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鳳云 莊硯華
近年來,名著閱讀成為語文教學的熱點,逐漸引起語文教師的重視,尤其是部編教材實施以后,越來越多的語文教師被溫儒敏教授秉持的理念——“閱讀量上去了,孩子的語文不會差”所打動,更加主動地投入到名著閱讀教學中去。不僅如此,名著題成為每年中考各省市語文試卷上一道不可或缺的“大餐”,也對語文教師的教學形成“倒推”之勢,名著閱讀不再是放任自流,而是逐漸進入課程化。
不少一線語文教師在教學中孜孜以求地探索了名著閱讀的各種課型和方法,力求擺脫名著閱讀以往出現(xiàn)的情況——泛閱讀和假閱讀,這些,都為把名著閱讀落到實處做了很好的奠基。然而,俗話說,編筐編簍重在收口,平時的功夫荒廢不得,臨考前的復習也很緊要。
所以,為了實現(xiàn)名著閱讀中語文素養(yǎng)和考試成績的雙贏,我們還要積極備考,做好應考策略。
首先,要明確《考試說明》對名著閱讀版塊的要求:識記《語文課程標準》推薦的課外讀物所涉及的作家作品常識;能夠概括故事情節(jié);對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說出自己的體驗;領悟作品的內涵,從中獲得對自然、社會、人生的有益啟示;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現(xiàn)力的語言。明確了這些,就知道復習的重點應圍繞文學常識、故事情節(jié)、獨特感悟、品味語言等幾方面來進行。
另外,明確當年名著閱讀的考查范圍也很重要。了解范圍后再復習會目標明確,有的放矢。但教師盡量不要主觀臆測,隨意取舍。比如《紅巖》這部名著,河北省中考2017年、2018年都考過了,2019年它仍在考查范圍內,有的教師可能會推測今年不考了,就不復習了,我覺得這種做法要不得。
記憶與遺忘是一對孿生兄弟,即使平時的名著閱讀做得扎實有效,但隨著時間的推移,學生難免會忘記。我們需要在復習時利用一些手段快速點燃學生記憶的火花,幫助學生梳理文本內容。
1.導圖梳理法??焖贋g覽,然后利用思維導圖梳理整本書內容,非常利于學生俯瞰全書,內化吸收,理清思路,容易記憶。比如,我在帶領學生復習名著的時候,每本備考名著都要帶著學生利用導圖梳理主要人物(性格及涉及的情節(jié))、藝術特色、閱讀感受等,這樣學生就很容易地記住這本名著的內容。
2.重換標題法。給書里的章節(jié)擬標題,既可以高度概括章節(jié)內容,又可以鍛煉學生表達能力。比如,閱讀《紅巖》,學生擬的標題有“第十三章 龍光華壯烈犧牲,同志們絕食追悼”“第十四章 叛徒出賣,江姐被捕;游擊救援,特務得逞”“第十五章 江姐忍受毒火熬煉,明霞拯救監(jiān)獄之花”。再比如閱讀《簡愛》,第九章原標題是“海倫之死”,學生復習時重新擬題為“疾病襲擊洛伍德,海倫吻別小伙伴”,第十章原標題是“登報求職”,學生重新?lián)Q的標題是“譚波結婚離開洛伍德,簡愛求職奔赴新人生”。這些高度凝練的標題的擬寫,表明學生已經(jīng)讀透文本,便于記憶。
3.心理復燃法。這個方法模仿的是心理意向學習法,心理意向學習法指的是把新的知識與生活中常見的事物和場景聯(lián)系起來,實現(xiàn)知識整合,提升我們的記憶和理解。這個心理復燃法指的是把學生以前讀書時做的作品,比如讀書筆記、手抄報、人物檔案、小論文等,與現(xiàn)在需要復習的名著聯(lián)系起來,從而喚醒學生的記憶,便于復習的方法。比如,我們讀《紅巖》時,曾經(jīng)給人物做過檔案、根據(jù)文本給人物寫過詩歌和劇本,這些我都保存下來了,這本書我們是初二讀的,到中考復習前,我把這些作品發(fā)給同學們,同學們看到當年自己親手做的作品,很容易喚醒對這本書的記憶,從而達到良好的復習效果。
