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玨
北方工業(yè)大學文法學院,北京 100000
審判實踐中,消費者“知假買假”案件往往會出現(xiàn)不同的判決結果,該現(xiàn)象的產生主要源自對“職業(yè)打假”現(xiàn)象的法律性質界定問題。爭議核心主要在于三個方面,一是身份的爭議,即“知假買假者“是否屬于消費者;二是經營者對“知假買假者”是否構成欺詐;三是“知假買假”行為可否適用《消費者保護法》中的懲罰性賠償,本文將針對這幾點爭議進行剖析。
所謂“知假買假”,是指消費者在購買商品之前就已經通過某種途徑對商品性質有了一定程度的清楚認識,能通過主觀判斷了解所購商品為假冒偽劣產品,但仍購買商品或接受服務的行為。[1]從形式上,此類行為可分為兩大類,第一是消費者與經營者均明知商品是假冒偽劣產品,在知道侵犯知識產權或存在安全風險的前提下,仍因其低廉的價格而購入商品;第二是基于索取高額賠償?shù)膭訖C,故意購入假冒偽劣產品繼而向賣家或廠家主張賠償。由此可見,純碎的“知假買假”行為無可厚非,關鍵在于后續(xù)索賠行為是否存在正當性。
“知假買假”之后索賠這一現(xiàn)象的存在并非偶然,而是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外部原因主要是市場經濟的激烈競爭,對于企業(yè)而言,實現(xiàn)企業(yè)效益、經濟利益最大化是其經營目的,重利思想會誘使有些企業(yè)違背法律和道德生產假冒偽劣產品;內部原因是購買商品者本身能認識到,在《消法》相關法律條文的支持下,自身利益受到損害時有權向商品的生產者或供應商要求賠償,這樣難免使得在購買假冒偽劣商品時帶有一定的目的性。
“知假買假者”通過訴訟獲得賠償?shù)姆梢罁?jù)主要在于《消法》的懲罰性賠償條款?!断ā返谖迨鍡l明確規(guī)定,經營者在提供商品或者服務時存在欺詐行為的,應當按照消費者的要求增加賠償其損失,增加金額為消費者購買商品的價款或接受服務費用的三倍,增加金額不足五百元的,為五百元;經營者明知商品或服務存在缺陷仍提供,造成死亡或嚴重損害健康后果的,除賠償相關費用外,還要對其處以消費者所受損失二倍以下的懲罰性賠償。第五十六條規(guī)定若經營者存在摻雜、摻假、虛假宣傳等欺詐行為,除承擔相應民事責任外,還可依照相關法律、法規(guī)規(guī)定予以高額處罰,并計入信用檔案,向社會公布。由此可見,修訂后的《消法》不僅對懲罰性賠償?shù)倪m用范圍及金額進行了明確規(guī)定,對制假售假經營者的打擊力度更為嚴厲,更能凸顯懲罰性原則的核心。
否定說認為,《消法》的立法目的和保護角度是基于商事活動中,消費者與經營者之間的信息不對稱而傾向于保護前者?,F(xiàn)實生活中“知假買假者”因其知“假”已然不處于普通消費者所處的弱勢地位,不再具有保護的正當性?!断ā分邢M者的購買或享受服務的行為是基于生活所需,而“知假買假者”是帶著索賠的目的,明知商品為“假”而故意買下,該購買行為的動機不符合消費者購買的目的。因此,不能將“知假買假者”納入消費者的范疇。
肯定說認為,“知假買假者”的購買動機只屬于道德范疇問題而絕非法律,對其購買動機進行審查于法無據(jù)、違背立法精神,更缺乏現(xiàn)實可操作性。若只因購買動機存在為謀取個人私利而否認職業(yè)打假人維權目的的正當性,是不合理的判斷。[2]幾乎所有領域中的維權行為都是為了維護個人的私權和利益,從社會環(huán)境來看,“知假買假再打假者”的存在可以起到良好的公眾監(jiān)督作用,可以凈化消費環(huán)境、遏制假冒偽劣商品的猖獗趨勢。維護自身權益是每位公民的權利,不應將“知假買假者”排除在《消法》保護的消費者范疇之外。
訂立合同中要構成欺詐應當具備以下法律要件,一是存在欺詐行為,該欺詐行為包括以積極的言辭提供虛假情況和違反對事實說明的義務;二是有欺詐的故意;三是該欺詐與相對人作出的意思表示之間有因果關系。[3]基于欺詐的形成要件,反對者認為“知假買假”者并非基于經營者的欺詐而作出了錯誤的意思表示,在作出購買行為之前,“知假買假者”早已知情該商品的真實性質和情況,不存在被隱瞞或被欺騙的情形,更不存在所謂的錯誤意思表示,因此對其不構成欺詐。
但有學者認為,《消法》對消費者給予特殊傾斜的保護正是由于其在交易過程中處于弱勢地位,不能完全套用民法的規(guī)定。經營者提供的商品或服務中存在的欺詐行為,只是經營者單方面的行為,無需以消費者的錯誤意思表示作為該欺詐行為的前提,只需經營者具備欺詐的故意,且實施了欺詐行為即可。
經營者承擔違約或侵權責任的前提是消費者發(fā)生了實際損失,而“知假買假者”持續(xù)性“買假”不是為了生活需要,而是為了追求經濟上的賠償獲利,對商品的使用價值并沒有任何期待。給予其賠償顯然違背了民法的“公平、誠實信用原則”,與最初的立法精神背道而馳。因此,這種為了索賠獲利而“知假買假”行為不能獲得懲罰性賠償。
