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巍
(河北省涿州市東城坊中學,河北 涿州 072750)
當前,隨著新課程改革的不斷推進,初中生物的實驗課教學也被推到了高效課堂教學的風口浪尖。那么怎樣實現農村初中生物實驗課的高效性,我在這里將淺談一下自己的一些經驗。
從我國教育改革的現狀來看,雖已在教育思想、教學內容、師生關系等方面進行了較系統(tǒng)深入的研究,但實際生物實驗課堂教學中仍存在大量的低效教學現象,例如:(1)實驗教學過程中教師的主導作用過強,實驗過程和結果都由教師規(guī)定和示范,學生只是被動模仿和接受,缺乏思考和創(chuàng)新;(2)學生實驗過程按部就班,缺少思考,動手及動腦環(huán)節(jié)脫離;(3)實驗教學注重結果忽視過程,實驗過程對學生諸多限制,抑制了學生的創(chuàng)新思維和學習興趣;(4)缺乏對學生的創(chuàng)新精神、實驗態(tài)度、操作能力、合作意識等方面的統(tǒng)一評價,催發(fā)了學生的心理惰性,壓抑了學生的思維和學習積極性。針對以上原因,綜合生物教學的特點功能和現代教育理論,提出“鼓勵參與實現農村初中生物實驗教學的高效性”這一觀點。
“參與性教學”是指受教育者在明確教學目標的前提下,運用一定的科學方法,積極而又創(chuàng)造性地主動介入教學活動的每一個環(huán)節(jié),從而獲取知識、發(fā)展能力、接受教育的過程。其特點是:突出強調在教學過程中,學生充分發(fā)揮其自覺能動性,并認為在課堂教學中學生對知識、技能的獲得及隨之產生的能力提高、興趣激發(fā)和個性的發(fā)展都是學生對教學活動積極參與的結果。通過參與教學活動,充分顯示學生的“主體”作用。教師的作用是對學生的這種參與進行啟發(fā)、誘導、調整、激勵,是教學的組織者、合作者和參與者。它體現了現代教育思想和觀念,有利于推進素質教育,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能力。
那么,如何具體有效地開展“參與性教學”呢?
從理論層面看,教師和學生對同一目標的認知往往存在差異。從實踐層面看,教師教的目標與學生學的目標難以同時完成。因此,教學目標的定位與設計應當充分考慮學生的學。教師通過引導學生預習教學內容,并根據自己的不同理解,設計出自己應該到達和可能達到的知識目標、能力目標、德育及情感目標等。教師將自定的教學目標與學生定的目標融合起來,做到教與學的目標有機統(tǒng)一,有利于消除師生之間的認知錯位,增強教學的目的性和實效性。例如,有關發(fā)酵現象的實驗,一般老師為了順利完成教學任務,一般都做演示實驗,教師設想了實驗的每個環(huán)節(jié),幾乎完美的為學生展現了發(fā)酵的實驗現象,但是熟不知如果教師將這個實驗設計成預先讓學生分組準備材料,并展現各組的發(fā)酵實驗現象,從而交流討論各組的異同之處,發(fā)現問題、解決問題。既培養(yǎng)了學生的交流討論能力、也有效的讓學生真正參與進來,發(fā)揮了主體作用和提高了學生對生物實驗課的興趣。參與性作用體現明顯。但是,這樣靈活的設計實驗,往往實驗結果易偏離軌道,這就需要教師要特別設計好引導環(huán)節(jié)。
“解決問題模式”其核心是通過“問題”引起學生思考,使不同層次的學生都能主動參與“問題解決”,從而體現“參與教學”的指導思想。
創(chuàng)設“問題情景”,激發(fā)學生興趣:心理學研究表明:“思維隨問題而出現?!倍季S是指向解決某個問題的。教師根據確定的教學目標,就課本內容有針對性地設計出“由淺入深,環(huán)環(huán)相扣”且?guī)в刑魬?zhàn)性的問題。問題設計應具有幾個特點:①矛盾性:學生發(fā)展的動力是內在矛盾沖突。教師可以設計出學生根據已有的知識、經驗解決不了的問題,以激起學生的內心矛盾,從而產生解決矛盾的動機和求知欲。②挑戰(zhàn)性:根據學生的好勝心理,教師設計富有挑戰(zhàn)性問題,可以激發(fā)學生的求知欲和探究意識。③情境性:教師運用實物、實驗、多媒體等手段創(chuàng)設情境,吸引學生的有意注意,激發(fā)興趣,適時提出問題,有利于豐富學生的想象,激發(fā)解決問題的動機。④梯度性:教師提出的問題,要遵循學生的認知規(guī)律,由易到難,循序漸進,同時也要遵循“學習理論”(如奧蘇伯的有意義學習理論等),有助于學生清理知識之間的內在聯(lián)系。例如“綠葉在光下制造有機物---淀粉”的實驗,當根據老師的引導,學生用碘遇淀粉變藍色的化學原理來驗證對照中兩片葉子看誰會變藍色?沒想到結果由于葉綠素的干擾,實驗現象不直觀。那么解決如何熔解葉綠素的問題是本實驗的比較難的梯度引導問題,這個問題的導入既激發(fā)了學生的求知欲和學習興趣,又利用了學生的好勝心理,緊接著“趁熱打鐵”利用多媒體等先進手段,播放視頻,引導學生自覺學習溶解葉綠素的方法,無需多言,這樣的教學效果真可謂“一箭多雕”的培養(yǎng)了學生的生物科學素養(yǎng)??傊?,教師應通過創(chuàng)設問題情景,引導學生進入積極的思維狀態(tài),對學生的自學起到定向的作用。
組織討論,解決問題:為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發(fā)揮思維的“共振效應”。在課堂組織教學時,通過討論,學生可以取長補短,有助于解決自學中所遇到的“困難”,達到共同促進與提高的目的。從認知層上看,學生對問題的理解也相應到了一個新的高度,思維的深度與廣度得到了有效的拓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