌寬容。課內(nèi)課外,學生有這樣那樣的過失,我都努力克制自己的不良情緒,心平氣和、寬以待人,讓學生學會換位思考,耐心地做好思想工作。老師也不是完人,犯了錯誤也要敢于承擔責任勇于自我批評。
教的本質(zhì)在于引導,引導的特點是含而不露,引而不發(fā)。對課文中的思考題,如果直接告訴答案,就會扼殺學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其獨立個性就會受到壓抑,這與高效課堂的理念是背道而馳的。在教學中,我努力用興奮地情緒感染學生,熱切的關(guān)注、勃勃的生氣去引導學生,讓學生在內(nèi)動力的驅(qū)使下,自覺投入到學習、思考問題的過程中,古人說: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要交給學生自學的方法讓他們自己學會走路,自己去求知,真正實現(xiàn)教是為了不教。譬如爬山,學生爬不動了,老師不是拖著他走,而是要喚起他內(nèi)在的精神動力,鼓勵他不斷地向上攀登,從而使學生體驗到成功的快樂。新課標要求,必須讓學生認識到學習是自己的事,七年級道德與法治“學習新概念”一課,我鼓勵學生討論、分析文中漫畫,是自己用小鬧鐘幫助去學校呢?還是靠爹媽每天早晨催著起床呢?然后想想自己是怎么做的,又應該如何做呢?一系列的問題使學生認識到學習要靠自己,爹媽和老師只是外在的因素,新的教育理念認為,只有當學習的責任真正從教師身上轉(zhuǎn)移到學生自己身上時,學生的學習才是真正有意義的學習。
培養(yǎng)學生健康的心理素質(zhì),是道德與法治課的一大任務。幫助學生克服心理障礙,使學生健康活潑的成長,是我們每一位教師的神圣職責。在學到“我與父母交朋友”一課時,我讓學生說出自己成長的煩惱,和父母有沒有沖突、代溝?進而討論如何理解父母、體諒他們的難處,克服自己的逆反心理。我班就有一個男生因為父母經(jīng)常吵架,最后鬧到離婚。如此家庭,使原本學習上進、成績不錯的他,從此變得魂不守舍,脾氣暴躁,無心學習,我找到他了解他的情況,決定給他的媽媽寫封。信中我誠懇地談了對婚姻、家庭生活的一些看法,教材中父母、孩子要溝通的道理我都寫進去,希望她振作起來,做孩子的榜樣,解開了她心中的疙瘩。后來,我也經(jīng)常找該男生談話,要他正確理解看待大人的事,與媽媽多溝通,做媽媽的朋友。這個學生的心理障礙漸漸消除了,現(xiàn)在又恢復了往日的笑容,學習也進步了,只是多了幾分與年齡不相稱的成熟。同學們課堂上的討論也很熱烈,通過討論認識到寬容、理解,溝通的重要,懂得了設身處地為他人著想,有了心與心的溝通,課堂便充滿了陽光般的溫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