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紅玉
中央民族大學教育學院,北京 100000
互聯(lián)網時代,開展法治教育應充分利用新技術,利用自媒體提升學生的參與感,通過學生喜聞樂見的方式開展法治教育活動,引導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到學法、普法過程;此外,鼓勵學校因校制宜開展形式多樣的普法教育活動,鼓勵家庭、社會攜手普法。
學校教育是法治教育的重要途徑,應發(fā)揮主導性作用。學校對法治教育的重視程度也決定個各項法治宣傳教育的成效。作為法治教育活動的主要實施者,學校的管理者和教師,首先要提高自身法治素養(yǎng),重視學生法治教育。通過法治骨干教師培訓班、法治教育基本能力大賽等多種方式,促進教師法治素養(yǎng)提升,提高教育教學質量。
強化法治教育課堂教學主渠道作用,加強和改進法治課堂教學工作,著力解決法治教育在課時安排、師資配置與培訓、教材建設等方面存在的突出問題。通過課程設置、德育活動等多形式開展法治教育。
學??杉訌姷赖屡c法治學科和其他學科中國防、禁毒、健康、安全、環(huán)境、就業(yè)等專題教育中的法治教育內容,豐富法治教育素材,創(chuàng)新授課模式,避免“說教”。積極開設特色法律課程,編制普法校本教材,實現(xiàn)法治教育與相關學科教育的有機融合。通過參與體驗式課堂教學模式,豐富中小學生法治教育教學形式。大力挖掘普法資源,邀請法律專家走進課堂,讓法律走進校園,走進課堂,走進學生的心里。通過開展法治文藝大賽、法治副校長校園普法、網絡法律知識競答等系列活動,激發(fā)老師講法、學生學法的熱情,營造守法為榮的校園氛圍。
強化校園法治教育主陣地作用,堅持講法與立德緊密結合,在培養(yǎng)學生學法條、懂法理的同時,更要著眼于培養(yǎng)學生成長成才所需的優(yōu)秀品格。例如,為在廣大學生中弘揚法治精神,讓學生感受法律正能量,可通過舉辦中小學生“學法律、助成長”學法心得撰寫大賽,引導學生通過講述自己在學習、生活中親歷的件件小事,道出“學法律己,幸福成長”的一份份真情??赏ㄟ^“大手拉小手”形式開展,充分大學法學院學生的專業(yè)優(yōu)勢,借助首都高?!扒啻捍L”入校園這一平臺,讓大哥哥大姐姐向中小學生講述法律知識,傳遞法治觀念。各級各類學校結合實際,創(chuàng)造國學條規(guī)誦讀、交通操、模擬法庭、把法律知識帶回家、法律文藝作品展演、法律漫畫大賽等,這些覆蓋紙面、校園有線電視、移動手機、互聯(lián)網等多陣地的一系列緊貼青少年身心特點的創(chuàng)新舉措,能充分調動青少年學習法律知識、參與法律宣傳的積極性和主觀能動性。
微博、微信公眾號等新興媒體開展法治宣傳教育有助于擴大法治教育覆蓋面,彌補電視、廣播、報刊等傳統(tǒng)媒介形式開展法治宣傳教育的時間、空間等多種限制。不斷挖掘新舊媒體開展法治宣傳教育優(yōu)勢,有助于提升青少年法治教育的親和力和針對性。各類APP也如雨后春筍般不斷迸發(fā),人們已經逐漸適應方便快捷的電子化閱讀形式。除了通過傳統(tǒng)讀物對青少年開展法治教育之外,可通過法治教育APP,或將青少年法治教育內容接入其他APP,例如在“學習強國”APP為青少年開展法治教育板塊等。
新興媒體的強時效性、交互性和融合性等特點,可在報道中實現(xiàn)視頻、音頻、可點擊圖片、文本鏈接等組合方式吸引受眾眼球,優(yōu)化受眾的閱讀體驗,這為傳播者的自我賦權提供了技術支撐。在受眾的自我性與組織的權威性博弈期間,新媒介給予信息傳播更多渠道和展現(xiàn)形式,為開展形式豐富的法治教育活動提供了更多可能,有助于幫助青少年受眾群體接受并認同組織的傳播行為。青少年法治教育要在探索符合青少年興趣的宣傳形式和教育方法上下功夫,由以文字為主向圖畫、音像、藝術等多元化轉變,適應學生視覺需求。例如,通過鼓勵學生利用手中DV、手機、計算機,兼具思想性、藝術性和觀賞性的法治微視頻、微動漫創(chuàng)作,展現(xiàn)學生精神風貌,促進法治教育、法律知識不再囿于課本、論文、試卷,而是以更新更快的方式融入學生的圈子。
