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婭
基于項目的學習(project-based learning,PBL)是一種圍繞項目組織學習的一種模式。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圍繞某主題,利用各種認知工具進行調查、資料搜集、分析研究,最終展示自己的研究成果。在動手實踐、思考內化和探索創(chuàng)新之中掌握知識、培養(yǎng)技能并獲得全面發(fā)展。旨在把學生融入有意義的任務完成的過程中,讓學生積極地學習、自主地進行知識的建構。
一、項目設計
1.項目背景
在日常生活中,摩擦力扮演了一個很重要的角色,當太陽點亮一個新的黎明,我們睜開雙眼時,眼球和眼皮已經完成了一天的第一次摩擦,接下來,穿衣、洗漱、吃飯、學習、運動等都離不開摩擦力,沒有摩擦力我們將無法合上雙眼酣然入夢。摩擦力滲透在我們的衣、食、住、行中,因此,我們必須觀察它,研究它。
通過初中的學習我們已經定性的知道摩擦力與物體的正壓力、接觸面的材料有關,但思維中仍然有困惑,例如:物體的速度越大,摩擦力越大;接觸面積越大,摩擦力越大等。并且普通高中物理課程標準“要求通過實驗認識滑動摩擦、靜摩擦的規(guī)律,能用動摩擦因數(shù)計算摩擦力,建議調查日常生活和生產中利用靜摩擦的事例?!币虼舜_定“探究摩擦力”為項目進行學習。
2.學生分組
學生以“志同道合”為原則自行分組,找到自己感興趣的“子項目”作為任務,并定下計劃。
二、項目實施
1.教師創(chuàng)設情境,介紹項目
教師演示:一細線穿過彎曲的吸管和紙杯,其中吸管在紙杯內部(如右圖),細線兩端分別拴一輕木球和一重鐵球。當用手提起鐵球讓木球自然下垂時,紙杯可沿細線自由地下滑,如果手換成提木球而讓鐵球自然下垂,此時,可以看到紙杯將停止沿細線自由下滑。
(注意:實驗演示時將紙杯換成一個密閉的紙筒,以魔術的形式出現(xiàn),趁學生不注意將兩球倒置,產生不同的效果,增強實驗的興趣使學生產生強烈的求知欲。)
要弄清楚其中的道理,我們以“探究摩擦力”為項目進行學習。
2.學生活動
學生根據自己負責的子任務開始具體的設計。這一環(huán)節(jié)學生之間需要合作、溝通。這一環(huán)節(jié)工作量最大,吸引力也最強,學生遇到問題時可以向其他小組請教,或者直接向教師尋求幫助。這個階段,學生利用研究性學習的方法進行探究,教師適及時與各組交流,分析實驗方案,指導實驗操作。
3.成果展示
各小組把自己成果以小論文、實驗報告、課題報告等形式共享到班級論壇。教師根據教學選取三個小組分享。其他小組的成果以研究性學習報告的形式展示。
(1)展示一:滑動摩擦力與物體接觸面積的關系
步驟:質量為m滑塊底面的1/3與課本接觸,用一個彈簧秤拉著滑塊以速度v在課本表面上勻速移動,記錄彈簧秤的示數(shù)F1.
滑塊底面的1/2與課本接觸,用一個彈簧秤拉著滑塊以速度v在課本表面上勻速移動,記錄彈簧秤的示數(shù)F2.
滑塊底面全部與課本接觸,用彈簧秤拉著滑塊以速度v在課本表面上勻速移動,記錄彈簧秤的示數(shù)F3.
④比較F1 、F2 、F3.
⑤結論:滑動摩擦力與物體接觸面積無關。
(2)展示二:滑動摩擦力與物體運動的速度的關系
步驟:如圖4-47所示,在長木板上用一個彈簧秤拉著一個質量為m的滑塊以速度v1勻速移動,記錄彈簧秤的示數(shù)F1=1.0N.
在長木板上用一個彈簧秤拉著一個質量為m的木塊以速度v2(v2>v1)勻速移動,記錄彈簧秤的示數(shù)F2=0.9N.
在長木板上用一個彈簧秤拉著一個質量為m的木塊以速度v3 (v3>v2)勻速移動,記錄彈簧秤的示數(shù)F3=0.9N.
④比較F1 、F2 、F3.
⑤結論:滑動摩擦力與物體運動的速度無關。
(3)展示三:最大靜摩擦與滑動摩擦力的關系
方案一:在彈簧測力計的指針下輕塞一個小紙團,紙團可以隨指針移動,并作為指針到達最大位置的標記,當拉力到達某一數(shù)值時木塊開始運動,此時拉力會突然變小。
方案二:用力的傳感器代替彈簧測力計。
結論:最大靜摩擦比滑動摩擦力略大
④反思:方案一中實驗儀器簡單,但紙團容易卡在彈簧測力計的槽中,示數(shù)也不精確。方案二,測量雖然精確,但對儀器的要求較高,在普通高中,特別是農村中學,根本就沒有傳感器,無法進行方案二的實驗。因此我對方案一進行了小小的改進:用紙條代替紙團,但紙條不是隨意的紙條,紙條要求稍硬、較窄(2mm寬)、稍光滑(可以從廢棄的名片、電話卡、會員卡等剪?。?,這樣紙條不易卡在彈簧測力計的槽中,紙條光滑與測力計本身的摩擦較小,紙條窄有利于精確記錄數(shù)據。(如圖所示)
這樣的改進,實驗器材方便易取,有利于在條件較差的學校,有效的開展實驗。
三、項目評估與反思
在本次項目學習中,學生根據自己的興趣選擇課題,研究過程非常認真,研究成果顯著。
第一,研究“摩擦力理論分析”課題的小組,獲取了摩擦力理論的發(fā)展歷程,找到了摩擦力產生的學說――凹凸嚙合說和粘附說,并介紹了摩擦力的電磁相互作用,分析了固體摩擦、液體摩擦、混合摩擦等情況。
第二,研究“生活中摩擦力的利弊”課題的小組,探究了車重與剎車距離的定量關系,總結了剎車距離的影響因素,對司機提出了建議,總結了生活中的摩擦力的利與弊,并對生第三,研究“最大靜摩擦與滑動摩擦力的關系”的小組,對課本的實驗方案進行實踐、反思和重新設計。
第四,研究“滑動摩擦力與物體接觸面積關系和滑動摩擦力與物體運動速度”的小組,解決了我們的困惑(滑動摩擦力與物體接觸面積和物體運動速度均無關),對摩擦力知識進行了總結,形成了知識系統(tǒng)。
在學習過程中,學生借助研究性學習的方法,通過自主探索,在實踐中建構對新知識的認知,并且在實踐的操作過程中鍛煉了動手操作、創(chuàng)新能力,同時培養(yǎng)了自主學習,合作學習與發(fā)現(xiàn)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組內和組間的合作與交流培養(yǎng)了學生之間的合作與表達能力。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及時關注學生的活動進程,并對學生的學習做相應的指導,發(fā)揮教師在教學中助學者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