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國臣
(江西省吉安市白鷺洲中學,江西 吉安 343000)
江西吉安地處贛江中游,古稱“廬陵”,元初改稱吉安,取“吉泰民安”之意,吉安素有“文章節(jié)義之邦”贊譽,此處人杰地靈、鐘靈毓秀,南宋以來登科及第士人涌現(xiàn)。吉安兼青銅文化、佛教文化、陸王心學、陶瓷藝術于一體,輻射四周,傳播海外,廬陵文化亦成為中華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我校系江西省重點中學、江西省首批示范性高中。學校前身為1241年創(chuàng)建的“白鷺洲書院”,是中國在原址上連續(xù)辦學歷史最長的中學,至今已近800年。先后涌現(xiàn)出文天祥、劉辰翁、陳正人、曾延生、黃歐東、趙林、王梓坤等數(shù)以萬計名貫古今、享譽中外的仁人志士和社會名流。
學校地處贛江中流的白鷺洲上,環(huán)境幽靜,風景宜人,自古就有“一林蕉雨分窗綠,四面書燈映水紅”的美譽。她悠久的辦學歷史、優(yōu)雅的學習環(huán)境和顯著的辦學效益享譽海內外。
我校的歷史就是廬陵文化的縮影,它不僅為中華文化增添了光彩,甚至在中國古代代表了最先進的文化方向,為中華文化寫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尤其是宋明時期杰出人物如歐陽修、文天祥、楊萬里的出現(xiàn),形成了以廬陵文化為主流的文化,這為后來豐富的傳統(tǒng)文化的傳承注入了重要的元素,形成了鮮明的區(qū)域特色。
廬陵音樂文化是廬陵文化的繼承與發(fā)揚,廬陵音樂文化在古代文化中占有一定的位置,據(jù)《樂府雜錄》記載:唐開元年,有永新的許和子為皇上獻藝,所以有“喉口轉一聲響傳九陌”的贊譽。后經時代變遷及大眾的創(chuàng)作,逐漸出現(xiàn)了采茶戲、永新盾牌舞及鯉魚燈等多種音樂形式。20世紀20年代后期,贛江中游的紅土地樂音漸響,順應時代的潮流,激蕩起新的思想風云,催生了世人矚目的革命音樂文化。廬陵音樂文化的形成與發(fā)展,對提升吉安地區(qū)人民的審美水平,豐富人民群眾生活等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而紅色革命時期形成的音樂文化,激發(fā)廣大戰(zhàn)士的斗志,宣傳了共產黨的政策和主張,加深了井岡山革命斗爭時期軍民的魚水情。
采茶戲是江西省獨具特色的地方小劇種,但因表現(xiàn)形式和表演風格、曲風結構、語言特點而各具特色,形成了江西的地域音樂文化特色,本文重點介紹吉安采茶戲。
1.吉安采茶戲的音樂特點。吉安采茶戲以唱為主,以念并配以舞蹈為輔,演唱與表演和念白融為一體,主要表現(xiàn)生活中的平凡事跡。表現(xiàn)形式豐富多彩、輕松活潑,尤其以“矮子步”、“折扇花”見長,舞臺表演真實自然大方,樸實幽默詼諧。
2.吉安采茶戲的文化意義。吉安采茶戲主要來源于采茶和其它茶事勞動,人們在歌唱中勞動,勞動又為音樂的創(chuàng)作和傳播提供了合適的土壤。吉安采茶戲是贛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是贛文化的重要支柱。極大豐富了我國傳統(tǒng)戲劇音樂文化。改革開放以來,吉安采茶戲精品迭出,其中《遠山》、《鄉(xiāng)里法官》先后獲得中宣部第八屆、第九屆精神文明建設“五個一工程”獎。這些作品既弘揚了時代的主旋律,又豐富了人民群眾的文化生活。
1.盾牌舞的形成及特點。盾牌舞是流傳在江西永新地區(qū)的一種民間舞蹈,是一種古代士兵操練演習陣式的訓練方法。其風格特點為動作幅度小、頻率快,表演時要掌握“推、擋、搭、架、逼、閃、跌、滾”八字訣。后來,當?shù)匾恍┥形淙罕妼⑺痈木幉⑻釤捦晟疲饾u演化成一種既具文化價值、觀賞價值又能健身娛樂的民間舞蹈。
2.盾牌舞的表演及文化意義。盾牌舞在永新一帶家喻戶曉,曾有“不練盾牌不是男子漢”之說,特別是元宵“出燈”必不可少,深受民眾喜愛。其隊伍龐大,陣式有序,具有較高的藝術造詣,同時,她又是全民健身娛樂的體育競技。2006年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1.鯉魚燈的形成及發(fā)展。鯉魚燈起源于贛南地區(qū)的民間舞蹈,后經民眾遷徙而傳至吉安,并在原有基礎上加工發(fā)展,演變成了吉安鯉魚燈。
2.鯉魚燈的表演及文化意義。鯉魚燈是一種表演性的民間燈彩舞蹈。由一只威武雄壯的鰲魚燈作頭,一只活潑調皮的青蝦燈為尾,五只金絲鯉燈、四只(或十只)紅鯉燈居中,共十一只(或十七只)燈組成。其表演共有十六個花節(jié),分屬環(huán)環(huán)緊扣、流暢連貫的四個不同章節(jié)。鯉魚燈外形美觀,裝飾艷麗,眼、腹、尾部裝置有燈珠,尤其適合于夜間表演。
建國后,吉安鯉魚燈屢次登上國家、省、市大賽的藝術舞臺,引起較大的反響。曾榮獲過包括華東地區(qū)一等獎、江西省一等獎在內的多項獎勵。改革開放以來,先后參加過全省和全國民間音樂舞蹈匯演,其影響遍及海內外,堪稱中華民族非物質文化遺產中的優(yōu)秀代表作。
二十世紀初期,隨著毛澤東、朱德等老一輩革命家來到井岡山,隨之也產生了富有革命特色的音樂形式,這不僅豐富了廬陵音樂文化,更把廬陵音樂文化的影響力擴大到全國。
井岡山革命時期的音樂主要是革命歌謠,如《國際歌》《打倒列強除軍閥》《十送紅軍》《毛委員和我們在一起》等,這些歌謠所采用的曲調大部是人民群眾熟悉的民間曲調,其歌詞敘事簡潔,形象鮮明,直抒胸臆。作為伴隨著井岡山革命根據(jù)地發(fā)展和壯大的音樂形式,革命樂章體現(xiàn)了一代中國人為了自由權利和民族解放,在艱苦的環(huán)境下依然革命熱情高漲、追求進步的豪情壯志。
自古廬陵文化源遠流長,光芒四射。當前,全市上下正在弘揚井岡山精神踐行新發(fā)展理念為實現(xiàn)全面小康綠色崛起而努力奮斗的號召,廬陵文化是黨的重要寶貴精神財富,更是吉安實現(xiàn)全面小康綠色崛起的力量源泉。新時期,廣大廬陵人要以高昂的姿態(tài)奏響井岡山斗爭時期的革命樂章,唱出吉安人的自豪感,唱出廬陵音樂文化的自信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