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瑞芳 王漢蒙
1.內(nèi)蒙古法官進修學院,內(nèi)蒙古 呼和浩特 010010;2.呼和浩特市發(fā)展和改革委員會,內(nèi)蒙古 呼和浩特 010010
我國教育體系相關法律制度不斷完善,以《教育法》《教師法》等法律和部門規(guī)章為基礎,建立起了相對完善的教育法律體系。然而在司法實踐中,由于學校實施教育懲戒而產(chǎn)生的問題亟待立法解決始,如何規(guī)范教育懲戒權的行使,避免學生的合法權益受到侵害一直是社會和學界關注的熱點。
教育懲戒權是法律賦予學校和教師的,在教學過程中以實現(xiàn)教育為目的,對違反規(guī)定的學生進行適當懲罰的權力。在傳統(tǒng)教育理念上,學校、教師對學生懲戒是理所應當?shù)模浯砀改笇W生進行適當?shù)膽土P,以制止和糾正學生的不當行為,幫助學生建立良好的學習習慣,實現(xiàn)教育目標。然而,近代以來隨著西方教育理念的引進和對未成年人實施全面保護的目的,對學校的教育懲戒權產(chǎn)生了疑問,尤其是對于一邊倒的反對教師懲罰學生,視其為落后的、違背規(guī)律的教育方式。隨著教育理論研究的深入,賞識教育方式的弊端逐漸顯露,不少學生無法接受批評,心理承受能力弱,不懂得對自己行為負責任的“熊孩子”越來越多。賦予學校和教師合理的教育懲戒權,以關愛、保護學生為目的的懲罰有利于促進學生身心的健康成長,控制學生的不當行為,培養(yǎng)學生的責任感。
教育懲戒權是對學生人身權利和自由的限制,合理的懲戒是必要的,通過懲戒促進和鞏固學生規(guī)范學生的行為。這一理論最先源于大陸法系,德國曾規(guī)定學校為了維護教學秩序,可以制定校規(guī),并設立懲罰措施而無需法律授權,從而延續(xù)至各個國家。
目前中國的立法中,對于教育懲戒權多為宏觀的規(guī)定?!督處煼ā返诎藯l第五款規(guī)定教師有權“批評和抵制有害于學生健康成長的現(xiàn)象”,第九條第四款重申政府、學校等部門應當“支持教師制止有害于學生的行為或者其他侵犯學生合法權益的行為”。同時,《教育法》中提到了學校有權對學生進行“獎勵或處分”,這是對教育懲戒權最直接的規(guī)定。2019年,中共中央、國務院在《關于深化教育教學改革全面提高義務教育質(zhì)量的意見》中提出了,教育部門要明確教師的教育懲戒權,維護教師的合法權益,處理好關于教師的矛盾,并為教師實施教育懲戒權制定明確的細則,引導學校和教師在法律范圍內(nèi)實施教育懲戒權。隨后,河北、廣東省等省立即著手制定相關的地方制度,河北省率先出臺了《河北省學校安全條例》,允許學校對學生采取必要的懲戒措施。廣東省也在立法草案中擬規(guī)定教師可以采取“責令站立、慢跑等與其年齡和身心健康相適應的教育措施”。
健全的法律規(guī)定既教育懲戒權行使的依據(jù),也是限制教育懲戒權行使的手段?,F(xiàn)有的法律規(guī)定沒有對教育懲戒權的形式方式、內(nèi)容、前提條件進行細化的規(guī)定,何時使用、如何使用都沒有明確的規(guī)定。因此,造成了部分教師濫用教育懲戒權,損害了學生的合法權益,產(chǎn)生了不少負面的影響。同時,也有教師因無明確的法律依據(jù),行使教育懲戒權引起學生和家長的爭議,有的家長指責教師對學生實施了不適當?shù)膽土P,矛盾沖突激烈。
良好的教學秩序可以提高教學效率,缺少教育懲戒權的相關規(guī)定,限制了教師維護教學秩序的手段,現(xiàn)實中不少教師不懂、不敢使用教育懲戒權。學生守則等行為規(guī)范學生行為的條例中,只規(guī)定了應當如何做,卻缺少相應的懲罰內(nèi)容,這就使得學生一旦違規(guī)后,學校和教師缺少應對的手段,單靠批評教育很難能夠快速的糾正學生的行為,學生不知道違反紀律的后果及所應承擔的責任。在法規(guī)文件中明確細化教育懲戒權的內(nèi)容,才能夠使得教師敢于使用,維護好教學的秩序,警示少數(shù)學生,使得大多數(shù)學生受教育的權力得到保障。