肯定觀點認為,在商事活動中買賣雙方的地位是不平等的,消費者往往處于弱勢地位,《消法》在總則第一條已然明確其立法目的是為了保護消費者合法權益,維護和促進市場經濟秩序健康發(fā)展?,F(xiàn)實生活中,執(zhí)法機關的監(jiān)管難以全面到位,需要以“職業(yè)打假人”的存在,來彌補執(zhí)法機關監(jiān)管的不足。因此,“知假買假”行為能適用《消法》,使其獲得相應賠償可促使全民打假的積極性。
在經濟法領域,消費者是與政府、企業(yè)相并列的參與市場經濟運行的三大主體。消費者,是指為生活消費所需而購買、使用商品或接受服務的個人。由此可見,消費者就行為主體而言屬于個體社會成員,其購買商品或接受服務的動機是為了滿足生活需要。消費者享有的基礎權利包括安全保障權、知悉真情權、公平交易權、獲取求償權等。在保護消費者權利方面,經營者、國家、社會均負有相應的義務,其中經營者的義務包括保障安全、提供真實信息、標明真實名稱和標記、保證質量等,與消費者享有的權利基本吻合。當經營者提供的商品或服務造成損害結果,必須承擔相應的民事責任,發(fā)生制假售假或其他欺詐行為的,還需承擔相應的行政責任。消費者身份認定最有爭議的是,“知假買假”者并非為了生活消費所需而進行購買行為,其購買動機與“消費者”不符合。然而購買動機難以通過表象判斷,筆者認為“知假買假”案件的重心不在于論證購買商品者是否為消費者。
買賣合同的情形下,欺詐是指經營者故意向購買商品者傳達虛假信息,或者隱瞞商品的真實情況,使其在不真實的基礎上對商品產生錯誤的認知,并作出不符合其內心真實需求的判斷和意思表示。在實踐中要注意欺詐與正常商業(yè)道德的區(qū)分,一般情形下,商業(yè)道德允許經營者對其商品作夸大宣傳而不會構成欺詐。[4]典型的欺詐情形有以下幾種:一是對產品摻假、摻雜,銷售不符合生產標準的假貨或次品;二是偽造商品產地,偽造或冒用他人廠名、廠址或認證標志;三是對產品的具體性能作出虛假的說明、利用各傳播媒介平臺對商品作引人誤解的宣傳等。要構成欺詐行為,首先要求行為人在主觀上具備故意,且從事了故意隱瞞真實情況或提供虛假信息的行為,最后因該行為使得相對人發(fā)生錯誤認識并遭受損害。故意作為一種主觀狀態(tài),確實難以通過表象去得以真實了解,更難以舉證。因此,只能根據(jù)行為人的外部行為進行推斷,即只要消費者證明經營者將假貨當作真品進行銷售,便可初步認定經營者具有故意出售假貨、欺騙消費者的故意。隨后,由經營者對其故意的不存在負有舉證責任,若無相反證據(jù),則認定滿足欺詐要件。
在司法實踐中,判斷消費者是出于何種目的購買商品無疑成為“知假買假”索賠案件的關鍵,主觀心理狀態(tài)的判斷是一大難題。由此,“知假買假”行為舉證責任的分配會成為影響案件判決結果的關鍵?!爸儋I假者”明知商品為假冒產品,為向經營者索賠而故意購買,該類行為從道德層面不能給予過度鼓勵,但制假售假者給國家和人民造成無法計量的巨大損失不可忽略,頻繁發(fā)生的各類假冒偽類產品致人重傷或死亡的事件,不僅給消費者造成財產損失和人身傷害,還給整個社會籠罩上難以得到安全保障的恐慌。這類非法行為應當受到法律的制裁。“買假索賠”在打擊“制假售假”行為上確實有一定的積極作用,但能否主張懲罰性賠償,應當符合既有的法律體系。在此類案件中,由于購買商品者的主觀心態(tài)從外觀上難以衡量和查清,舉證責任則轉到經營者的手里。如果經營者能夠提供相關的證據(jù)材料證明購買商品者的主觀目的是索賠,通常可表現(xiàn)為購買商品者預先收集證據(jù)材料、事先找有關鑒定機構提供證明等,則應當認定案件性質為購買商品者“知假買假”,不能對其適用《消法》第五十五條懲罰性賠償條款;與此相反,若經營者無法提供相關證據(jù),案件性質則為侵犯消費者權益,由經營者承擔舉證不能的法律后果,即法院可判決對其適用懲罰性賠償條款。
《消費者權益保護法》是為了保護廣大消費者的合法權益,為穩(wěn)定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秩序向好發(fā)展而產生的。雖然大多數(shù)“知假買假者”的目的是索賠獲利,但是制假售假經營者的違法行為不容忽視。為了凈化魚龍混雜的市場經濟狀態(tài),打擊假冒偽劣產品的猖獗氣勢,“知假買假”案件中,制假售假的經營者應當承擔相應的法律責任。為更全面保障消費者的切身利益,還需建立健全相應的訴訟機制,以國家強制力保障消費者的合法權益。與此同時,應提高消費者積極抵制假貨的意識,鼓勵和支持消費者在面對經營者的欺詐時主動積極作出維權行動,敢于向“制假售假者”維權索賠,保障自身的合法權益。通過社會全員的共同努力,打擊假冒偽劣產品,凈化維護市場經濟的風氣和秩序。市場經濟就是法治經濟,經濟穩(wěn)定發(fā)展需要法律進行規(guī)制和保障。打擊假冒偽劣產品之路漫漫而修遠兮,通過不斷健全完善法律規(guī)范,解決司法實踐中存在著的諸多問題,維護廣大消費者的合法權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