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思想肖像
1.006 阿來:比作家大的作家/本刊編輯部
1.008 “我只啟蒙我自己”——阿來訪談錄/王雪
1.025 從《空山》到《瞻對》:阿來的虛構(gòu)和非虛構(gòu)/邱華棟
1.033 我與阿來老師的二三事/慕津鋒
1.042 小說家阿來的詩人底色/楊榮宏
1.047 權(quán)力游戲中的“傻子”——讀阿來《塵埃落定》/汪靜茹
1.054 生命哲學的詩性反思——讀阿來《蘑菇圈》/高菱舟
1.059 阿來的土地/冷冰
3.006 不亦樂乎:陳子善及其中國現(xiàn)代文學研究/本刊編輯部
3.008 張愛玲三題/陳子善
3.014 我與子善老師/趙國忠
3.019 書里書外的子善老師/周立民
3.031 “鉤沉集腋,功在文苑”——陳子善老師學術(shù)工作評述/易彬
3.050 吾愛吾師/鄭績
3.059 子善先生陪訪記/王宇平
3.065 我所認識的陳子善老師/徐自豪
3.070 執(zhí)著與胸懷——陳子善關(guān)于臺靜農(nóng)、梁實秋的書信四通釋讀/宮立
4.006 王蒙:共和國的作家/本刊編輯部
4.008 昨天并不遙遠——王蒙自述/黃華英 摘錄整理
4.027 老王的故事——王蒙先生側(cè)記/王安
4.039 青山未老——當代文學中的王蒙現(xiàn)象/陳德宏
4.050 王蒙的少年時代/趙天成
4.057 共和國的寶藏——王蒙的小說/龔自強
9.006 郭漢城:“我這一生愿意為戲曲事業(yè)獻身”/本刊編輯部
9.009 戲曲大家郭漢城:一片丹心獻梨園/張林雨 張志永 張箭
9.033 思接古今,情溢山海——郭漢城先生的戲曲研究和創(chuàng)作/安葵
9.043 百歲學者 詩詞百首——再讀郭漢城先生詩作/譚志湘
9.052 我在郭漢城先生身邊工作的日子/劉文峰
9.066 “偶入紅塵里,詩戲結(jié)為盟”——郭漢城先生訪談錄/陳曦
專題
2.006 昆曲:民族的,也是世界的/本刊編輯部
2.008 昆曲國寶 紅蠟春工——昆曲大師蔡正仁藝術(shù)小傳/張貝勒
2.018 侯少奎:侯門驕子 北昆耆宿/柳青青
2.027 張靜嫻:一語一曲酬知音/朱錦華
2.038 長天征雁——記蘇昆名家柳繼雁/江棘
2.049 默默堅守 含蓄耕耘—— 一代昆“丑”姚繼蓀/韓郁濤
5.006 他們的青春:紀念留法勤工儉學運動100周年/本刊編
5.008 留法勤工儉學運動百年記/孫進柱
5.032 蔡和森:留法勤工儉學運動的急先鋒/史克己
5.041 “女軍師”向警予/汗塵
5.047 不做文牘的趙世炎/史克己
5.054 “博士”王若飛/一格
5.059 盛成:特立獨行的藝術(shù)家/汗塵
5.064 巴黎城的中國農(nóng)民——王守義的故事/一格
6.006 未來早已到來——共和國科幻文學七十年/本刊編輯部
6.008 重返伊甸園——劉慈欣科幻世界巡禮/吳景祥
6.019 鄭文光:科普作家的現(xiàn)實主義關(guān)切/徐剛
6.026 絕望之為虛妄——遇見韓松和他的創(chuàng)作/姜振宇
6.037 郝景芳:“無類型”文學實踐者/陳若谷
6.047 科幻導演是如何“煉”成的——郭帆訪談錄/楊宸
7.006 唯人民和時代不可辜負——紀念中華全國文學藝術(shù)工作者第一次代表大會開70周年/本刊編輯部
7.008 第一次文代會中的“解放區(qū)文藝”/王秀濤
7.018 茅盾與第一次文代會/楊揚
7.026 郭沫若:“中國文藝進入了一個新的時代”/蔡震
