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邦啟
【摘要】柏拉圖曾經說過:“良好的開端等于成功的一半?!睂胱鳛橐惶谜n的開始,不僅決定著整節(jié)課堂教學氛圍的好壞,還關系著學生學習積極性的發(fā)揮以及對于新舊知識的掌握。好的新課導入不但可以開啟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和創(chuàng)造性,還對課堂教學質量的提高有著不可忽略的重要影響。如何做好新課導入,才能真正地發(fā)揮導入在課堂教學中的重大作用,結合多年工作經驗和實踐進行如下探討。
【關鍵詞】小學數學 新課導入 問題 對策
一、小學數學課堂導入的現狀及問題
在新課程改革的大環(huán)境下,小學教育受到了越來越多的關注和重視,雖然自身的發(fā)展也取得了較大的進步,但還是存在著些許的不足。在長期傳統教學模式的影響下,部分老師對于課堂導入的關注力一直不高,從而讓課堂導入存在著越來越多的問題。
1.課堂導入時間過長,且導入形式單一
好的課堂導入,不僅時間控制適當,而且會緊扣課堂教學內容,不會“偏題”太遠,否則會造成不良的教學效果。但在現實的數學課堂導入過程中,許多老師卻把握不好導入的時間,長時間的課堂導入,擠占了太多后續(xù)內容的講授時間,讓整堂課的時間變得更加擁擠,從而在一定程度上偏離了主題。整節(jié)課看起來很熱鬧,卻忽視了真正的課堂教學內容,形式化的課堂導入,打破了教材內容與導入的主次關系,達不到有效的數學課堂教學。另外,課堂導入的形式過于單一也是一大現狀之一,處于小學時期的學生,身心發(fā)育還不成熟,注意力集中的時間相對較短,形式單一的課堂導入,不容易激發(fā)學生的好奇心和學習興趣,也就不能很好地把學生吸引到數學教學中來。
2.導入設計不合實際,缺乏靈活的導入方式
許多老師在進行數學課堂教學設計時很認真,卻把課堂導入環(huán)節(jié)忽略掉,以為一帶而過就可以了,有的卻加入一些看似熱鬧卻并不實用的東西。以為改變過去數學枯燥乏味的印象,就可以真正地實現數學的有效教學,如此一來,卻讓課堂導入設計偏離主體教學內容,不利于實現提高課堂教學質量的目的。
3.忽視學生認知特點,缺乏相應的師生互動
作為人類數學知識發(fā)展的初級階段,小學數學知識大多與實際生活相聯系,具有較強的直觀性和可操作性等特點。小學生雖然存在著一定的個體差異,但他們的注意力很難持久是他們普遍存在的主要特征,作為小學數學老師,要充分的認識到這一點,在課堂導入時要根據學生的認知特點來進行?,F代數學論指出:“教學過程是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的統一,是師生交往、積極互動、共同發(fā)展的過程?!比欢?,當今數學課堂教學學生的主體地位卻總是得不到有效的發(fā)揮,學生只是被動的接受教師所要講授的教學內容,師生間缺乏有效的互動。沉悶的課堂導入自然也不會有效的激發(fā)學生的數學學習積極性,更不用說真正地投入到課堂學習中了。
二、小學數學課堂導入的對策和建議
1.樹立正確的課堂導入理念
在教育過程中,教育理念就像一座燈塔,指引我們前進的方向。而作為一名小學數學老師,首先要做的是要及時更新自己的教學理念,提高自身的教學素養(yǎng),充分認識到小學數學課堂導入的重要性及重大意義。真正地樹立起以學生為主體的課堂導入觀念,改變過去傳統的“一堂灌”的落后教育模式,正視自己在教學中的引導角色,從而在學生主體地位的基礎上,真正的在課堂導入中發(fā)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提高數學課堂教學效率。
2.認真解讀新課標,靈活課堂導入方式
民主平等的師生關系是新課改提倡的新型師生關系,它不但可以使學生之間形成朋友式的友好關系,真正地實現以生為本的教學理念。教學過程不是機械地傳遞知識,學生是具有主觀能動性的個體,教師和學生只有在教學活動的過程中建立起良好的關系,相互交流想法、溝通感情,學生才能主動參與并配合教師的教學活動,發(fā)揮自身的潛能。因此,需要教師在教學中認真解讀新課標,不但關注學生的理論教育,情感體驗也不能忽視。而且還需要利用學生的認知規(guī)律,使學生自主地把注意力引向教師正在講授的內容,其中的關鍵環(huán)節(jié)是教師怎樣利用各種方法去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在導入過程中注意導入方法的多樣化,并在緊扣教學目標的基礎上,根據具體的教學內容、特點以及學生的認知規(guī)律等,真正設計出符合學生需求的課堂導入。
3.在增強師生互動的基礎上,真正提高教師自身的導入水平
數學新課導入應符合互動性原則,充分考慮如何讓學生自主參與學習活動,增加師生互動,讓學生投入到民主和諧的課堂氛圍中去。通過一定的情境設置來進行新課導入,讓學生和教師在互動中相互啟發(fā)、學習。并在不斷的實踐過程中吸取別人優(yōu)秀的教學經驗,提高自身的導入水平,找到更加適合學生的導入方法和技巧,在反思中真正地發(fā)現、解決問題,找出自己的新課導入之道。
參考文獻:
[1]鐘啟泉.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解讀.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2.272.
[2]王北生.教學藝術論.鄭州:河南大學出版社,2001.235.
[3]張舟.淺談數學新課導入法.新課程,2013,(7):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