4.分散學習法。分散學習法就是不臨時抱佛腳,不臨時突擊,把一本書的知識有計劃有間隔地復習完,這樣復習雖然慢,但是細水長流,利于學生長期掌握知識,在考試中發(fā)揮出色。比如復習《水滸傳》這部大部頭名著,我是以人物串情節(jié),把書中主要英雄分散開,有計劃地一周復習兩個人物,利用幾周時間復習完。
5.知識競賽法。這種方法娛樂性強,學生最喜歡,不過,每個學生都是雙重角色,既是考官又是選手,也就是說,每個同學要認真讀書,然后出題和備考。這種復習方式,由于學生出題水平有限,有時需要老師點撥出題內容和形式,不可鉆牛角尖。比如,復習《簡愛》這部書,我采用的是這種復習方法,有的學生為了把對手考住,出的題是:海倫去世以后,她的墓碑上刻了哪兩個字,這就是鉆牛角尖了。我指導學生,可以這樣出題:你覺得最能體現(xiàn)海倫與簡愛友情的情節(jié)是什么,或者通過閱讀簡愛與海倫的友情,你對友情有何看法。這樣出題是在引導學生讀書要有自己獨特的閱讀感悟。
通過復習,學生們已經(jīng)準備好知識儲備,如果審題不清,就會南轅北轍,因大意而失荊州,導致我們滴水不漏的復習竹籃打水一場空。所以,復習時我們要教給學生審題技巧。審題,應該抓住關鍵詞,洞悉出題者的目的。比如,一道中考模擬題是這樣的:請從主題角度給《鋼鐵是怎樣煉成的》擬個副標題,一個學生沒有抓住“主題”二字,擬成了“一部記錄保爾成長歷程的書”,這是從情節(jié)角度擬的,不能得分,如果擬成“一部教會我們頑強的人生教科書”“一部使我們變得意志堅定的勵志書”等等,都是可以的。還有一道題是這樣的:文學名著的書名寄寓著主人公的性格特征和精神品質,請從下面任選一個,說說你讀出了一個怎樣的人。A.《駱駝祥子》,B.《鋼鐵是怎樣煉成的》。有的孩子就忽略了“書名”二字,理解成全書了,選《駱駝祥子》的,不僅寫了祥子的勤勞、忍耐,還寫了他后期的墮落和頹喪;選《鋼鐵是怎樣煉成的》,不僅寫了保爾的性格和精神,竟然還寫了保爾的成長經(jīng)歷。這些,就是審題不清的結果,都會因此丟掉相應的分數(shù)。
作為教師,我們首先要訓練學生規(guī)范答題的習慣,寫語意明確的句子;第二要嚴謹,做到有理有據(jù)。有些同學在答題時因為圖快或者不嚴謹?shù)仍?,明明是知道答案的,卻往往得不到滿分。舉例來說,如果是考情節(jié)的題,應該寫出與這個情節(jié)相關的起因、經(jīng)過、結果,比如:請敘述孫悟空一調芭蕉扇的故事情節(jié),這道題至少要答三句話:唐僧師徒因為要過火焰山,孫悟空去向鐵扇公主借扇子。(起因)鐵扇公主因為紅孩兒的事不肯借扇,把孫悟空扇走,悟空從靈吉菩薩那借來定風丹,再來借扇子。(經(jīng)過)最后,悟空變身鉆進鐵扇公主肚子里,逼迫她借扇,卻借了一把假扇子。(結果)缺了哪一個點,這道題都會相應地減掉一分,有的學生明明很喜歡看《西游記》,這些情節(jié)都爛熟于心,偏偏答題時不寫起因或者不寫經(jīng)過,丟掉了可惜的一分。再比如,如果給一部名著加個副標題,我們答題時可以從情節(jié)和主題兩方面考慮,答題的格式應該是個偏正短語的形式。如給《駱駝祥子》擬副標題,我們從情節(jié)上可以擬成“一個舊北京人力車夫三起三落的故事”,從主題上可以擬成“一部體現(xiàn)祥子從奮斗到墮落的血淚史”,不管從哪方面擬,應該是偏正短語的形式。
總之,讀名著不是為了考試,但是考試卻可以檢驗讀名著的效果。上海師大附中的余黨緒老師認為,“整本書閱讀或可成為語文教改的發(fā)動機”。而任何一項教改,如果不落實到學生成績上,都難免被人詬病為空中樓閣。所以,我們做語文教師的,才要想辦法讓學生在讀整本書的過程中,既能獲得審美愉悅和精神啟迪,又能獲得考場上的戰(zhàn)果和佳績。唯有這樣,才能實現(xiàn)整本書閱讀教學中提升語文素養(yǎng)和提高考試成績的雙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