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榕
(沈陽師范大學,遼寧 沈陽 110031)
布藝貼畫發(fā)源于唐朝,到迄今為止已有將近1000 多年的歷史,盛行于現今的北京、河北,是中國傳統的民間藝術之一。自古物以稀為貴,在中國數千年的文化發(fā)展史上,布藝貼畫有著極高的藝術地位,在古代也只有皇室貴族、富商大賈才能擁有。并且多作為祖?zhèn)鲗毑?,作為普通布衣百姓只能望洋興嘆,可望而不可即。也正是它自身的稀有珍貴,使得它在中國民間藝術中鶴立雞群。
布藝貼畫是一種以布為原材料手工制作而成的裝飾品,以鳳尾紗、棉布和絲綢為主要原料,而這種作品中包含了多種題材,有民間傳說、戲劇人物、民俗生活、動物、植物和各種吉祥圖案,帶有濃郁的地方特色。它不同于油畫、水彩畫和國畫,布畫創(chuàng)作利用的是花布本身所具有的色相、純度、明度以及紋理圖案作為創(chuàng)作元素,用剪刀剪出各種想要的造型,再進行創(chuàng)造性的拼貼,這些無序中夾雜著有序的花布給生活呈現出一種獨特的美感。
正是由于布藝貼畫有著豐富的藝術性和強烈的民族特色,再加上它比較容易的制作過程,因此它在現代裝飾藝術設計中也是非常受歡迎的。
布藝貼畫有著豐富多樣的寓意,想必這也是它在民間藝術中如此深受大眾歡迎的原因之一吧。在民間藝術中,布貼畫最初是由農家婦女們用縫制衣物所剩下來的碎布頭去剪貼一些圖案、花卉,并綴納在小孩的衣帽和鞋子上作為點綴;有剪貼成“魚戲蓮”裝飾在新婚男女的枕頭上,寓意夫妻關系恩愛融洽;老年人用的一般都是“福、祿、壽”題材;表現兒童題材的通常有“五毒”等圖案,有辟邪鎮(zhèn)惡之意;花、鳥、蟲子有祈福吉祥之意。布藝貼畫這種手工剪貼的藝術形式也承載著中國數千年的精神特質和審美內核。
布藝貼畫通常用白色作為底子,而它所表現的內容顏色豐富明亮,剪貼的邊緣線明朗清晰,堪比木版畫的刀木特點??筛鶕鶆?chuàng)作的作品的整體格調去搭配布料的材質及顏色,用不同顏色的布搭配出各種冷暖色調,甚至漸變色調。
根據千奇百怪、不規(guī)則的布塊形狀拼貼出各種風格的作品,受民俗風情的影響,現代藝術設計的熏陶,傳統工藝品的啟發(fā)等,這些豐富多樣的題材給布藝貼畫的發(fā)展提供了新的契機,以其嶄新的面貌走入現代生活中,并成為裝飾藝術界的一股清流。
布藝貼畫也是屬于中國民間傳統手工藝術的其中一種,它最早起源于古代婦女對于一些廢舊布頭和破舊衣物的二次利用,使其變廢為寶,進而也體現了當時的人們在民間藝術的發(fā)展中已經持有資源的可循環(huán)利用觀念。然而隨著當代人們的生活水平日益提高,對物質文化的追求逐步轉向對精神境界的追求,藝術商品作為一種特殊的商品形式正在走進人們的視野,因此諸如剪紙,刺繡,皮影等這些傳統民間藝術迅速蓬勃興起,深受國內外藝術家歡迎。
布藝貼畫融合了陶藝,雕塑,美術等多方面的工藝技能,藝術本身也是由各民族藝術相互影響相互交融發(fā)展起來的,并且在這種潛在的碰撞中不斷的創(chuàng)新和超越,才能將布藝貼畫工藝引向更好的發(fā)展方向。要在各個藝術流派的競爭中立于不敗之地,就要善于不斷汲取眾多流派藝術的創(chuàng)作原則和表現手法中的精華來充實自己。只有這樣,布藝貼畫這種民間工藝才能逐漸壯大和發(fā)展起來,使自己的本體和原則變得更出彩、更生動。
布藝貼畫的裝飾性是其本身最大的特點,通過拼貼、縫布和補花布飾可以創(chuàng)造出多種豐富的具有浮雕感的布貼畫,它造型和色彩的多樣性以及布飾上的貼塊、縫合、鑲花和拼接,還有布料的材質特性仍舊可以像畫筆一樣去表現色彩的漸變效果,從而繪制成一幅幅精美絕倫的布貼畫,這些特征都無不起到錦上添花的作用和意義。設計師通過自己的創(chuàng)造性思維去體現這些民間藝術的價值,使得布藝貼畫在本身固有的價值基礎上發(fā)揮更大的藝術空間,點綴生活的同時進一步提升人們的審美感知能力,滿足了生活在現代化設計視覺下的人們對藝術品位的深層次追求。
布藝貼畫迎合了當代藝術設計的新發(fā)展,生活中隨處可見的廢舊衣物材料也為布藝貼畫的制作提供了很大的便利性,操作簡便省時,實現了資源的再次分配,正是藝術家們善于發(fā)現美的眼睛使布藝貼畫工藝綻放出更高的審美意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