伍玲
一、初次嘗試中遇到的問題
1.忍不住要干預
在幼兒表演游戲的過程中,教師雖然知道“要放手,不能管得太死,但看著著急的時候,忍不住要去介入,”所以時常體現出高控制指導,給予幼兒的時間和機會不夠。
2.我該怎么辦
教師知道指導的方法應當“和以前不一樣,但是有時候就是不知道自己該做什么”。沒有了以前那種指導步驟可依循,教師變得不知所措。
3.道具的制作與投放
道具的制作與投放以教師的理解為主,教師花去大量的時間和精力去制作道具,但是幼兒卻不能很好的運用。
教師在表演前忙于制作道具、頭飾、指導孩子練習對白、出場的站位;表演時忙于旁白的串聯、催場;表演后忙于評價、重新選角……教師的積極參與和引導卻更多地給幼兒帶去了干涉和高控制。那我們怎樣去改變呢?
二、開展理論學習
1.通過專業(yè)資料以及文獻的學習,理清相關概念
2.專家培訓
幼兒園邀請萬中教授進行的《幼兒園表演游戲》專題培訓
3.教研組學習
理論學習、集體研討、現場觀摩
通過對表演游戲理論進行了多角度、多維度的學習,為我們游戲的開展奠定了基礎,并為我們接下來的研究指明了方向。
三、表演游戲實施過程
1.內容的選擇上通過多形式的語言活動中挖掘合適的素材
改變以往以教師選擇表演游戲內容的方式。通過教師的觀察發(fā)現和挖掘發(fā)生在幼兒身邊的故事及感興趣的話題、開展的主題活動內容等選擇主題,引導鼓勵幼兒進行劇本改編、 續(xù)編、仿編、創(chuàng)編。凡是貼近幼兒生活并能引發(fā)幼兒觀察和表演興趣的事物都可以納入幼兒的表演游戲中。
2.改變表演游戲的組織流程
前期:我們往往強調表演而忽視游戲的問題,為了迅速達到生動表演的效果,教師把游戲變成了舞臺表演,剝奪了幼兒游戲的機會和時間。教師在選定劇本后會選擇一些幼兒來表演,并開始花大量的精力去指導幼兒記臺詞,示范動作表情,幫助幼兒做道具等。
后期:為了體現表現游戲的“游戲性”,本學期我們改變教師包辦的方式。調整為在初期幼兒沒有產生對材料需求的情況下,教師不急于幫助幼兒呈現教師自己認為必要的材料或者道具,根據幼兒游戲發(fā)展的進程,適時適量的提供適宜的材料。于是我們嘗試以“熟悉故事----商討角色----初次表演(大班嘗試記錄創(chuàng)編故事的劇本)----幼兒制作道具----再次表演----完善場景----再次表演”的模式,同時將幼兒在過程中出現的問題通過教學活動、查資料、等方式進行交流、分享、表達整理,從而推動表演游戲的向前發(fā)展。強調教師在游戲過程中的指導方式,重視過程性資料的整理與收集。
3.材料的投放
(1)調整表演區(qū)投放材料的方式
(2)按不同年齡段分層次投放
4.教師指導策略更好的促進幼兒游戲水平的提升
(1)啟發(fā)引導策略
當幼兒在活動過程中出現問題或遇到問題無法順利進行時,教師嘗試用一些啟發(fā)性語言幫助幼兒分析現狀,理清思路并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
(2)隱形示范策略
教師是幼兒學習活動的支持者、合作者和引導者,教師的示范作用對幼兒自主學習起到了一定的支持作用。在參與幼兒活動的過程中,教師采用“暗示性的動作引導”支持幼兒學習,既教師利用動作、表情、眼神等讓肢體語言對幼兒的表現進行提示,產生“無聲勝有聲”的效果。
(3)藝術欣賞策略
藝術來源于生活,為了不斷豐富幼兒的藝術體驗,在自主表現的過程中體驗樂趣、獲取成功的喜悅。在初次表演階段,為了進一步豐富幼兒的藝術體驗和表現能力,教師可以給幼兒提供多種多樣的材料和機會讓幼兒親身感知。
(4)環(huán)境支持策略
是指幼兒在活動中的內容物化在班級環(huán)境和區(qū)域環(huán)境中,讓幼兒可以隨時參與其中。通過環(huán)境的支持作用,引發(fā)幼兒對活動的濃厚興趣。同時,將幼兒熟悉的活動還原到環(huán)境中,幼兒通過自由的操作和自主地講述能進一步拓展劇情。
(5)多元評價策略
如何讓幼兒在活動后獲得成功感,并在原有的經驗基礎上有所提高,就需要教師運用多元、開放的評價方法和策略,去挖掘幼兒的潛能。拋棄原有“對不對,好不好,像不像”的評價標準,注重幼兒是否能充分享受活動過程帶來的樂趣,是否對作品產生了美的感受并進行了創(chuàng)造性地表現,尊重幼兒多元的表達方式,不追求形式上的統(tǒng)一。
5.抓住表演游戲的教學潛能,將五大元素融入到一日活動中
以幼兒的經驗和興趣為出發(fā)點,開展游戲化的活動,并將歌唱、臺詞、表演、舞蹈、道具搬到區(qū)域游戲中,有效的促進幼兒表現能力的提高。如圍繞劇情方面,開展語言領域的劇情理解、劇情改編等活動,同時將活動內容延伸至區(qū)域活動,在閱讀角投放劇本,在語言角投放故事盒、手偶、紙偶等,幫助幼兒理解故事情節(jié)、了解人物性格、模仿人物對話等,不僅有利于幼兒感知角色的性格、揣摩角色的心理、體驗角色的扮演,而且有利于幼兒遷移經驗;服裝、道具方面開展相應的美術活動,如道具的制作、海報制作、角色人物造型等,并將活動內容延伸至美工區(qū),充分發(fā)揮美工區(qū)的教育作用,為幼兒提供多種材料制作服裝和道具,發(fā)揮幼兒的創(chuàng)造力和動手操作能力;在角色方面,開展社會領域活動,如通過視頻的欣賞去理解人物的特征、心理情感;在音樂方面,開展歌唱活動、歌唱表演、音樂游戲等活動。
并將音樂投放到表演區(qū),讓幼兒在感受歌曲性質、理解歌曲內容的基礎上,通過自己的情緒將歌曲表現出來,逐步提高幼兒歌唱的表現力,教師也能通過表演區(qū)游戲對幼兒的基本舞步、韻律及律動表演進行指導。
6.將游戲遷移到戶外體育游戲中
在開展戶外體育游戲活動中,將幼兒劇中的一些音樂游戲遷移到戶外體育游戲中,這樣既豐富了幼兒戶外體育游戲的內容,同時隨著音樂游戲的開展,讓幼兒在體育活動中習得的動作要領遷移到劇中的肢體動作中表現出來,反過來促進幼兒表現力的提升。
7.利用過渡環(huán)節(jié)增強幼兒的表現力
過渡環(huán)節(jié)作為一日生活中的零散片段,如何能利用好過渡環(huán)節(jié)一直是我園思考的重點。教師在班級環(huán)境中創(chuàng)設了一面“表情墻”,幼兒利用過渡環(huán)節(jié)時去照照鏡子,模仿笑、哭、生氣等表情,通過模仿增強幼兒對人物情緒變化時表情的把握,有利于幼兒刻畫人物的情緒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