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晶
一、“換老師”,風波起
七年級第一學期期中考試后公布成績的那個晚上……
“羅老師,這次期中考試我們家小王的英語成績下降了20多分??!以前王老師教他時他學習英語特別積極,回家第一件事就是做英語作業(yè),還會主動買輔導書做課外練習。這學期換了李老師后,他對英語的興趣一落千丈,成績直線下降。羅老師,怎么辦啊?”
剛結束通話又有一通電話打進來?!傲_老師,我們班英語平均成績在年級里排第幾名?。繐伊私?,我們班自從換了英語李老師教以后,成績就在下降,我作為家長真的是急得不得了。羅老師,你作為班主任應該向學校反映這個情況,向學校要求換英語老師?!?/p>
“羅老師……”“羅老師……”“羅老師……”
孩子們不喜歡新的英語李老師,成績下降,家長紛紛向我求助應該怎么辦,更有家長直接提出“換老師”。
二、家委會,出主意
換了新老師,學生不接受新老師,成績下降,家長看到孩子成績下降產生擔憂,這些我都能理解。學校出于全局考慮對某個班級的任課老師甚至是班主任進行調整,也是很正常的做法。在現在這種情況下,作為班主任應該如何解決這一問題呢?我請來家委共同商量解決辦法。
換老師,孩子成績下降的問題就一定能解決嗎?會不會再換一位老師,仍然有一部分孩子不認可呢?以后孩子走入社會,進入工作崗位,如果他們不適應,我們還能要求換個搭檔或者換個領導嗎?很顯然,換老師并不能解決根本問題,解決這個問題的關鍵是如何提高孩子的適應能力。生活中有太多的人和事,是我們不能主動選擇的,作為家長,我們應該保護孩子,更應該培養(yǎng)他們的適應能力。提高孩子的適應能力,孩子將終生受用。通過我和家委的共同商討決定從以下兩方面著手:一、轉變家長的觀念,指導怎樣提高孩子的適應能力。二、轉變孩子們的觀念,提高他們的適應能力。
三、微課堂,大道理
我召集了班級全體家長參加《家庭教育指導微課——如何提高孩子的適應能力》。適應能力是孩子們面對未來復雜多變、競爭激烈的社會環(huán)境所必須具備的能力。
一是教會孩子要有較強的分析問題和做出正確判斷的能力,面臨新環(huán)境的變化,要能夠盡快了解新的要求,明確新的努力方向。
二是教會孩子對自己要有一個全面、客觀的評價,了解自己不適應的表現和存在的差距,同時,也要看到自己的潛力,在此基礎上形成積極的自我觀念,做到自尊、自愛,對自己始終充滿自信。
三是培養(yǎng)孩子堅韌、頑強、果斷的精神和較強的自制力、競爭意識,還要有對人對事寬容的態(tài)度與豁達的胸懷。
四是培養(yǎng)孩子增強自我監(jiān)控的意識,提高自我調節(jié)的能力。
具體做法:(1)家長和孩子共同閱讀有關適應能力的典型故事。
(2)家長帶領孩子多走走,多看看,多和人接觸、交流。在這個過程中,和孩子交流他們內心的想法,了解他們的感受,從而引導孩子如何去適應不同的環(huán)境、事物以及不同的人,教會他們如何與人交流。
(3)家庭小劇場。帶入式情境表演,家長可以創(chuàng)設不同的情境,家長和孩子共同表演,之后共同討論,點評在表演中的優(yōu)點與不足。在游戲中培養(yǎng)孩子的適應能力。
托爾斯泰說:“世界上有兩種人:一種是觀望者,一種是行動者。大多數人都想改變這個世界,但沒有人想改變自己?!庇袝r候,我們改變不了我們周圍的環(huán)境、事物,可是我們卻可以改變自己,改變自己看待周圍環(huán)境、事物的心態(tài)以及目光,我們會驚喜的發(fā)現,一切都變得不同了,一切都沒有那么糟糕。
四、李老師,夸夸你
召開主題班會課:說說我們的李老師
環(huán)節(jié)1:說說李老師的缺點與優(yōu)點。
缺點:在學習上對我們要求很嚴格、兇、作業(yè)多、教學經驗不足。
優(yōu)點:工作認真、負責、一絲不茍。年輕、有活力、和我們有共同語言、會給我們好吃的、關心我們。
環(huán)節(jié)2:由李老師和幾個同學來表演《李老師的一天》。
環(huán)節(jié)3:說說你與李老師之間的故事。小鄭說了自己有一次沒完成作業(yè),被李老師狠狠批評的故事;小呂說了有一次自己作業(yè)錯很多,李老師一題一題耐心給自己講解的故事;……
環(huán)節(jié)4:再說說李老師的缺點與優(yōu)點。小鄭發(fā)言說:“我之前認為李老師太嚴格,太兇了,現在我認識到,李老師這樣都是為了我好!”還有很多同學發(fā)言,大家都覺得李老師很辛苦,她嚴格的背后是對我們的愛。孩子們開始理解李老師對他的良苦用心了。
最后,李老師也表示會努力去改變自己,希望自己和孩子們一起努力奮斗!
自從班會課后,李老師改變了工作方法,對待學生的錯誤更多的是耐心教育,李老師的英語課堂也生動了起來。
五、“藝術團”,來助力
孩子們開始喜歡李老師了,學習英語的興趣也提高了,家長們對李老師也認可了,這真的是一件值得高興的事。但我又在反思,我們培養(yǎng)孩子的適應能力僅僅是讓他適應某一位老師嗎?這很顯然太狹隘了。我再一次召集家委們就如何提高孩子們的適應能力做進一步討論。家長和學校共同參與的教育才是最好的教育。是否可以嘗試家長進課堂?小祝媽媽認為,光是家長在課堂里對孩子進行說教孩子們可能會產生反感,我們可以創(chuàng)設很多復雜的生活情境,演繹我們的孩子在面對同一情境的不同反應。然后由孩子們進行點評,哪種反應更合理,哪種方式處理問題更值得我們學習等等。大家都覺得這種寓教于樂的方式很好,“好爸媽藝術團”就這樣成立了。“好爸媽藝術團”很受孩子們的歡迎,孩子們覺得這種方式的教育更能讓他們接受。
六、好少年,共啟迪
蘇霍姆林斯基說過這樣一段話:“少年想成為一個好人,追求理想,而同時他卻不喜歡別人對他進行強制教育,不能容忍赤裸裸的思想和教導傾向?!?/p>
初中生正是蘇霍姆林斯基口中的“少年”,他們開始有自己的思想,有自己判斷事物的標準,他們不喜歡被強制教育,才有了人們所謂的“叛逆”。
教育不是強制,而是潤物細無聲,水到渠成。我默默耕耘,靜待花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