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燕
在欣賞音樂作品的時候,我們首先感受到的是音樂的旋律,其次是音樂的力度,最后是演奏的樂器。人們在欣賞過程中,腦海中總會不由自主地去猜想音樂所描繪的畫面,但卻很少考慮到音樂作品中的音樂基本要素,以至于對音樂作品的理解只停留在較淺的表層,而未形成深入的體會,在對音樂的感覺上也比較模糊。
對于這一問題,我們在欣賞音樂作品的時候,應當有意識地把握其中的情景變化,分析其中音樂基本要素的轉變。
比如在欣賞音樂作品《蝶戀花·答李淑一》的時候,欣賞者可以較為明顯地感受到音樂基本要素在隨著音樂情景變化。從歌詞“我失驕楊君失柳”開始,營造出了一種滿懷思念的氣氛,隨后激烈的感情高幅度迸發(fā),加強了對于思念之情的表達。“問訊吳剛何所有,吳剛捧出桂花酒”以問答的方式抒發(fā)了柔緩、悠遠的情感,音樂力度變化十分鮮明,整體上達到了收發(fā)自如的效果。接著由以飄逸溫婉的旋律描繪出了嫦娥起舞的美妙情景,令人心向往之,卻又不免有些寂冷之感。隨后一句“忽報人間曾伏虎”,音樂力度突然加大,情感振奮,最后的“淚飛頓作傾盆雨”鏗鏘有力,激情澎湃,如浪涌巨濤一般撲面而來,震撼心靈,使人久久回味,難以忘懷。
通過對這一音樂作品的賞析,我們可以清晰地認識到,音樂欣賞不只要看其內容,想其畫面,更要深入感受音樂基本要素的變化,通過不同音樂節(jié)奏、力度所表現出來的情景變化。
從心理學的角度來講,情緒與情感既緊密聯(lián)系,又有所區(qū)別。情緒涉及的范圍更加廣泛,但不如情感變化更加持久和強烈。情緒與情感皆是基本的審美特征,音樂作品的欣賞過程則是欣賞者體會其中情感的過程,也是感受音樂基本要素的變化過程。音樂是情感的載體,比起其他的藝術形式更具表現力和感染力。在欣賞音樂時,情緒變化與情感變化經常會同時產生,使我們被音樂作品深深地打動。情緒的變化通常比較直接,較少受到主觀意識的控制,但情感的變化不僅需要聆聽,更需要用心去領會音樂要素的變化,才能獲得更加深刻持久的體驗。
以音樂作品《歡快的農民集會》為例,該作品選自貝多芬的《第六田園交響曲》第三樂章,具有鮮明的寫實性與風俗性,這部音樂作品本身幾乎已經為我們表現出了一個活靈活現的場景。它以一段三拍舞曲開始,曲調呈反復式、歡快性發(fā)展,為我們營造出了歡樂愉悅的鄉(xiāng)村舞蹈氛圍,接著是一段牧歌旋律,由雙簧管演奏,在聆聽的時候,我們仿佛看到一個德國人在拿著樂器吹奏。然后是三拍子旋律,音樂風格更加歡快活潑,我們通過這一段仿佛能夠感受到農民們欣喜興奮的情緒,但不久突然傳來了雷鳴聲,歡樂的聚會被打斷,農民們各自走開了。從前面的歡快愉悅,到后面的倉皇而散,通過音樂基本要素的變化,形成了音樂作品前后的對比和轉變,為欣賞者帶來了獨特的情感體驗。
音樂作品的體裁形式非常豐富,比如協(xié)奏曲、舞劇、歌劇、交響樂、合唱等。如果只對其中的一兩種類型有所了解,那么對音樂基本要素的認知也會比較模糊。我們對各種不同音樂體裁的作品的欣賞,能夠通過其間的對比更加準確地把握音樂的基本要素。比如音樂作品《重整山河待后生》,全曲以其聲音階G高調式旋律為主,且音域包含了從低音la到高音sol的變化,旋律中以京韻大鼓的聲調為主,欣賞者能夠感受到濃郁的京韻大鼓風格。
在欣賞音樂作品的過程中,感悟和分析音樂基本要素具有重要的意義,是從音樂角度去思考和感受音樂作品的關鍵。在音樂作品欣賞中把握音樂基本要素,對于我們音樂欣賞水平、審美能力、判斷能力等方面的提高都有著很大的幫助,能夠使我們更好地了解音樂作品中的情景變化、情緒和情感的表現以及對不同音樂體裁形式的了解,不僅會形成美的體驗,更是一種心靈上的享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