新媒介賦權有助于促進青少年公民意識覺醒,以更加積極的姿態(tài)參與到社會公共事務討論當中。如何引導青少年將覺醒的意識化為行動的力量,乃至進入相關部門的視野,引起重視,最后成為完善政策的助推力值得進一步思考。
法治文學的主要內容描述和反映法律相關的故事,其發(fā)現(xiàn)手法與其他文學類似,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法治文學從本質上說屬于一種社會意識形態(tài),而且是一種特殊的審美意識形態(tài),它是社會法治生活的審美反映。兼具文學性的法治宣傳教育文章有助于讓受眾在輕松愉悅的心境下獲取信息,一定程度上避免了學習法律條文的抵觸情緒和惰怠心理,從而達到較好的傳播效果。同時,法治文學在進行立德樹人教育,強化人們法律意識方面的作用是不容小覷的,文學作品比法律條文本身具有更為寬廣和形象的普法意義,更加容易深入人心,作用深遠且持久。
新媒介的技術賦權是手段,最終目的是通過行動促進改變。將法律知識傳遞給青少年是手段,目的是接受并遵從進而內化為自身行為,這是一種更大的挑戰(zhàn)。青少年法治教育的內容不應是束之高閣的法律條文,而應與現(xiàn)實生活息息相關,注重人文關懷。加大對青少年公民教育的內容,注重行為方式的養(yǎng)成,提升青少年的“社會參與”意識和能力,引導其正確處理好自我與他人及社會的關系,能夠掌握、認可并遵循社會活動中的相關道德準則和行為規(guī)范,增強社會責任感。
家庭對一個人的成長具有啟蒙和打基礎的作用,從塑造性的意義上來講,甚至對人的成長有決定性的作用。因為從人的出生開始,家長的教誨和家庭的氛圍就開始影響他們的價值觀念、道德修養(yǎng)和言行舉止等。父母要幫助孩子扣好人生第一??圩?。家長對孩子的法治素養(yǎng)的提升具有重要的引導作用,孩子在家長的潛移默化中了解法律的相關知識;家長通過豐富的知識和經驗引導孩子樹立正確的法治觀念,提高明辨是非的能力。法治宣傳教育工作要注重家校合作,開展“小手拉大手”普法進家庭活動,營造“爸爸媽媽和我一起學法守法”的家庭氛圍。
青少年的法治教育需要全社會的共同努力。法治教育工作可充分發(fā)揮法院、檢察院等部門的作用,與少年案件起訴、審判經驗豐富的法官、檢察官一起,組織“法庭開放日”、青少年自護案例講座等活動。加強與綜治委、共青團等單位的合作,明確法治副校長任職條件、選聘范圍程序、工作保障、培訓與考核,合力提升法治副校長普法施教能力。加強與司法部門的合作,舉辦青少年法治文藝大賽,營造濃厚的講法學法、尊法守法的氛圍,助力青少年法治教育形成合作呈現(xiàn)新常態(tài)。
加強與高校、科研部門的合作,開展法治教育專題研究。依托高校教育法律人才智力優(yōu)勢,立足基層學校法治教育實踐和需求,組織開展了普法工作調研,形成研究、實踐、再研究、再實踐的良性循環(huán),促動青少年法治教育工作常做常新。為進一步整合中小學專題教育,探索建立以法治教育為主線,國防、安全、自護、禁毒等多種教育綜合的教育模式,為推進青少年法治教育實踐模式提供理論支持。
如何在網絡文化的自由空間里使人們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和道德觀,是擺在現(xiàn)代社會人們面前的嶄新課題。青少年法治教育工作者也要轉變傳統(tǒng)觀念,適應新媒介時代受眾的閱讀習慣,貼切青少年的身心特點,打造立體化的青少年法治教育矩陣是研究青少年法治教育新課題。青少年法治教育是一項功在當代,利在千秋的事業(y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