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惠嫻 李國超
摘要:翻譯是各個民族文化之間相互連接的紐帶。在對翻譯的理解和論述中,“可譯性”是指各種語言間有著基礎(chǔ)的、通俗的含義轉(zhuǎn)換方式手段或著是某種“信息傳遞的途徑”。通過信息轉(zhuǎn)化的渠道,我們可以確切、生動地將一個國家的語言傳遞給另一個國家。但是由于文化、歷史背景和地域差異等原因,各個民族理解事物的角度是不同的,語言中也往往存在難以相互對應的詞匯。本文旨在對這種情況進行研究,通過文獻資料法、實證研究法、專家訪談法等研究方法,在大量的文獻資料積累總結(jié)和專家指導的基礎(chǔ)上,探討文學翻譯中可譯性障礙的種類及存在因素,并且有針對性的提出解決文學翻譯中可譯性障礙的相關(guān)建議。
關(guān)鍵詞:文學翻譯;可譯性;障礙
如今,隨著全球化的浪潮和跨文化交流的機會越來越大,翻譯研究達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如何捕捉語言,如何用語言來表達其在翻譯內(nèi)容必定與理論的高度化研究有關(guān)。本文主旨思想就是為了豐富文學翻譯中的思想理論,解決可譯性障礙問題。由于不同的語言經(jīng)過不同翻譯人員的相互轉(zhuǎn)化后,或多或少會發(fā)生缺乏甚至失去固有文化信息以及語言風格等現(xiàn)象,這個需要通過具體的實證舉例加以探討,從而更加形象的讓我們關(guān)注會影響可譯性的成分或是阻礙,并且對此分析盡力找出解決辦法。
一、文學翻譯中可譯性障礙的概述
(一)概念界定
文學翻譯中的可譯性障礙目前在學術(shù)界并沒有統(tǒng)一的概念,但是各種學說的基本內(nèi)涵是極為相近的,總體來講是由于語言文字所依存的結(jié)構(gòu)和文化背景下具有較強的獨特性,也正是此種獨特性使得相應的意思只能在本語言系統(tǒng)中找到對應的表達形式,而原語在轉(zhuǎn)換為其他語言時,目標語很難再現(xiàn)原語的意義、功能、風格等,這種在不同語言之間表達相應意思很難找到對應體的現(xiàn)象就是可譯性障礙。
(二)研究現(xiàn)狀
在人類的歷史長河中翻譯不同地區(qū)國家的文字資料文字資料情況早已有之,古羅馬時期就曾有翻譯希臘作品的高潮,我國的西夏等少數(shù)民族也創(chuàng)制過自己的文字與漢文之間的對譯。而現(xiàn)代化的專業(yè)翻譯起源于二戰(zhàn)之后,隨著世界經(jīng)濟文化交流的頻繁,全球更需要統(tǒng)一的信息化語境,翻譯也由此進入了新的時期,與之相對應的理論成果也豐富起來。
當前世界上比較流行的翻譯理論有喬姆斯基轉(zhuǎn)換生成語法、奈達功能對等理論、紐馬克翻譯理論、賴斯文本類型理論等多種學說,每一種學說都從不同的切入點提供了克服文學翻譯中可譯性障礙的理論假設(shè)。如喬姆斯基轉(zhuǎn)換生成語法將句子分解成一系列的、具有一定規(guī)則的組成部分。通過詞組之間的規(guī)則意識來探尋人類語言中的普適性原則,從而找出句子中的核心句對應轉(zhuǎn)換成目標語言的表達形式。
除了較為復雜的理論專著外,國內(nèi)外也有諸多期刊論文探討文學翻譯中可譯性障礙。以“文學翻譯”、“可譯性障礙”為關(guān)鍵詞在中國知網(wǎng)中可以找到354篇相關(guān)文獻,其中不乏角度新穎、成果卓越的佳作。如吳常亮(2018)的《基于文化差異角度的蒙漢翻譯可譯性限度問題探討》一文中就從文化和技巧兩個方面探討了蒙漢翻譯的發(fā)展。
二、造成文學翻譯中可譯性障礙的原因
(一)文化內(nèi)涵不同或者不完全等值產(chǎn)生可譯性障礙
由于不同的歷史環(huán)境,不同的國家就產(chǎn)生了不同的文化內(nèi)涵,這被普遍認同為造成可譯性障礙的首要原因。即使是公認為最簡單的名詞也蘊含著不同的文化內(nèi)涵。
