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夢晗 中國人民大學
它考慮了人的功能、需求和欲望等生理、心理方面的因素,使設計能夠滿足人的各種合理需求。例如,各種按摩機器、視聽設備和人文環(huán)境的建設等。
在數(shù)字媒體產品的設計和開發(fā)中開發(fā)出了具有審美情趣的軟件界面,并設計了符合人們視覺習慣的顯示模式,發(fā)明了簡單實用的控制功能。例如,設計并開發(fā)了一種空間小、體積小、重量輕的軟屏幕顯示器。
人與物的活動影響著環(huán)境,環(huán)境也制約著人與物的活動。從宇宙到空間環(huán)境,從自然、社會和文化環(huán)境到人們的服飾、飲食、生活和旅游環(huán)境等,都有有限和無限性、邊界性,空間和時間等諸多因素都會對其產生影響。如噪音、水污染、廢物循環(huán)再造、流動生態(tài)房屋等。
作為第一生產力的科學技術,其對社會的審美傾向有著不可小覷的影響。廣義而言,技術美是指人類活動和工具對社會及自然因素的影響,它是對感性和理性兼具的人的反映。狹義上說,技術美是規(guī)范一定專業(yè)和行業(yè)的要求,它體現(xiàn)在行為、圖形、圖像、產品等方面。例如,古代打夯的韻律之美,運動員運動技術所產生的運動之美。在設計領域中,有人工技術的自然美,簡單加工技術、計算機產生技術的簡潔美,復雜的美感,同樣的美感和速度的美感等。
生活在不同時代,具有不同社會地位和職業(yè)的人對技術美有著不同看法。這也是哲學家盧梭把機器技術看作道德墮落和社會混亂的原因。莫里斯和拉斯金認為機器生產技術摧毀了自然之美。俄國構成主義則倡導機器生產的標準化。米斯倡導簡潔之美。尼采則否認計算機技術的綜合美,他認為科學技術的進步導致了人類精神的損失,審美情趣和個性的喪失。
功能美是指人、物與環(huán)境在滿足特定對象的特定需求和目的的過程中所形成的高效感、和諧感、舒適感和自然感。例如,房子在具有了居住的基本功能后我們才會考慮它的外觀、燈光、空間分割等感受。汽車擁有了載人載物的基本功能后,我們才說它有獨特的外觀,有高性能。服裝擁有了穿戴的基本功能之后,才表現(xiàn)出了它獨特的設計風格、豐富的變化等美感。
關于功能美,世界各地的學者都進行過廣泛討論。哲學家蘇格拉底的“功能就是美”理論指出:任何達到功能目的的東西都是美的。中國古代大臣五舉的“無害之美”提出:“夫美也者,上下、內外、大小、遠近皆無害焉”。古羅馬的建筑師魯威在他的《建筑十書》中就對耐用、方便、實用的建筑以及美觀、賞心悅目等功能和美學原則進行了相應的闡述。而法國的洛可可和巴洛克時期提倡的則是復雜、宏偉、高雅的建筑之美。
現(xiàn)代建筑師對功能和美感開始有了更多的認識。奧地利建筑師盧斯強烈反對建筑設計中的裝飾,認為“裝飾是邪惡的”。法國建筑師柯布西耶在《走向新建筑》一書中提出“房子是生活的機器”,這便是他的“機器美學”觀點。包豪斯的第二任校長米斯改變了全世界都在采用的“三分之一的天際線”這一建筑特色,并提出了他的“少即是多”的觀點。美國建筑師賴特的“有機建筑”理念大大啟發(fā)了四川美術學院新校區(qū)的別墅開發(fā)。芝加哥建筑派系的代表沙利文學校則提出了“遵循形式功能”的口號。然而,美國后現(xiàn)代主義建筑師溫杜里則反對“少即是多”的主張,并提出“少即是無聊”的原則,強調建筑應該具有混沌的生命力,而不是明顯的統(tǒng)一性。
面對不同的市場需求、主體結構與設計過程,設計美學就會與市場需求產生不同的關系。
縱觀歷史發(fā)展長河,在手工時代的階級社會當中,市場的需求主體是少數(shù)特權階級,因此便普遍形成了精英貴族式的設計模式。而在機器生產的階段,設計則開始滿足大眾市場的需求。隨著生產力水平的提高,信息技術和自動化技術的興起使得設計開始全面滿足大眾市場的需求。
同時,設計既要適應市場的需求,又要在現(xiàn)有市場需求的基礎上開發(fā)新的市場需求。例如,羽絨服的“宇宙”風格就是為了創(chuàng)造一個冬季防寒的市場而特別設計的。
總而言之,技術美的定義和內涵是歷史的,是有限的,這是由社會發(fā)展的時間和空間所決定的,我們需要全面具體地去分析它。設計美學的研究方向也是隨著社會的發(fā)展、市場主體的變化而變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