缺乏細化、規(guī)范的教育懲戒權常常成為侵犯學生合法權利的借口,陳舊教育方式中的體罰、語言侮辱時常借著合法的借口實施。部分學校和教師濫用教育懲戒權,采用粗暴的方式辱罵、嘲諷學生,侮辱學生的人格。還有的花樣翻新,采用軟暴力的方式,禁止學生參加課外活動、停課、全校檢討,嚴重的損害了學生的人格和自尊。甚至還有直接采用暴力手段打罰學生的情況出現(xiàn),造成了不可挽回的后果。隨心所欲的行使教育懲戒權,完全偏離了權力設立的本意,侵害了學生的合法權利。
教育懲戒權的立法的緊迫性已經(jīng)凸顯,并列入了國家和地方教育法規(guī)進一步完善范圍,為了解決教育懲戒權實施的具體困難,在教育過程中合法合理的使用教育懲戒權,提出以下建議。
教育懲戒權實施缺乏權威的、細化的法律依據(jù),因此學校和教師的教育懲戒權必須由立法做出明確規(guī)定,將地方的《規(guī)定》《條例》上升到法律層次,為教育懲罰權的實施提供充分的法律依據(jù),限定具體懲罰的方式“罰站、跑步、警告、開除”等內(nèi)容,還要設定具體的實施條件和對應的懲罰方式。例如:發(fā)現(xiàn)學生上課交頭接耳,可以在教室處5-20分鐘罰站;亂扔果皮紙屑的,可以處罰1小時至3天打掃衛(wèi)生。細化的教育懲戒權有利于學校和教師在限定范圍內(nèi)規(guī)范的行使權力,杜絕對懲罰程度的爭議,實現(xiàn)權力行使的有法可依,防止體罰、人格侮辱等行為的出現(xiàn)。
教育懲戒權立法成為學校和教師的權力,也成為受教育學生的權利。一方面,學校和教師有權力也有義務維護教學秩序,制止學生的不當行為,使其不得不行使權力,不可以視而不見,否則就成為失職,要追究責任。另一方面,學生可以要求學校和教師行使教育懲戒權,保護自身充分的享受受教育的權利。教育懲戒權的行使成為學校教育過程中的必然選擇,要求學校和教師充分的掌握懲戒的尺度和方式。在教育懲戒權實施的過程中,學校和教師充當著類似“法官”的角色,如何適用條文,把握自由裁量的尺度成為能否實現(xiàn)立法目的必須要解決的問題。應當引入比例原則,引導和限制權力的實施,懲戒手段和方式的選擇要以實現(xiàn)維護教學秩序,達到教育目標為目的,選擇最輕的懲罰措施來實現(xiàn)最大程度的權益維護。
法定權力的實施必須符合“正當程序”原則,程序的公正才能保證權力公正的行使。在做出處罰時應當告知學生處罰事實和依據(jù),學生在接受處罰時應當享有抗辯的權力,學校和教師必須聽取學生的抗辯。尤其是當做出嚴重的處罰,禁止學生在該學校繼續(xù)學習等決定,很有可能影響學生一生軌跡,必須有嚴格的程序,謹慎的做出處罰決定。此時引入程序正當,既可以保證學生所承當處罰的合理合法,增加當事人的接受程度,又可以降低學校和教師發(fā)生錯誤的概率,最大程度的保護學生的權利。
當做出留級、開除學籍等重大決定時,學校首先應當告知學生所受處罰的原因和享有的權利,學生有權就學校的決定進行抗辯,要求組織聽證。相關部門要建立對于教育懲戒權行使的監(jiān)督機制,防止權力的濫用,對學校和教師做出的重大決定進行備案,保證做出處罰決定程序和內(nèi)容的合法性。學生有權對學校和教師做出的決定進行申訴,需明確權利救濟的程序、方式和時效,確定由行政部門專門對教育懲戒權的決定進行復議。
推動教育懲戒權立法即是完善教育法律體系的需要,也是教育制度改革的需要。法律制度的創(chuàng)新需要與實踐相結合,教育懲戒權的立法要經(jīng)過學校教育的實踐,借助司法解釋的發(fā)展才能夠不斷完善,實現(xiàn)維護教學秩序,滿足學生受教育權利的立法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