(1)英漢表達動物的詞
在英語中,lion是獸之王,代表著英勇、兇狠以及尊嚴。因為英國國王理查德一世十分勇敢威猛,所以他被稱為“the Lion - Heart”。英國人認為lion是他們國家的象標志,所以也就有了 The British Lion這種說法。在英文中有很多的俗語是和獅子相關(guān)的,比如說play oneself in the lions mouth(置身虎穴),like a key in a lion hide (狐假虎威)。在這里把lion翻譯成老虎就是因為中國人認為老虎是百獸之王。除了此類名詞外,數(shù)詞的差異則更加抽象。
(2)表達數(shù)字的詞
英國的人總是覺得單數(shù)代表著吉利,比如總是在表達強度或者是語調(diào)的時候,在數(shù)十萬的數(shù)字后加上“one”,例如one hundred and one thanks(十分感謝、千恩萬謝)等。根據(jù)基督教中三位一體(父、子、圣靈融合為一體)的這種思想引出一種奇特的文化:“三”。人們?yōu)榱藞D個吉利總是會把一件事或是數(shù)量分成三部分。但是“十三”卻被認為是一個危險的數(shù)字,大樓的十三層經(jīng)常被“12A”所取代。而中國傳統(tǒng)文化把雙數(shù)視為幸運數(shù)。人們喜歡雙重巧合的含義,追求著“雙喜臨門”,但有三和九的日期也常被看做是適宜舉辦節(jié)日活動或是出門旅行的幸運日子,具體如何運用直接體現(xiàn)在不同國家人們的運用習慣。
(3)英漢詞匯的語義表述方面
除了數(shù)字、顏色等語言內(nèi)涵運用上的不同外,在概念的表達上英文相對更生動、抽象、模糊,更容易適應語境;而中文是由“音”、“形”、“義”三個維度組成,所以字詞的含義總是受到語素“形”和“義”的制約,有時看起來更具體、清晰,但是相對來說不容易適應語境。例如,英語和漢語中普遍存在的一詞多義或者是多詞一意現(xiàn)象:英語中cousin可以翻譯成表親(兄弟)、表親(姐妹)、堂(兄弟)、堂(姐妹)等八種名稱形式。在《紅樓夢》中,不管用哪個,都不能準確的翻譯出寶玉和黛玉的關(guān)系,從而只能添加注釋或者補充說明,否則很難準確在原文中表述真正含義。
(二)語言文字結(jié)構(gòu)或者詞語空缺產(chǎn)生的可譯性障礙
語言結(jié)構(gòu)往往會反映出結(jié)構(gòu)的特殊性,通常只能在同一類語言間發(fā)現(xiàn)這種特殊性,因為語言符號共享的現(xiàn)象經(jīng)常發(fā)生在同一類語言之間,這需要徹底的代碼交換。在非親屬語言之間很難實現(xiàn)這樣的轉(zhuǎn)換,是因為非親屬語言的語言符號間要進行徹底的代碼交換。所以在非親屬語言間轉(zhuǎn)移的過程中,結(jié)構(gòu)語言學方式明顯沒有信息交流的通道,所以有著明顯的可譯性局限性。比如:雖然音韻的結(jié)構(gòu)方式能在語義層面上實現(xiàn)兩種語言之間的轉(zhuǎn)換,但在語音層面上卻無法實現(xiàn)。比如這樣一條英文廣告:Health,Humour & Happiness…Gifts we'd love to give“健康、風趣、快樂 … …這是我們能奉送上的一切”。句子中以“h”開頭的三個單詞形成押頭韻,具有提高聽力的作用。
(三)深層文化類型風格差異導致的文學翻譯可譯性障礙
(1)意義方面存在的障礙
不同語言之間的語法、語音、語序等語言深層結(jié)構(gòu)沒有正常的信息轉(zhuǎn)換渠道致使翻譯前后形式意義缺失,所以需要研究相對應的信息轉(zhuǎn)換渠道。
①語法方面。中文的語法不同于英文,它沒有屈折的形態(tài)表達方式,所以導致翻譯時形式上不一致。比如:
例1:I ever worked as a waiter in a restaurant when I was a boy.
