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雙城記》是狄更斯以發(fā)過大革命時期的巴黎倫敦為背景,圍繞梅尼特醫(yī)生、達爾內(nèi)等人物命運展開描寫的。作品中塑造了各色人物,通過“善”與“惡”人物命運的對比,展現(xiàn)了作者人道主義情懷,宣揚以德報怨的仁愛思想。
關鍵詞:《雙城記》;人道主義;仁愛精神
狄更斯是英國著名小說家,他的作品《雙城記》中充滿了理想主義色彩、人文主義情懷以及現(xiàn)實主義批判精神,以英國資本主義社會現(xiàn)實問題為出發(fā)點,在歷史事件中剖析現(xiàn)實階級矛盾,通過小說人物善與惡的爭斗和比較,展現(xiàn)英國社會存在的種種罪惡,塑造美好的人物形象,凸顯人性當中的美好品質(zhì),從而抒發(fā)對未來生活的美好憧憬。
一、《雙城記》寫作背景簡析
《雙城記》以1789年法國大革命為背景,借古喻今,試圖找尋解決現(xiàn)實資本主義矛盾的小說。狄更斯所處的正是英國資本主義經(jīng)濟迅速發(fā)展的時期,資本家們?yōu)樽陨砝鎸と穗A級進行殘酷剝削。工人階級開展了一場又一場的革命,爭取政治權利,歐洲大陸各國革命風起云涌,“憲章革命”更是把工人階級斗爭推向了更高潮。正是這一場場失敗的經(jīng)歷,讓狄更斯有了很深的感觸。他看到了歐洲現(xiàn)狀與英國、法國的歷史情境有很多相似性,階級矛盾的激化,大革命一觸即發(fā),于是將《雙城記》的故事設定在“巴黎”和“倫敦”兩個城市。在資本主義社會革命歷史背景下,穿插了動人的愛情故事,其中的人物鮮活生動,擁有堅定信念,對愛情堅貞不渝,爭取自由,將現(xiàn)實主義與浪漫主義完美結合。
二、“善”與“惡”的人物角色分析
《雙城記》中,通過跌宕起伏、引人入勝的小說情節(jié)作者著力塑造了三類人物形象。第一類是厄弗里蒙地侯爵兄弟,他們是封建貴階級族代言人;第二類是包括了德伐日夫婦等備受封建貴族壓迫剝削的下層群眾,試圖通過革命推翻壓在他們身上的那座大山,在復仇的過程中迷失自我;第三類則是梅尼特醫(yī)生及其女兒路茜,厄弗里蒙地侯爵弟兄的侄子達爾內(nèi),以及和達爾內(nèi)長相相似的律師卡爾頓,他們即使歷經(jīng)苦難,卻擁有人性中最美好的品質(zhì),在各自的人生道路上擁有完美的結局。其中女性人物中“善”與“惡”的較量最為明顯。
德伐日太太生長在農(nóng)民家庭,一家飽受貴族迫害。姐姐被厄弗里蒙地侯爵兄弟蹂躪致死,姐夫死于勞役,哥哥為復仇被殺,最后父親被氣死,從此家破人亡,長大后成為革命的先鋒。她被仇恨沖昏了頭腦,失去了理性思考,變得冷漠、殘忍,變成了一個與仇人不盡相同的殺人惡魔。善惡終有報,作者用死亡詮釋了她在小說的命運。
小說中還有一位女性人物——梅尼特醫(yī)生女兒路茜,她和德伐日太太有著相似的遭遇。兩個女人原生態(tài)家庭皆是遭受了法國封建貴族的迫害,擁有相似的遭遇,但最終命運卻截然不同。路茜父親梅尼特身為醫(yī)生,因替德伐日太太的姐姐和哥哥看病,了解到了事實真相,出于善良的本性,伸張正義,向朝廷告發(fā)了厄弗里蒙地侯爵兄弟,在監(jiān)獄中囚禁了18年,致使梅尼特醫(yī)生精神失常,他的妻子也因思念過度,在兩年后憂郁致死。
