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中蓮
摘? 要:美國華裔女作家譚恩美的第一部長篇小說《喜福會》直面美國華裔兩代人之間的代溝,卻以喜、福為名,深入地探討了美國華裔對兩種文化,兩個世界的喜和福的認知。
關(guān)鍵詞:《喜福會》;華裔美國人;喜;福
[中圖分類號]:I106? [文獻標(biāo)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9)-32--01
譚恩美(Amy Tan)是一位有著華裔血統(tǒng)的美國當(dāng)代女作家,在短短的幾年時間連續(xù)發(fā)表了三部長篇小說中《喜福會》(1989年),《灶神娘娘》(1991年)和《百種秘感》(1995年)。其中,1989年出版的《喜福會》一出版即引起轟動,成為當(dāng)年連續(xù)九個月穩(wěn)居《紐約時報》榜首的暢銷書,并獲得文學(xué)界、評論界的一致好評,是影響最廣,讀者涉及各層次較多的一部長篇小說,在美國主流文學(xué)中也是占有一席之地,更被翻譯為20多種文字,在世界范圍內(nèi)享有盛譽。該小說的英語名為The Joy Luck Club,中文書名直接取其字面意思,翻譯為《喜福會》,符合作者要表達的意思。作為華裔美國女作家,譚恩美不忘中國根,敏銳地借鑒引用自己和母親,以及周圍移民家庭的故事,創(chuàng)造性地講述四個移民母親和四個美國出生的華裔女兒之間情感和文化的沖突,用第一人稱生動地揭示了移民母親一代的中國式的喜和福與美國下一代的女兒們所認為的喜和福,以表面的文化情感沖突,創(chuàng)造性地展示了兩輩人之間內(nèi)在的中國文化傳承和認同。
一、移民母親對喜和福的期盼
小說開篇以千里鴻毛一片心來開始四大部分中的第一部分的敘述。一片心,是飽受戰(zhàn)爭之苦的吳精美的母親吳素云對于未來生活,未來家庭,未來孩子的美好期盼:“如今她已是上了年紀了,卻依然清晰記得,……在上?!瓘牟耸行∝準掷镔I回一只所謂的天鵝,……后來,她帶著它遠赴重洋奔赴美國?!退计疵扉L脖子往那未知的彼岸張望著…待到了美國,我要生個女兒,她會長得很像我。但是,她不用看著丈夫的眼色低眉垂眼地過日子……我要將她打磨成一只真正的天鵝,比我所能期盼的還要好上一百倍的高貴漂亮的天鵝!”[1]所以,到了美國,精美母親傾盡全力培養(yǎng)精美,但是受美國文化教育的精美卻越來越不領(lǐng)情,最終在學(xué)業(yè)、事業(yè)、婚姻上和母親的期盼背道而馳。
薇弗萊·龔的母親龔琳達早在薇弗萊6歲時,就用那個時候用大家很少有人知道的下棋戰(zhàn)略精心教導(dǎo)女兒:“萬事要不露聲色,才會成功,這是一種戰(zhàn)略。就好比下棋?!盵2]而當(dāng)女兒問到母親班上男孩子們說的中國式的折磨,媽媽言簡意賅地說:“中國人會做生意,還有中醫(yī)和國畫,在世界上享有很高的聲譽。美國人才懶惰呢。中國人肯吃苦。”[3]其實,這就是龔琳達中國式的喜和福的看法,是希望女兒通過鉆研棋藝、吃苦獲得喜和福。
二、華裔美國女兒的喜和福
譚恩美深知,華裔母女之間的隔閡是不可能消除的,“由于文化背景和生活經(jīng)歷差異巨大,又由于太多的文化空白無法填補,同樣的語言對母女具有不同的含義,同一語言傳遞的信息與意愿大相徑庭。[4]
許露絲是幾個華裔女兒中最聽話的,對母親一直是盲目信任的:“她說什么我都深信不疑,即使我一點都不理解她講的?!盵5]但是隨著年齡的增長,許露絲又覺得美國式的見解更和她意。所以在離婚的事情上,她給每個人都講了,但就不給她的媽媽說。不過,在試圖讓自己的心來做判斷后,許露絲找到了自我,并通過一個夢表達了出來:“那晚,我夢見自己在花園中游蕩……朦朧中,看見媽在小心地俯身照料著一顆顆花卉……猶如在照看著一個個嬰兒??匆娢?,她對我揮揮手:‘看,我早上剛剛把它們種下,為了我,也為了你!”[6]許露絲終于明白,母親不是為了讓她聽話,控制她,而是為了她好。同時,深深了解中國母親對孩子的愛的譚恩美,以母親帶著一只天鵝奔赴美國開始,由美國女兒這只美麗的天鵝回到中國來結(jié)束喜福會的長篇敘述。精美幸福地找到了根,幸福地見到了雙胞胎姐姐,不由得歡喜地表達:“呵,這就是我的家,那融化在我血液里的基因,中國的基因,經(jīng)過這么多年,終于開始沸騰昂起?!盵7]
三、新時代的美國華裔的喜和福
喜福會的創(chuàng)始人吳素云去世后,女兒吳精美取代母親吳素云出席。精美最開始還在擔(dān)憂自己是否能取代母親:“我原以為,大家會緬懷我的母親,叨念一番他們間的友情,以及為什么非要我坐在她的位子上,傳承延續(xù)母親在那個桂林之夜萌生的創(chuàng)意。但現(xiàn)在大家都全神貫注于那份財政清單,連什么都無所謂的父親也不住點頭表示贊同。在我看來,這盤新的生意似已填沒了因母親的去世而留下的那個空白?!盵8]果然,安梅姨說出了喜福會的成員對喜和福新的追求:“現(xiàn)在我們變聰明了。去股市碰碰運氣,公平地同進退;在麻將臺上輸贏數(shù)目很小,尋尋樂趣而已。反正贏家收進鈔票,輸家拿餐桌上剩下的菜肴打包,各有所得,皆大歡喜,這不很好嗎?哈哈?!盵9]
就像魯迅曾說過:“中國人底心理,是很喜歡團圓的?!盵10]深諳中國傳統(tǒng)和美國意識形態(tài)的譚恩美,通過找到兩個世界的結(jié)合點,對華裔兩代人的喜和福進行了深入的剖析,尋覓到美國華裔兩代人之間內(nèi)在的中國文化傳承,最后找到了美國華裔的皆大歡喜。
參考文獻:
[1][2][3][5][6][7][8][9]譚恩美著. 喜福會[M].程乃珊,賀培華,嚴映薇譯. 上海:上海譯文出版,2006. 引文均出自此書p.3,p.71.,p.73,p.170,p179,p255,p.15,p.16.
[4]牛曉林. 從母女交流障礙看小說《喜福會》中的“失語”現(xiàn)象[J]. 廣西教育學(xué)院學(xué)報,2007,(1).
[10]魯迅. 《中國小說的歷史變遷》,《魯迅全集》(八),第328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