漢譯:在我小時候,曾經(jīng)在一家飯店做過服務員。
通過這個例子中的雙語句子可以看出,中文版已經(jīng)失去了在形式上原語的意義。
②語序方面。不同于相對復雜的語法,即使是最簡單的語序上,中英文的使用習慣也有很大差異。中文是一種綜合性歸納語言,而英文是一種分析性和演繹性語言,比如:
例2:He was hard hit by the flu.
漢譯:他得了重感冒。
例2表明在英文中前面是主層次,次層次在后面,中文正好相反,說明雙語的信息焦點是不同的。
(2)形式方面存在的障礙
語言的形式本身就是不同族群抽象思想的反映,文字對于使用者是通過具體的圖像來反映其涵義。它是作者通過感覺、感知、聯(lián)想、想象,通過隱喻等語言修辭手法創(chuàng)作出的生動的藝術(shù)形象,給讀者以猛烈的藝術(shù)影響力。例如:
例3:“Don't be a fool!”he roared.“Just passing one examl-nation has turned your head completely you're like a toad trying to swallow a swan.
翻譯:“不要失了你的吋了!你自己只覺得中了一個相公,就癩蛤蟆想吃起天鵝肉來!”
(3)風格方面存在的障礙
不同的意義和形式會帶來不同的語言風格,從而客觀上會造成可譯性的局限性,譯文難以完全再現(xiàn)原文的風格。例如,張進先生覺得原文的優(yōu)美應該在譯文中得以再現(xiàn)。
例4原文:Her idea of love was more that of placid affec-tion,serving the loved onc soflyil an auno-sphere,flower-scented and dim-lighted,of eternal culm.
漢譯:他將愛情視為一種非常柔和的境界,在春晚花香、充滿柔美寧靜氣氛中,將最好的自己交給所熱愛的人和事物。
(4)文化方面存在的障礙
從根源來講,可譯性的障礙就是由于文化的差異所導致的。以liberalism作為例子,它經(jīng)常被翻譯為“自由主義”。西方人和我們對自由主義有不同的理解,它還蘊含著啟蒙、崇尚進步與改革、反對特權(quán)、崇尚文化自由等意義。另外還有politics和“政事”、social science和“社會科學”等,這類詞匯的不同在反應了文化上的差異性的同時,也體現(xiàn)了在政治上的差異性。
三、解決文學翻譯中可譯性障礙的方法建議
(一)異化的方法
《辭海》說,文化的差異即“沒有加劇的沖突”。翻譯起著對之調(diào)解的作用,關(guān)系到國家交流中加劇矛盾還是平等對待?根據(jù)翻譯者選擇的文化立場作為辨別的基礎(chǔ)點,它可以劃分成“異化”和“歸化”兩類。異化從語言文化的起點出發(fā),而歸化是從語言文化的目標出發(fā)的。一般來說,異化要求翻譯者用作者所使用的語言類型的最初歷史及習慣來尋找其語義的溯源,從而歸化則需要翻譯者貼近目標語言的讀者并使用其目標語言慣常使用的表達來傳遞源語言的內(nèi)容。它們間既有對立又有統(tǒng)一,異化和歸化固然應該共存,但在二十一世紀異化應該是傳遞原著的外國文化特征、原作的語言形式和作者不同尋常的寫作技巧的主要方式。
(二)以異化為導向的具體翻譯方法
具體的翻譯中既然需以異化為導向,但為更好的加深理解,則需通過具體的實證進行闡述,例一:黛玉轉(zhuǎn)身吩咐他的丫鬟:“把我珍藏的茶沏一碗給寶玉,現(xiàn)在他已經(jīng)不比往日,開始念書學正道了?!?/p>
楊譯:With a faint smile Ta-i yu told Tzu-chuan.“Brew a cup of my Lungching tea for the Second Master. Now hes studying we must treat him with more respect”
霍譯:A faint smile crossed Da-i yus face.”Nightingale, would you make Master Bao a couple of Dragon Well tea? We must see that scholarship is suitably rewarded.”