7.036 周揚:“新的人民的文藝”/吳敏
7.056 巴金的第一次文代會時光/周立民
8.006 讓畫動起來——共和國動畫七十年/本刊編輯部
8.008 共和國動畫發(fā)展七十年綜述/閆晗
8.022 特偉:開民族新路 鑄動畫之魂/林立文
8.035 靳夕:中國木偶動畫的“提線人”/阮婷 楊軼
8.044 錢家駿:中國動畫學派奠基人/齊翊帆
8.052 王樹忱:妙筆生花 逐夢動畫/趙貴勝 王一遷 張波
10.006 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七十周年特別專題他們是共和國藝術(shù)學科奠基人/韓子勇
10.008 楊蔭瀏:中國音樂學一代宗師/施藝
10.024 吳曉邦:一生為人民而舞/馮雙白
10.040 王朝聞:永遠的豐碑/呂品田
10.056 張庚、郭漢城:“喚呼百卉為春吐”/孫紅俠
10.066 葛一虹:新中國戲劇理論開拓者/趙紅帆
10.080 陸梅林:沉潛之志與君子之風/王玉玊
10.092 馮其庸:“寫夢紅樓人共仰”/孫偉科
10.108 李少白:“穿越光影寫春秋”/池艷萍
10.120 朱憲民:鏡頭永遠對著百姓/何漢杰
10.140 專題·傳記文學七十年十人談寫在前面的話:時間的厚度以及傳記的魅力/斯日
10.142 新中國傳記文學的發(fā)展歷程/桑逢康
10.145 58年前朱東潤先生的預(yù)見/陳蘭村
10.147 追求真實/陳漱渝
10.148 主體意識的復蘇與當代傳記的繁榮/楊正潤
10.150 不必全是受西方文學的影響/韓石山
10.151 傳記當為時而作/忽培元
10.153 我們是時代的鋼琴手/何建明
10.155 群星閃耀“一帶一路”/王麗
10.157 異彩紛呈:傳記文學研究70年/全展
10.159 學者傳記:中國現(xiàn)代民族精神的“底色”/梁慶標
11.006 專題·知識分子與初生的新中國
11.008 外公李四光回國前后/鄒宗平
11.016 新中國迎來人民科學家——錢學森艱難曲折的歸國路/王文華 王曦
11.036 周太玄:“人生自是十年事,共同縫成錦繡文”/曾笑栗
11.044 老舍:歸去來兮/鳳媛
11.054 巴金:與人民在一起/周立民
12.006 專題·那些年,我們的科學家/本刊編輯部
12.008 趙九章:天邊那顆明亮的星/曹澤
12.017 疏松桂:“萬里長城家 一生唯報國”/高夏榮
12.023 鐘士模:科學家的光榮歸宿/張迪迪
12.032 楊嘉墀:赤子心胸懷祖國 化星辰情系九天/宋平
12.042 屠善澄:與衛(wèi)星同行/王旭君
12.051 文傳源:篳路藍縷空天夢 嘔心瀝血報國思/張元辰
與共和國同在·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周年專欄
1.067 吳志遠:“一生中最自豪的是參加了決戰(zhàn)蘭州”/吳巍
2.058 父親宋玉琳的戎馬一生/宋林生 口述 慕津鋒 整理
3.078 從抗日義勇軍走出來的開國將軍高體乾/高小平
4.069 孟慶山少將小傳/李金明 孟速
特稿
4.079 硯田墨痕新,遠去是何人——追憶中國話劇史論專家田本相先生/宋寶珍
4.090 懷念恩師田本相/周靖波
6.058 世間四季,李國文寫了春天/本刊編輯部
6.059 我與老李通電話/任芙康
6.062 作家李國文的三步走/王雪
6.069 李國文的浪漫氣質(zhì)/舒晉瑜
非常人生
1.077 信念與妥協(xié)的艱難歷程——記納爾遜·曼德拉與德克勒克的世紀談判/智宇琛