兩位女性的遭遇是極其相似的,與貴族侯爵兄弟都有著血海深仇,可是因為對待仇恨的方式不同,促使兩人有著不同的命運。路茜善良質(zhì)樸,最初以為父母都已不在人世,后來得知父親依然活著,不辭勞苦,在巴黎和倫敦兩地奔波,原本看起來柔弱的她表現(xiàn)出了超人預料的勇氣,竭力解救父親?;氐絺惗睾?,她對父親悉心照顧,用耐心和愛使父親漸漸恢復了神智。同樣,丈夫被捕時,她放棄自尊哀求德伐日太太,想方設法營救丈夫。路茜愛上了自己仇人家的后代,她不顧外界的眼光,與達爾內(nèi)相愛,用愛的力量化解矛盾。一個深愛著路茜的男人卡爾頓出現(xiàn)了,她為不能幫助卡爾頓改掉浪蕩的生活習氣自責不已,以其人格魅力使得卡爾頓愿意為她付出一切。她對每一個人都保持著寬容、仁愛之心,最終歷經(jīng)磨難后一家團聚,回到倫敦,過著幸福的生活。
三、仁愛精神的呼喚
小說通過社會不公和人性黑暗的描繪,更加凸顯了人類仁愛品德的高尚,塑造了不同出身不同階級人物的仁愛與犧牲精神。
律師卡爾頓,他酗酒成性,雖然滿腹才華,卻無處施展,懂得自己的問題所在,沒有努力改變,只是聽天由命。他覺得世界上沒有人關心他,他也不關心任何人,孤獨與絕望同時而生,失望與挫敗躍然紙上。直到路茜的出現(xiàn),改變了他,使他對生活重新燃起了希望。但他知道自己沒有資格,路茜有自己深愛的人,于是他將自己的愛埋藏在心底,他隨時愿意為路茜做任何事情。直到達爾內(nèi)被判死刑,為了路茜一家的幸福,他愿意用自己的生命代替達爾內(nèi),兌現(xiàn)對路茜的諾言,消除暴力,將愛情和道德素養(yǎng)上升到了新的高度,體現(xiàn)了作者對仁愛精神的呼喚。
達爾內(nèi)是貴族圈子里的叛逆者,和貴族本應該有的性格、行為截然不同,舉止優(yōu)雅,待人謙和有禮,充滿正義感,對路茜一往情深。他為了正義脫離貴族圈子,和父母斷絕關系,拋棄了爵位和領地,自食其力。小說中,達爾內(nèi)從不壓迫別人,也不關押他人,只身一人來到英國實現(xiàn)自己的理想抱負,同情人民,愛惜群眾勞動果實。他深愛路茜,但卻不強迫占有,冒著生死危險,前往法國巴黎拯救加貝爾,即使身陷囹圄也心系路茜和梅尼特醫(yī)生。所有這些都是他紳士仁愛品質(zhì)的體現(xiàn)。
小說《雙城記》不可避免的帶有歷史時代和階級局限性,從歷史到現(xiàn)實,善與惡的爭斗未必都如作家憧憬般的美好,但《雙城記》卻開啟了英國文學中人道主義的先河,是英國文學中極具代表性的作品。
參考文獻:
[1]劉碩,趙俊平.解析《雙城記》中德伐石太太死亡命運的玄機[J].科教文匯,2017(5):156-157.
[2]康麗.現(xiàn)實主義與浪漫主義的批判——狄更斯《雙城記》[J].佳木斯職業(yè)學院學報,2017(5):62-63.
[3]徐艷.分析狄更斯《雙城記》中閃耀人道主義光芒的人物形象[J].考索探微,2018(21):223.
[4]鄒瀚卿.論狄更斯在《雙城記》中的人道主義思想[J].文化創(chuàng)新比較研究,2017(22):47.
作者簡介:
赫蘭蘭(1984.7-),女,遼寧遼陽人,現(xiàn)就職遼寧建筑職業(yè)學院,碩士研究生,講師,研究方向:文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