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珊珊
(江蘇省常州市武進區(qū)教師發(fā)展中心,江蘇 常州 213161)
民歌承載著人民的喜怒哀樂、傳遞著一個區(qū)域的民俗民風。民歌作為一個民族的文化符號,歷來得到各民族重視和發(fā)揚傳承。西方音樂史上,曾經(jīng)有過民族樂派,他們以民歌和民間音調為素材創(chuàng)作的作品,以激發(fā)本民族人民對祖國大好河山和民族精神的贊美和熱愛。在教育領域,更有著名的柯達伊教學流派,倡導運用本民族的民歌作為音樂教育的基本語匯,在學習音樂的過程中,傳承本民族的音樂文化;我國音樂課程標準也明確的把“弘揚民族音樂”作為一項基本理念。如何使這些理念和規(guī)定在特定的教學環(huán)境和條件下得到具體的落實,將是本文探討的重點。
一首民歌就是一個場景、一段故事,一個角色,一種腔調,我們需要傳承的是歌者的內在精神、音樂智慧、以及民俗知識。學校教育的執(zhí)行者是教師,讓民歌變成自己的聲音,首先主動用耳朵親近民歌,每位教師的成長環(huán)境和繼續(xù)學習的能力是不一樣的,也就決定了每位教師跟民歌的親和度是不同的。教育組織者需要幫助其融入一個合力的群體,來共同關注民歌的存在,用心聆聽欣賞來自土地、市井的聲音。其次,用歌唱的方式親近民歌,音樂教師未必個個都愛歌唱,因此在面向教師全員動員、培訓的基礎上,重點篩選出熱愛教育工作、熱愛民歌或民歌演唱的教師,組成一個教學研究聯(lián)盟,分享演唱經(jīng)驗;建立網(wǎng)絡民歌資源庫,把教材民歌、區(qū)域有代表性的經(jīng)典民歌、整理成不同的單元,從小歌,身邊的歌唱起,以此建立起教師的歌唱生活,帶動更多的教師。
民歌在當今學生所處的多元化的音樂聽覺環(huán)境中處于弱勢。以高中鑒賞《刨洋芋》為例,多數(shù)的班級和學生覺得,這種大白話一樣的歌唱不好聽,這使我們感覺到,當我們不做任何引導,這類記錄著勞動人民純樸而鮮活的勞動場景的歌謠,就被排斥在學生的生命之外。沒有任何文化的鋪墊,僅憑遠隔時空的聲音,是不能直接走進學生內心的。
其次,在學生少有機會受到現(xiàn)場肉聲的刺激與打動。最近一個美國華裔小姑娘,在電視節(jié)目中演唱京歌《我愛你中國》,字正腔圓,聲聲動情。這一切源于她的媽媽帶她進劇場看了一場演出,深為京劇華美的唱腔所感染。更源于之后師承了專業(yè)老師,獲得口口相授的指導。民歌傳承同樣也需要這樣的條件。古人云“絲不如竹,竹不如肉”,一次深刻的美的體驗足以能觸動內心堅定的追求。
第三,民歌再現(xiàn)的機會不多。一首民歌對于傳唱者來說,要唱上一輩子。而一節(jié)課只有45分鐘。理解文化,記憶音調都需要時間,多次的重復聆聽和演唱才能實現(xiàn)口頭傳唱。也才會產生感情。在宏大的聽覺世界里,如何利用學校課堂教學這塊寶貴的陣地,把優(yōu)秀的音樂文化植入學生的心田是我們共同的課題。
如何定位學校教育中民歌傳承的度?民歌依據(jù)其產生環(huán)境和條件,可分為風俗傳承(如婚喪嫁娶中演唱的歌,在特定時間場合演唱。如內蒙古的《送親歌》)、職業(yè)傳承(如,從事拉纖勞動,就會自然學到拉纖號子)、生活傳承(借助特定音調觸景而歌,如,信天游)、師徒相傳(賣藝人的口口相傳)等。這些無疑都是在特定條件下,親身參與得以延續(xù)。對于學校音樂教育而言,傳承也不再完全以演唱作為標準。更多側重于精神層面,包括對民歌文化的理解認同、愿意多次欣賞、積極演唱與分享。
在理清以上問題的基礎上,我們需要把目光聚焦在課堂上。如何在短暫的時間40—45分鐘內要完成民歌文化認知、民歌音樂感知、民歌歌唱表達,需要在內容與方式上推敲設計,高效施教。根據(jù)民歌的文化屬性,音樂載體,我們探索了一個能引導教師開展以傳承為目標的教學主張和做法。
每首歌的產生環(huán)境,歌唱角色都不同,傳承的方式也不應該千篇一律,這需要我們回到民歌產生的原點上。以江蘇版小學教材民歌歌曲為例,選擇了《開心里個來》、《楊柳青》、《打麥號子》、《抓馬荷》等,其中涉及到民歌的產生環(huán)境有田間、小鎮(zhèn)、兒童游戲場;涉及到的角色有城鎮(zhèn)居民、有田間農民、有孩童。伴隨歌唱的是勞動、休閑、游戲活動,甚至會涉及到相關的工具、玩具。這些都是民歌的源頭,抓住民歌所屬環(huán)境、角色、活動等,教學就會變得立體而生動。
一歌一教還表現(xiàn)為特定的教法,不同的歌用不同的伴奏樂器進行輔助,如,蘇州民歌《開心里格來》可以用琵琶來伴奏,靖江的《打麥號子》可以用打擊樂鑼鼓來伴奏。從學唱方式上來看,用民歌傳承的獨特方式,進行口口相傳的教與學。
民歌中包含了音樂智慧、民俗風情、內在情感、獨特韻味,我們分別從“唱形”、“唱情”、“唱韻”、“唱新”四個方面進行逐層展開,深入體驗。四唱也是民歌學習的重點內容。
“唱形”就是唱出歌曲的外形特征,以及構成外形特征的音樂要素,如魚咬尾、重復、模進的創(chuàng)作手法,以及特色節(jié)奏型、民歌的調式構成等,以此來感知民歌創(chuàng)造中蘊含的音樂智慧。根據(jù)不同的年級段,有針對性的認識和理解。
民歌作文文化符號,存在于每一個人類生活的區(qū)域,存在于不同的歷史時期。多歌相照就是將民歌之間進行類比,擴大感知的面;一方面是將唱過的曲目之間對比感知。另一方面將欣賞曲目與演唱曲目相互關照。站在更高的層面,認識民歌這個大群落,形成對民歌的大視野。此外還可以充分借助媒體資源,結合特定的民歌向學生推薦或展示包含經(jīng)典民歌的綜合性藝術作品。如:香港電影《三笑》就集中了多個蘇南小調,《劉三姐》集中了廣西多首壯族民歌音調。在娛樂中,領略民歌的豐富和獨特的魅力?!?/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