1.093 丁玲延安時期的戀愛婚姻/朱鴻召
1.103 吳冠中藝術(shù)人生的當代價值/薄清江
2.093 與鳥兒一起飛翔——中國現(xiàn)代鳥類學奠基人鄭作新/疏延祥
3.091 科菲·安南的聯(lián)合國秘書長歲月/智宇琛
3.103 當代民族美學的開路者靳之林先生二三事/趙紅帆
5.101 經(jīng)濟學家熊彼特:在痛苦時代呼喚未來/智宇琛
6.096 經(jīng)濟學家凱恩斯:笑對諸神的黃昏/智宇琛
7.108 哈耶克的起落人生/智宇琛
8.064 荒煤二三事/桑逢康
8.074 林風眠:從客家到世界/周曉平
8.087 不“在場”的巨大存在——懷念王富仁老師/趙煥亭
9.129 我和文學大家托尼·莫里森的緣/焦小婷
11.102 有所憶 有所思/韓子勇
11.110 耶利內(nèi)克:熄滅音樂,生于文學/汪琬琦
12.101 西奧·安哲羅普洛斯:時光深處的流浪者/程玥
12.109 山川萬里尋蝶人——昆蟲學家李傳隆小傳/疏延祥
流年述往
2.068 大家風范 從善如流——紀念老舍誕辰120周年/梁秉堃
2.077 蕭三與法捷耶夫的“老鄉(xiāng)”情/慕津鋒
2.087 故事片《林則徐》拍攝前后/楊慶華
3.117 “民國第一鬧劇”:梁作友“詐捐三千萬”事件探秘/哲之
4.096 長才未盡夢猶在——張仃的畢加索之戀(上)/李兆忠
4.110 我與師父單田芳/安紫波
4.115 電影《決裂》拍攝前后/楊慶華
5.071 李霽野和魯迅相遇的十個瞬間——謹以此文紀念李霽野先生誕辰115周年/朱博
5.088 長才未盡夢猶在——張仃的畢加索之戀(下)/李兆忠
6.076 丁玲的北京往事/馮雷
6.085 永遠的演員——憶與胡蝶的一段忘年交/劉慧琴
7.076 憶陳明老 /查振科
7.084 一塊懷表與四位革命家/周文毅
7.092 “飛虎隊”邦德少將及其珍貴的捐贈/趙慶慶
7.103 從《草原上的人們》到《祖國啊,母親!》/楊慶華
8.096 革命歷史歌曲集《大家唱》縱橫談/盛萬有
8.105 誰知臺外尚有臺——電影《舞臺姐妹》拍攝前后/楊慶華
8.114 戴楓與《環(huán)球時報》的誕生/鄭恩波
9.080 苦難是輝煌的底色——我寫《畫魂——潘玉良傳》的前前后后/石楠
9.095 北京人藝的老故事/梁秉堃
9.111 張仃及其“還是魯迅的好”/李兆忠
11.069 塵凡多變敢求真——憶念胡繩/張復
11.091 張治中與郭沫若《洪波曲》的修改/李斌
12.060 十年辛苦不尋常”——追憶李希凡先生對藝術(shù)科學的非凡貢獻/李心峰
12.072 郭漢城:為戲曲做大事也做“小事”/譚志湘
12.084 李準曾受托改編《李自成》/許建輝
12.088 世無蔡元培便無劉海粟/石楠
12.096 電影《青春之歌》拍攝前后/楊慶華
大家風范
7.070 他寫出中國人民站起來的崇高感/朱鴻召
名家軼事
1.110 董秋斯一篇“譯后記”的歷史重量/愚夫
2.107 成名之前村上春樹的貧窮時光/后雨
3.124 契訶夫的蘑菇及其物語/意意
4.125 大江健三郎的抉擇/后雨
5.115 關(guān)于曹禺師的珍貴記憶/梁秉堃
6.119 搶稿記/閻浩崗
7.121 渴望愛卻無法愛的夏目漱石/陳羽茜
8.126 是枝裕和:穿越十五年的喪中明信片/后雨
傳記連載
1.112 卡佛傳:當我們被生活淹沒(之一)(【美】卡蘿爾·斯克萊尼卡/著 戴大洪/譯)
2.109 卡佛傳:當我們被生活淹沒(之二)(【美】卡蘿爾·斯克萊尼卡/著 戴大洪/譯)
3.126 卡佛傳:當我們被生活淹沒(之三)(【美】卡蘿爾·斯克萊尼卡/著 戴大洪/譯)