在這句話中,是否明確表明了茶葉的種類是兩種翻譯版本的重大區(qū)別。龍井茶一直被視為中國最為尊貴的茶葉,能喝到這種茶的非富即貴,將之奉獻給他人,也是種極大的尊敬。楊譯直出于中國文化特殊性的考慮,直接對龍井兩個字采用了音譯?;舭选褒埦琛弊置娣g成Dragon Well tea。這是一種典型的直譯方法,但是有許多人不喜歡這種翻譯方式。因為這一翻譯并不能夠很好的迎合西方人的理解模式, Dragon在西方的文化語境下是一種吃人噴火的罪惡怪物,但是在中國的文化中龍則代表著尊貴與吉祥,龍井茶以龍的名字命名也可堪稱珍貴,如果用Dragon Well tea來表明,西方讀者就會疑慮,為什么中國人要用這種邪惡的東西來取悅情人。但作者同意這一翻譯。事實上,這是西方讀者內(nèi)在思維的一種無形的變化。我們不希望徹底改變他們心目中的龍形象,但至少關(guān)系到中國文化時,我們可以試著讓他們在腦海中想象的不是怪物形象,而是一種吉祥、威望的形象。我們覺得在翻譯文學著作時,應始終牢記傳揚源文化的責任,而不是迎合目標文化。在這里,我們認為楊和霍的翻譯都很好,但是霍的更好。
例二:楊把《紅樓夢》中的“阿彌陀佛”和“哎喲”分別翻譯做“Gracious Buddha”、“Aiya”,而霍譯為“Holy Name”、“Bless us and save us!” 霍先生的翻譯我們可以明顯的看出他為了讓英國人更好理解,將佛教語言換成了基督教的語言。然而,原文文化受到嚴重破壞,說話人對宗教的信仰甚至會因此使目標語讀者產(chǎn)生誤解。這絕對是不可取的。楊的翻譯表現(xiàn)了原文章的佛教思想。雖然目標語言讀者會感到不適應,但他們自然會適應并了解閱讀的意義。正如中國讀者起初對“上帝保佑”、“祈禱”和“基督”很生疏并且不適應,但伴隨著文化的日益交流,他們在這個過程中已經(jīng)差不多適應并且了解學習了西方的基督教。
例三:寶玉說:“現(xiàn)在你每天四處閑逛,沒有固定的所在,我也不知道你在哪,正想讓我的小廝去找你呢。”
楊譯:That's why I was meaning to send Mingyan to look for you; but you 're so seldom at home, floating about free as duckweed every day, one never knows where to find you.
霍譯:I was going to send Tealeaf round to see you about that “said Baoyu, but you never seem to be at home,and youre such a rolling stone that no one ever knows where to look for you.
“萍蹤浪跡”被中國人所熟悉。Duckweed也就是“浮萍”。楊的翻譯保持了“浮萍”的形象,并將其翻譯成floating about free as duckweed。在霍的翻譯中,則用熟悉的意象rolling stone 代替了中國浮萍的意象,也表明了個人漂泊搖擺不定的含義。但它的中國風味遠比不上楊的版本,將中國文化潛在傳播給英文版讀者的作用已經(jīng)大大降低。
例四:在《紅樓夢》中:兄長如今春秋鼎盛,正應該進京趕考,恰巧春闈要開始了,你應該參加考試才不負平生所學。
楊譯:Luckily the Metropolitan Examinations are coming up next year.You must go as fast as you can to the capital and prove your learning in the Spring Test.
霍譯:Luckily, the next Trennial is only a few months ahead. You must fo to the capital wothout delay.
