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 娟 康文清 李 蕊
新生兒缺氧缺血性腦病是指由多種因素引起圍產期缺氧缺血,導致新生兒腦部損傷的一種常見疾病。臨床癥狀包括意識障礙、肌張力低下、無原始反射、驚厥等[1]。該病病情程度分為輕、中、重度,對于中、重度患兒應及早治療,否則患兒會出現(xiàn)神經系統(tǒng)后遺癥,如腦癱、智力低下等,嚴重者出現(xiàn)死亡[2]。常規(guī)治療包括吸氧、恢復血流灌注、降低顱壓、控制驚厥等[3]。有報道,阿片受體拮抗劑鹽酸納美芬具有保護神經的作用[4]。本研究通過與常規(guī)治療比較,觀察鹽酸納美芬治療新生兒缺氧缺血性腦病的臨床效果。
1.1一般資料 選取2016年3月~2018年8月我院收治的118例缺氧缺血性腦病新生兒。納入標準:①足月兒;②符合《新生兒缺氧缺血性腦病診斷依據和臨床分度》[5]中的診斷標準;③1 min Apgar評分≤3分。排除標準:①中樞神經系統(tǒng)先天畸形;②患有感染性、先天性心臟病等。將患兒隨機分為對照組與觀察組各59例。對照組:男35例,女24例;日齡0~5(2.3±0.3)d;病情中度38例,重度21例。觀察組:男32例,女27例;日齡 1~6(2.5±0.4)d;病情中度40例,重度19例。兩組一般資料比較無統(tǒng)計學差異。
1.2方法 對照組給予常規(guī)治療,包括吸氧、血液灌注(多巴胺)、降低顱內壓、控制驚厥(苯巴比妥)、糾正酸中毒,維持血糖正常,使用甘露醇治療腦水腫。觀察組在對照組患兒基礎上給予鹽酸納美芬注射液(遼寧海思科制藥有限公司產品,國藥準字H20080652,1 ml∶0.1 mg),劑量為 0.01 mg/kg,加入10%葡萄糖注射液中靜脈滴注。兩組均治療7 d。
1.3觀察指標 ①7 d后,比較兩組療效;②治療前后,分別使用ELISA方法檢測腎上腺髓質素(ADM),化學發(fā)光免疫法檢測神經元特異性烯醇化酶(NSE),ELISA方法檢測血清肌酸激酶腦型同工酶(CKBB),放射免疫法測定β-內啡肽(β-EP)的水平;③觀察治療期間不良反應。
1.4療效評定標準 顯效:治療后,意識清醒,呼吸平穩(wěn),肌張力正常,原始反射正常,驚厥明顯減輕或停止;有效:意識稍微清醒,呼吸及肌張力改善,原始反射好轉,驚厥明顯減少;無效:意識、呼吸、肌張力正常、原始反射、驚厥均無改善;死亡:符合臨床腦死亡標準??傆行?=[(顯效例數 +有效例數)/總例數]×100%。
1.5統(tǒng)計學處理 采用統(tǒng)計軟件SPSS 20.0;計量資料以±s)表示,行t檢驗;計數資料以n(%)表示,行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兩組療效比較 觀察組顯效率、總有效率均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均P<0.05)。見表1。
2.2治療前后兩組腦損傷相關指標比較 治療前,兩組的ADM、NSE、CK-BB、β-EP含量均無差異;治療后,兩組上述指標含量均顯著降低,但觀察組各指標均明顯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均P<0.05)。見表2。
2.3兩組不良反應 兩組均未出現(xiàn)嚴重不良反應及死亡。
表1 兩組療效比較/n(%)
表2 兩組治療前后腦損傷相關指標比較/±s
表2 兩組治療前后腦損傷相關指標比較/±s
#與治療前比較,P<0.05;*與對照組比較,P<0.05
組別 n 時間 ADM(ng/L) NSE(μg/L) CK-BB(U/L) β-EP(ng/L)治療前對照組 59 143.2±18.6 34.6±8.9 51.9±9.5 91.8±14.7治療后 119.8±16.6# 19.5±6.9# 28.7±8.6# 81.2±12.4觀察組 59#治療前 139.8±17.9 30.7±7.8 53.8±9.7 94.9±15.5治療后 106.9±14.7#* 13.7±5.6#* 23.6±7.7#* 54.6±7.5#*
新生兒腦部代謝旺盛,腦部能量來源于葡萄糖氧化,由于腦內糖原較少,葡萄糖氧化所需物質由腦血液循環(huán)提供。新生兒缺血缺氧時,腦能量供應缺乏,葡萄糖氧化出現(xiàn)障礙,無氧糖酵解導致乳酸堆積,出現(xiàn)低血糖與酸中毒,血管通透性增加導致水腫,腦血管受壓迫出現(xiàn)腦缺血[6]。對照組的治療中,維持正常的血糖水平可保證神經細胞代謝正常進行,甘露醇可升高血液滲透壓,使腦組織水分進入血液而使腦組織脫水,從而降低顱內壓[7]。苯巴比妥可抑制電位依賴性Ca2+通道,從而起到抗驚厥的效果[8]。
據報道,缺血缺氧腦病新生兒中β-EP水平很高,可抑制兒茶酚胺的縮血管能力,降低神經細胞對CO2刺激的敏感性,導致呼吸抑制,出現(xiàn)通氣功能障礙,引發(fā)低氧血癥,心臟泵血功能降低,最后引起腦部缺血,出現(xiàn)腦損傷[9]。
鹽酸納美芬屬于神經系統(tǒng)保護劑,是高選擇性和特異性的嗎啡受體拮抗劑,可與各種阿片受體結合,可抑制β-EP的釋放,增強心肌收縮;還可解除血小板聚集,改善微循環(huán),增加腦血流灌注,促進腦部神經功能的恢復[10],所以治療新生兒缺血缺氧腦病療效顯著。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顯效率、總有效率明顯高于對照組(均P<0.05),治療后觀察組β-EP水平明顯低于對照組。
ADM屬于舒血管活性肽,在血管平滑肌細胞、腦血管內皮細胞中均可合成。氧濃度低時會誘導ADM合成增加,其中腦組織中增加最明顯。并且在缺血缺氧再灌注中炎癥會上調ADM的基因表達[11]。NSE是腦神經細胞中的特異性酶,存在于糖酵解中。有研究表明,NSE的水平變化與腦損傷程度呈正比[12]。CK-BB主要存在于腦組織,腦部缺血缺氧時,器官供血重新分布,心腦血流增加;若缺氧狀況持續(xù),機體儲存的糖原消耗完后,酸中毒加重,心肌受損,會導致腦部損傷。神經細胞膜通透性增加,通過血腦屏障進入血液,表現(xiàn)為血清中CK-BB濃度增加[13]。所以ADM、NSE、CK-BB、β-EP均可作為反映腦損傷的指標,可用于判斷腦損傷的程度。本研究中,治療后觀察組的ADM、NSE、CK-BB、β-EP含量均明顯低于對照組(均P<0.05),表明鹽酸納美芬可減輕腦神經損傷,有保護神經系統(tǒng)的作用。
綜上所述,鹽酸納美芬治療新生兒缺氧缺血性腦病的效果顯著,可明顯改善患兒的癥狀,且安全性佳,值得臨床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