4.127 一片初心能對月——共和國第一代昆蟲學家嚴家顯傳(之一)/鐘兆云
5.117 一片初心能對月——共和國第一代昆蟲學家嚴家顯傳(之二)/鐘兆云
6.122 一片初心能對月——共和國第一代昆蟲學家嚴家顯傳(之三)/鐘兆云
7.123 錢玄同傳(一)/余連祥
8.129 錢玄同傳(二)/余連祥
9.139 錢玄同傳(三)/余連祥
11.119 辜鴻銘傳(上)/鐘兆云
12.121 辜鴻銘傳(下)/鐘兆云
傳記訪談
1.121 從國風蘇劇社到浙江昆劇團——浙昆“世”字輩老藝人王世瑤、龔世葵訪談錄(上)(采訪/宋波 毛忠 整理/毛忠)
2.122 從國風蘇劇社到浙江昆劇團——浙昆“世”字輩老藝人王世瑤、龔世葵訪談錄(下)(采訪/宋波 毛忠 整理/毛忠)
北塔專欄·茅盾書簡解讀
1.134 “象文學史上的一頁,未必有益于國人” 以及茅盾的寫作——茅盾致周作人一九二一年八月十一日函/北塔
2.133 “關(guān)于小說選材的問題”——茅盾、魯迅1934年7月14日聯(lián)名致伊羅生函/北塔
3.137 中國最初引進印度電影始末——茅盾致周恩來函釋讀/北塔
佚簡里的文學史
1.140 “你就是你,就是你自己,要有這種志氣”——陳白塵佚信四通釋讀/宮立
2.142 鐵凝關(guān)于劇本《哦,香雪》的通信/宮立
3.143 與《新文學史料》的點點滴滴——樓適夷書信四通釋讀/宮立
4.139 關(guān)于成立郭沫若研究學會的書信及其他/宮立
5.129 “讓它們見見陽光吧”——柯靈佚簡三通釋讀/宮立
6.130 詩人的真誠——唐湜集外書信兩通釋讀/宮立
傳記課堂
1.146 作家傳記中的“審父”與“審母”情結(jié)探析——以《我和父親季羨林》與《我的母親楊沫》為例/魏雪 全展
2.147“因為我是一個女人”——評析傳記電影《蕭紅》與《黃金時代》/閆泓琪
4.144 2018年傳記文學研究述評/全展
5.137 新時期以來中國回憶錄理論探索述論/徐洪軍
5.147 痛苦如此持久,快樂如此短暫——評傳記電影《女狙擊手》/冀心蕾
6.136 作為“中間物”的魯迅傳記寫作(上)/張元珂
6.147 成為你生來就要成為的人——評傳記電影《 波西米亞狂想曲》/季華越
7.133 作為“中間物”的魯迅傳記寫作(下)/張元珂
7.147 謝利博士的身份認同與建構(gòu)——評傳記電影《綠皮書》/閆泓琪
8.142 現(xiàn)當代作家傳記書寫的“地域性”問題初探/張立群 趙碩
8.147 民族精神歌中來——評傳記電影《音樂家》/史力竹
9.147 回首來時路——評傳記電影《 周恩來回延安》/史力竹
11.131 七十年中國傳記文學研究名家名作點評/王成軍
11.147 她從海上歸來——評傳記電影《上海的女兒》/王雪樺
12.131 “我是中國人”:香港傳記中的民族身份認同/梁慶標
12.143 堅持是成功華章最美的注腳——評傳記電影《李宗偉:敗者為王》/張志敏
臧否天下
1.153 聚焦改革 放飛夢想/翟猛
2.153 行穩(wěn)致遠 砥礪奮進/翟猛
3.153 凝心聚力 共筑夢想/翟猛
4.153 開啟新征程/翟猛
5.153 家國情懷 再譜新篇/翟猛
6.153 賡續(xù)精神 奮進時代/翟猛
7.153 不待揚鞭自奮蹄/翟猛
8.153 初心不改 矢志不渝/翟猛
9.153 品味初心 書寫理想/翟猛
11.153 弘揚人文 凝聚偉力/翟猛
12.149 守文化初心 擔傳承使命/翟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