兩位先生的譯文,“大比”和“春闈”被翻譯的也各不相同。但其基礎(chǔ)都是中國的科舉制度,三年舉辦一次鄉(xiāng)級考試,中的為舉人。這些舉人考中之后,就有資格參加京城舉辦的“會試”,那些進一步入圍的人就為進士。在秋天的鄉(xiāng)試成為秋闈,春天的叫春闈??荚囀侨珖缘拇笫录珖牟抛觼磉M行“大比”。統(tǒng)治者為了防止考生作弊,必將考場鎖住,所以叫“鎖闈”,簡稱“闈”。在楊的翻譯中,“大比”是Metropolitan Examinations ,表面看是指都市舉辦的考試?;粝壬姆g為Trennial,意思是每三年一次。楊的翻譯在中國文化的傳播中發(fā)揮了更大的作用。因此,筆者認為楊的直譯比較好。
結(jié)論
每當事物和信息通過過濾器傳遞時,不可避免地會出現(xiàn)“誤譯”。而翻譯是不同語言和文化之間的一種轉(zhuǎn)換。它通過自己的語言和文化來翻譯他人的語言和文化,并引入文化的內(nèi)在結(jié)構(gòu)。不同文化之間的交流具有不同的社會文化、習慣和觀念要素。人們的生活環(huán)境、認知和外表都有明顯的差異。生活習慣和生活情感的差異最終形成了各自的文化背景。翻譯時要充分理解原文的含義、精神內(nèi)容和興趣。我們必須充分注意詞語的文化內(nèi)涵。從這個意義上說,翻譯是文化翻譯,它與文化和翻譯密切相關(guān)。因此,我們應該對文化有一個深刻的認識,這樣翻譯才能取得最好的效果。
參考文獻:
[1]范春祥.中國文學譯介翻譯障礙和解決策略[J].語文建設(shè),2016(30):39-40.
[2]沈立文.試析中西文化差異與翻譯障礙[J].天津外國語學院學報,2017(04):21-25.
[3]孫明磊.文化意象對應空缺或錯位與翻譯障礙[J].成功(教育),2016(12):120-121.
[4]呂亞娟.淺談英漢語言文化差異與翻譯障礙[J].科技資訊,2018(15):215.
[5]黃斌蘭.文化差異與文學翻譯障礙及其對策[D].南寧:廣西大學,2018.
[6]譚曉鳴,陳雅媚.文化差異與文學翻譯障礙[J].科技信息,2017(28):214-215.
[7]Minford,John.Strange Tales from a Chinese Studio[M].London: Penguin Books Ltd.,2006.
[8]Nida,E.A.The Theory and Practice of Translation [M]. 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04.
[9]Alexander B.Bonds.Beijing Opera Costumes,The Visual Communication of Character and Culture[M].China,Beijing:University of Hawaii Press,2008.
[10]Yang, Hsien-yi et al. Selected Tales of Liaozhai[M].Beijing: Chinese Literature Press, 1981.
[11]Gentzler, E.Contemporary Translation Theories (Revised Second Edition) [M].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2004.
[12]Katharina Reiss. Translation Criticism:the Potentials and Limitations [M].Manchester: Stierome, 2004.
[13]鄭閩玉.淺談商業(yè)廣告英譯的可譯性障礙[A].福建省外國語文學會.福建省外國語文學會2018年會論文集[C].福建省外國語文學會,2018.
[14]王玉虎,陸民,顧虹.翻譯中文化的不可譯性及其解決方式[J].甘肅科技,2018,29(19):77-79.
作者簡介:
徐惠嫻(1997.10-),女,遼寧大連人,遼寧對外經(jīng)貿(mào)學院英語系2016級本科生,研究方向:翻譯。
李國超(1979.10-),男,遼寧朝陽人,副教授,研究方向:英語教學。
基金項目:
本文系遼寧對外經(jīng)貿(mào)學院2019年度校級大創(chuàng)項目《文學翻譯的可譯性障礙研究(編號2019XJDCA040)》以及遼寧對外經(jīng)貿(mào)學院2016年度教改項目《英語人才應用能力培養(yǎng)研究與實踐——基于跨境電商視角(編號2016XJJGYB11)》的階段性成果。